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一百年前,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给一位朋友题写一副楹联,采用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的一联“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
我今天用“妙手著文章”这五个字来标举我看电视剧《铁肩担道义》的感受,谈谈我所受到的思想上的震撼和艺术上的感染,一方面,是特别感佩这部电视剧的创作者团队,在当今中国电视剧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正在受到低俗的社会风气和恶俗的文艺风尚的骚扰和侵蚀的情况下,自甘寂寞,坚守精神家园,用自己的艺术良知给我们广大电视观众奉献出了这样一部高水平的“英雄史诗”的电视剧作品;另一方面,是特别称赞这部电视剧的创作者团队,在中国电视剧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人物传记作品和史诗叙事作品已经取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锐意创新,追求精品佳作,用自己的高尚境界和博大情怀创作出了这样一部独具一种精神气概和美学韵味的电视剧作品。
另外,这部电视剧的许多故事是在我的母校北京大学发生的,我们的老一辈师长有许多人都是剧中的重要角色,比如,我1956年考进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我们的系主任杨晦教授,就是五四运动中冲锋陷阵火烧赵家楼的爱国学生之一,而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就是这部电视剧的背景之一,重大事件之一,今天的研讨会又是在母校召开的,我作为一个在母校学习生活了九年的北大学子,看这部电视剧,参加这个研讨会,真的是感慨不已,自然有话想说。
下面,我想就这种精神气概和美学韵味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说这部电视剧的创作者团队“妙手著文章”,是指他们基于对李大钊这位革命先驱的伟大人生英雄伟业的独特发现和独特感悟,倾注自己满腔的景仰和崇拜的激情,挥洒自己丰盈的睿智和艺术才华,在电视荧屏上把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的光辉人生,和这光辉的人生所映照的那段历史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演绎得充满了一种气势,一种气韵,一种气概,一种气魄,那画里画外,竟都是精血和风骨,志气和节操,气派和声势,神气和韵味,全然是一种磅礴于天地之间的大气象!
在我们的电视剧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作品展示李大钊的光辉形象。比如,第12届飞天奖的中篇剧获奖作品《巨人的握手》,第22届飞天奖的长篇剧获奖作品《日出东方》。不过,由王朝柱等人编剧、潘霞导演的《巨人的握手》,只是叙说了陈炯明广州兵变、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李大钊为推进国共两党合作做出的巨大努力,直到孙中山病逝,李大钊遇难。剧中,李大钊虽然可以说和孙中山是并列的男一号人物,但演绎的只是他生命历程的最后五年主要还是其中不到两年的那一段。黄亚洲编剧、王进和马润生导演的《日出东方》,展现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7年秋收起义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前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塑造的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形象,相对于剧中别的艺术形象,李大钊不是主角,而且也只是他人生的最后八年的一些事迹。难怪这次《铁肩担道义》播出后,许多观众,尤其是李大钊家乡河北乐亭的观众都表示,李大钊的事迹早就该拍成影视剧了!光是这一点,《铁肩担道义》这部电视剧就是一个可喜的创造!
我想强调的是,说它是创造,不仅仅是说,这部《铁肩担道义》第一次把李大钊当做是剧中的男一号,绝对的主角,传记的传主,将他的一生,搬上了荧屏,而且,它还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和精美的电视剧艺术,塑造了中国第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在中国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个筹备和建立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推动并成功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中共党史上的第一人,第一伟人,第一完人!
我的感受是,剧中,中共党史上的这样一位第一人、第一伟人、第一完人的崇高伟岸的电视荧屏艺术形象,创作者们是着力于四个方面塑造完成的。一个是,始终把李大钊置放在近现代中国历史大潮的潮头上展示他敢为人先勇敢弄潮的时代英雄的本色;再一个是,始终把李大钊置放在当时的先驱知识分子群体之中展示他引领群雄中流击水的时代舵手的才华;还有一个是,始终把李大钊置放在困苦以至磨难的严酷考验之中展示他奋不顾身地推动历史前进的伟人气概;最后一个是,始终把李大钊置放在社会生活的种种诱惑考验之中展示他修身养性的道德楷模的光辉人生风范。
我说它始终把李大钊置放在近现代中国历史大潮的潮头上展示他敢为人先勇敢弄潮的时代英雄的本色,是指他从永平府中学堂一个学生接受西方思想启蒙剪了辫子参加反清活动开始,初出茅庐就联合天津各界名流上书请愿,发动游行、罢课、示威,要求政府立宪、开设国会。辛亥首义之后他同情和支持滦州起义,创办《言治》月刊,向社会发表政见,想以思想影响民众。随后,他加入社会党,不久被政府追杀,又目睹日军残酷杀害中国警察的暴行,率领民众抗议。从法政学堂毕业后,到北京创办《法言报》。不久负笈东洋,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给《甲寅》杂志投稿开始潜心研究社会主义学说,在反对“二十一条”的斗争中成为留日学生抗议活动的领袖。回国不久,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置身在新文化运动的最前线,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又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开始专题研究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在北京大学开设哲学课程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五四运动中,他擎举大旗叱咤风云,和爱国师生一起战斗赢得了伟大的胜利。不久。