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贝图录在线
标题: 【驿站封】一件饱含重要邮史信息的清代驿站封 [打印本页]
作者: 龙武生 时间: 2014-2-25 20:56
标题: 【驿站封】一件饱含重要邮史信息的清代驿站封
[attach]7697[/attach][attach]7698[/attach]
在2011年中国嘉德秋季邮品钱币铜镜拍卖会“赵士骏收藏”专场拍卖中,有一件从湖南辰州府寄往湖北的排单式驿站封,寄信人是“湖南辰州府”,收信人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湖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张”(图1)。
这里的张姓大人是指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张之洞(图2),字孝达,号香涛,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日(1837年9月2日)出生,直隶南皮人。同治三年(1864年)参加会试、殿试,中一甲第三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山西巡府、两广总督。光绪十五年(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在督鄂期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之一。[attach]7699[/attach]
湖广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正式简称为湖北湖南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湖北和湖南的军民政务。当时的湖广总督府位于现在的武昌造船厂的厂区内,前几年有武汉市民发现,位于解放路文昌门附近一段六七米高、近百米长、被红漆粉刷过的围墙高墙可能是原湖广总督府的围墙遗址。这件驿站封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891年1月4日)从湖南辰州府寄发,在发信日期的两侧手书四字“内禀壹扣”,同时在排单的左上方另书“马上申賫”四字(图3)。在中国古代的驿站封中,“马上申賫”的涵义与“马上飞递”相同,类似的写法还有“马上飞申”、“马拨发递”、“快马星飞”等。[attach]7700[/attach]
从排单的记录来看,此封途径湖南辰州府的沅陵县、常德府的桃源县和武陵县、澧州、湖北荆州府公安县,于十二月初八日到达湖广总督府的所在地武昌。从辰阳驿到孱陵驿是清代京师至贵阳、昆明干线驿路中的一段,到下面是此封排单记录的驿站转递信息列表:递送时间 | 驿站名称 | 所属地界 |
光绪十六年 | 1891年 |
十一月二十四日 | 1月4日 | 辰阳驿 | 湖南 | 辰州府 | 沅陵县 |
十一月二十五日 | 1月5日 | 马底驿 |
十一月二十六日 | 1月6日 | 界亭驿 |
十一月二十六日 | 1月6日 | 新店驿 | 湖南 | 常德府 | 桃源县 |
十一月二十七日 | 1月7日 | 郑家驿 |
| | 桃源驿 |
十一月二十七日 | 1月7日 | 府河驿 | 湖南 | 常德府 | 武陵县 |
十一月二十八日 | 1月8日 | 大龙驿 |
十一月二十九日 | 1月9日 | 清化驿 | 湖南 | 澧州 |
十一月二十九日 | 1月9日 | 兰江驿 |
十二月初一 | 1月10日 | 顺林驿 |
十二月初一 | 1月10日 | 孙黄驿 | 湖北 | 荆州府 | 公安县 |
十二月初二 | 1月11日 | 孱陵驿 |
|
十二月初八 | 1月17日 | | 武昌府 |
这件驿站封除了详细的排单记录外,最重要的就是封的前后共计销盖了七方“验明无损”碑形戳(图4)。在以往的资料中,盖有一两个此类型戳记已属少见,而一个封同时销盖七方则当归非常罕见。“验明无损”戳分别在辰阳驿、马底驿、界亭驿、新店驿、郑家驿、桃源驿、府河驿销盖,其中辰阳驿、马底驿、界亭驿、桃源驿、府河驿这五站戳记的上部为驿站名称,下部为“眼同上站马夫验明原无破损”12字;新店驿和郑家驿这两站戳记的上部亦为驿站名称,下部为“眼同上站马夫验明原无破损□□□□”16个字,后四字模糊不辨。从大龙驿开始的后面六站没有销盖类似戳记。 [attach]7701[/attach]这件辰州府发出的驿站封除了销盖七方“验明无损”碑形戳记外,还在六处加盖了辰州府的关防,其中两处是加盖在书有“密封”二字的方形纸片上。我原来考虑加贴“密封”字样的纸片是否由于封上有破损而弥补为之,后发现可能与古代的“钉封”处理方式相关。为此,我专门查阅了周林先生的《钉封与钉验标识——清代公文封套标识漫谈之五》一文,根据文中对“钉封”方法的解释,我又仔细验视了信封的内部,在 “密封”纸片的下方穿过信封后确有一根残断的纸捻存在(图5)。因此可以确认,这件辰州府发出的驿站封上加贴“密封”纸片的做法,是清代邮驿制度下的“钉封”处理方式。[attach]7702[/attach]
