聚宝贝图录在线
标题:
珍稀民间版本展穿越时空闻书香
[打印本页]
作者:
龙武生
时间:
2015-1-9 17:09
标题:
珍稀民间版本展穿越时空闻书香
五代 雷峰塔 《宝箧印陀罗尼经》
清 《关帝明圣真经》
清 《齐马天祥造像记》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卜松竹
日前,越秀区文化馆举办的“峤雅”展,号称是“新中国成立后广东首个民间版本收藏邀请展”。策展人之一郭青告诉记者,展览期间,每天参观人数多时七八十位,少时仅三十来位,且不少人在参观时质疑这些“破东西”是否有如此高的价值。
由于目前对“版本”的鉴赏和收藏,主要流行于一个相对较小的圈子。大多数圈外观众,难以理解为什么“旧书”会受到如此的珍视。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这些“版本”?收藏古籍版本又该如何入门?
晚唐版刻经文 存世不足10件
此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后粤港澳地区首个民间版本收藏展”,距1940年在香港举行的广东文物展(含民间版本收藏展)已经74年了。此次展出的展品均来自民间,代表作如下:
五代早期的版刻经文《宝箧印陀罗尼经》,据说当年吴越王在修建雷峰塔的时候每块砖背后都藏有一卷这样的经文,但由于天灾人祸,目前留存于世的完整卷已不到10件,这也是这件经卷第一次在广州展出;
学海堂书院、羊城书院、越华书院、广雅书院、应元书院、粤秀书院等羊城近代七大官办书院的试卷;
1940年在广东文物展上曾经展出的清初澹归碗、南明皇帝敕封诏书再次展出,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此外,展品还包括与版本有密切关系的信札、纸品、照片、文房用品及特殊文物等。著名学者、鉴藏家王贵忱老先生也拿出了私人珍藏的孤本“蓝印本”供大家欣赏。
“好版本”不一定特别贵
郭青说,这个展览的目的,并不在于向观众展示这些版本是多么的“值钱”。其实单以市场价值而论,并非所有展品都价格高昂,“比如那本《绘画要论》其实不贵,但是对于我们学画的人来说,就会觉得它很好,它里面有一些现在可能不一定能够看得到的观点。”
又比如澹归碗、南明皇帝敕封诏书,如果放到全国文化遗产的大环境中去看,可能也还算不上特别不得了的文物,但考虑到他们对广东文化的意义,考虑到它们和1940年——抗日战争最艰苦之时——举行的那次旨在振奋民族精神、高扬民族文化旗帜的文物展之间的密切关联,它们就有了多层的文化内涵。这些古旧版本,记录和还原了出版时的很多社会状态。它们作为一种民间的载体,很多时候提供了和官方记录不同的叙述视角,往往令人耳目一新。比如,翻阅那本1900年左右在伦敦出版的外国研究者写的关于义和团的著作,就会发现当时外国人对于义和团也并非一边倒地攻击和反对,也有不同立场的观察和分析,而这样一些材料可能是大家在现代的出版物中难以接触到的;又如民国时期出版的《乞巧书》、《闺范》等小册子,记录的是当时非常地道的民俗。
珍视古籍善本是对文化的崇敬
在现在电子出版市场迅速增长的情况下,纸质书还有很大的存留必要吗?策展人之一、越秀区文化馆馆长何愿飞认为,正是纸质出版物可能存在“被代替”的可能,才让珍稀版本、古旧善本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我们常说‘闻书香’,其实是一种对文化的崇敬。当你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躺在椅子上,拿着一本纸质书来阅读,和拿手机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以后书会成为一种奢饰品,可能会在许多人的生活中消失掉。因为你如果想把一些信息、思想传播出去的话,考虑到印书要花这么高的成本,何苦这样做呢?”那么书的出版就必然要求更加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无论在内容、工艺、材料等方面;另一方面,现在网络信息的急速膨胀和零碎化,让很多人已经感觉到了个人获取信息的极限,从而体现出传统阅读的价值。而这些“旧书”恰恰提供了多样的、非常可资借鉴的高水平样本。