在周林先生的文章中,他详细研究了“钉封”在古代驿站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对具体操作的流程做了详细的分析。笔者研读后,在下面几个问题的认识上与周先生的意见相左。第一,周林先生认为“钉封”的目的是为了对“公文封套进行二次严密固封”,而笔者认为“钉封”的目的就是设置加密“机关”,是一种信函中转完整性的标志;第二,周林先生认为,“钉封”是“在封套上选一处不伤及内装公文的地方以纸捻进行钉连缝缀”。而笔者认为,“钉封”打孔并缝缀纸捻时应该同时穿过封套和内装公文,只有这样才能使封套和内装公文一体化,防止中途有人私拆偷阅,也才能达到用纸捻“钉封”的目的,那就是,一旦中途有人想偷阅信中内容,只有轻轻一拉,纸捻就会绷断而无法复原,封中的信函也有可能因之而损。在“钉封”时用纸捻而不用绳线的目的,因为相对绳线,纸捻的强度和牢度更低,一旦发生异常容易断裂而达到报警之功效;第三,纸片上所书内容非固定为“钉验”二字,用“密封”二字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如果留意上面排单流程的邮友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从十二月初二(1月11日)的孱陵驿,到十二月初八(1月17日)武昌到达这期间,排单上路径记录是一片空白。那么这中间的几天是如何流转的?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应该从孱陵驿所处的地理位置入手。此邮件从湖南出发,一路向北,到达孱陵驿时,实际进入了现在湖北的公安县地界。公安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边缘,长江“黄金水道”伴境而过(图6),而邮件的最后到达地点武昌的湖广总督府也恰好处于长 江岸边,这就不得不使人得到一种联想,那就是邮件在到达孱陵驿后,没有再通过陆路驿站流转,而是转入长江水道,通过水路用船运的方式直接到达武昌,这种解释应该相对较为合理。
作者: 龙武生 时间: 2014-2-25 20:58
[attach]7703[/attach]
此外,笔者查阅到了一件与此函件在孱陵驿改转水路运送的重要史料。根据《张之洞全集》卷一百中(公牍十五/咨札十五部分)的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十一(1890年12月22日)发“札藩、臬二司议学院按试荆州改坐轮船”一文所记,北学院报告:去年(光绪十五年)十月,北学院派员从陆路参加在荆州府举办的岁试,由于“内湖舟行水涸,既异常濡滞,而陆行驿路,被水冲坍,未经修理,率皆淹没水中”,因此“不得已沿行民垸之上,迂回周折,昼夜兼行”,同时有失足堕水的危险,所携带的文卷关防也容易被水淋湿损坏,而如果改乘官轮沿江而上的话,只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就可到达江陵,同时风雨无阻,人物皆可保证安全,因此建议明年的春试采用搭乘官船的方式。张之洞批示:由于“由江路至荆州府,官商轮船,均属便捷”,因此批准北学院的提议,并同意“如官船有事他往,即乘商轮”。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湖北境内从武昌到荆州的陆行驿站常因水患而损,而当时通过长江从公安县(荆州府辖)到武昌的水路航运已非常发达,官船、商船皆有通行,利用水路运输方式不仅快捷便利,而且节省费用,因此本文所述之官封到达湖北境内靠近长江的驿站后,极有可能采用改换水路方式运输。
[参考文献
[1] 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第四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2736-2737
[2] 周林.钉封与钉验标识——清代公文封套标识漫谈之五[J].中国集邮学报(第二卷):1-5
作者: 千两茶 时间: 2014-2-25 21:51
学海无边藏无止境啊!
作者: 龙武生 时间: 2014-2-25 22:08
多谢
作者: 蒲城游民 时间: 2014-2-26 08:41
路过学习。。。
作者: mengliang 时间: 2014-3-1 09:14
作者: 丞子 时间: 2014-4-23 11:22
学习 辛苦了 支持一下
欢迎光临 聚宝贝图录在线 (http://7788cyzj.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