在这些古旧书流通的过程中,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痕迹,比如批注、签名、印章,这是一个个读书人的“脚印”,它们就好像现在微信上的“点赞”,是读书人一种情感的流露,特别是一些和名人有关的内容,格外珍贵。
版本收藏提示 入门需考虑一热一冷
藏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有专家统计,当年国民党从大陆带到台湾的两万多箱文物当中,有一万多箱是书,差不多占一半。应当说,用今天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来衡量,这些东西不是最高,但在当时的特定情况下,它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和文化传承的作用,是最大的。现在中国台湾利用当时国民党带去的书,所出版的书籍对研究中国文化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那么,收藏如此珍贵的古籍善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那就是收藏既有收藏价值,又有保值和升值潜力的书,必须同时具有文物性和艺术性才能具有保存价值。比如常见的四书中的《孟子》,就有著名的民国山东督军张宗昌的刻本。张宗昌非常尊崇孔孟,花了很大的代价,用很好的纸和墨印的书。虽然这本书印刷的年代不是很长,但它是仿宋刻,是摹刻,艺术价值非常高。它的字体很特别,墨黑如金、纸白、开本大、字大。张宗昌学问不高,印《孟子》不是因为要读它,而是欣赏,为了附庸风雅。他刻了以后送给一些达官贵人,因为印得很少,能够达到赠送级别的人不多,所以存世量不多,这样的书本身有艺术价值,并具有保值、增值的潜力。
而对于财力并不十分丰厚的普通人来说,哪一些书可以作为“入门”的路径?专家指出,要考虑“一热一冷”:如果是以投资加收藏为主,要找热门的书,入手后只要是行情好,可以尽快出手;而冷门的书需要捂,就是一些现在还不太引人注目,但可能有很大空间的旧书,对于一般人来说后者更加现实些。这类书包括近现代人的一些诗文集排印本、一些小众领域的出版物等。还有一些书看上去有些“稀奇古怪”,也值得收,比如一册书一般有三四卷,如果它是册数多卷数少,那么就比较古怪。还有如红蓝印本、套印本、活字本、毛边本,等等。
除此之外,何愿飞还提出具体建议,如果希望开始学习收书的话,首先,要多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除了版本学本身之外,还应该包括一定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素养;第二,由近及远,从较晚年代的书收起,因为离现在越近,资料越丰富,也越便于查找,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较少走弯路,等有了一定的眼界和阅历,再逐步向更早期的拓展;第三,面不要太宽,最好是专注于某一个点,力所能及地去穷尽其中找到一切材料,做深、做透,时间长了自然有成;第四,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不要跟风。此外,还需做好心理准备:和所有的收藏一样,收书也是要交学费的,需要在不断的失误中成长。
何愿飞认为,并非一定是特别古旧,或者与名人相关的出版物或信札等才有收藏价值。他举自己在丽江淘到的一套“文革”时期普通情侣的往来信件为例,信件都写于1968~1972年间,共43封,是在一家卖旧CD的小店中偶然淘到的,价格也不贵,总共300元,人也不是名人。但从其中能看出非常丰富的时代细节,以及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感情变化。如果你对这些东西感兴趣的话,它们就很有意思。“此次展览的观众中,有银行职员,专门收藏和金融票据、有价证券有关的一切旧物;有大学老师,侧重于收藏教育类古旧书;有医学领域人士,专门收藏医药类书。这些东西单独拿出来的话,也许并不起眼,但对于某一领域的爱好者来说,它们却是非常重要的文献。所谓大家视角不同,兴趣各异。”
来源:广州日报 2015-01-09
作者:
丞子
时间:
2015-1-13 18:21
欣赏学习
欢迎光临 聚宝贝图录在线 (http://7788cyzj.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