就和陈独秀等人一起开始了筹建创办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并在北京成立和领导了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展开斗争,包括他亲赴保定,说服吴佩孚接受“保护劳工”的主张,又推动工人运动开展,知道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他代表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会谈,推动国共合作。最后,坚持与北洋军阀势力展开斗争,不幸遇难。虽然,他的生命只延续了短短的38年,但是,那短短的38年里,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全都浓墨重彩地在他的生命历程里图画上了波澜壮阔的景色,那就是变幻的风云,滔天的狂潮。这使他能够翱翔在风云之中,站立在潮头之上,既接受历史和时代的影响和教育,又能够以自己的活动反过来作用与影响历史和时代。这让人十分信服,像李大钊这样的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是时势造就的,这样一些伟大的人物同样也能影响时势的发展和变化。
我说它始终把李大钊置放在当时的先驱知识分子群体之中展示他引领群雄中流击水的时代舵手的才华,是指他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人物、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第一代共产党人中,都是领军人物,他在那一代先驱知识分子群体之中总是在历史的节点上引领群雄中流击水的一位伟大的舵手。正是他,通过《甲寅》杂志引领陈独秀从悲观厌世情绪中走出来,向茫然不知社会主义为何物的陈独秀介绍社会主义学说,鼓励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并相约未来共同作战,后来如愿践约,在共同的斗争中促成陈独秀彻底接受了共产主义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徒,《新青年》也转而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直到引导陈独秀一起筹备创办了中国在共产党,继而推动陈独秀赞同了国共合作。也正是他,在北大组织罗章龙等进步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著作,把张国焘、高君宇、邓中夏、刘仁静等一批当时的进步学生聚集在自己周围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还是他,非常欣赏毛泽东,安排毛泽东当了图书管理员,毛泽东就是从李大钊那里听到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结识北大进步学生,在李大钊的具体指导下,成为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熏陶的人之一。也还是他,引导天津南开大学觉悟社的负责人周恩来一批忧国忧民的青年学生,包括刘清扬、邓颖超等人,走上了真正的救国之路——马克思主义之路。另外,张太雷、蔡和森当时也在许多方面接受了李大钊的影响。就连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负责人维辛斯基来到北京探讨在中国建党的可能性,第一个找的就是李大钊,是李大钊介绍他去上海会见陈独秀的。后来,在中共一大被选为总书记的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相处不睦,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意见相左,也是李大钊出面做工作解决的,可以说,李大钊当时其实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的总书记。这就是历史。借用一句话来说,他是当时的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那一代革命家们事实上的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电视剧还原了这样的历史,书写了李大钊彪炳史册的伟大功勋,电视剧的创作者们也就建功立业了。
不过,我在这里也要说说这部电视剧留下的一点遗憾。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铁肩担道义》这部电视剧还是湮没了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学革命当中的先驱身份和作用。我们现在表述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强调的都是1915年的胡适,1916年的陈独秀和胡适的交往,而不太看重李大钊。这是不合适的。事实上,1916年春天,李大钊在日本写成《青春》一文,就寄给陈独秀发表在1916年9月的《新青年》杂志二卷一号上了。这一年5月回国以后,李大钊受聘筹办并主笔北京《晨钟报》。8月15日,报纸创刊,他就署名“守常”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晨钟”之使命》一文,副题是《青春中华之创造》。文章里,李大钊就文学革命发表了非常重要的意见。《青春》一文里,他满怀激昂澎湃的青春豪情,一如大江奔涌,表达了他坚信中华民族有能力再造神州的美好愿望,寄希望于青年“冲决过去之罗网,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这可以说是从哲学的角度为文学革命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青春中华之创造》一文则直接呼唤文学革命的发生了。李大钊是说:“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接下去,文章还介绍了欧洲一群思想、文学界的哲人对新文艺的奠基作用。还表示:“海内青年,其有闻风兴起者乎?甚愿执鞭以从之矣。”李大钊的预言,到了1917年便成了现实。那,就是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了。可见,在文学革命中,比起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人来,李大钊也是最先公开呼风唤雨的第一人!
我说这部电视剧始终把李大钊置放在困苦以至磨难的严酷考验之中展示他奋不顾身地推动历史前进的伟人气概,指的是,从当初剪辫子激怒校方,社会党被查封被政府追杀李大钊逃出天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作为留日学生抗议活动的领袖而最后被开除学籍,到他在北大在五四运动中和反动的北洋政府作斗争, 又被推选为北京高校教职员代表向腐败政府抗争,又发起组织索薪斗争在新华门遭到军警毒打受伤,直到北方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不顾党中央要求李大钊向南方转移的指示,坚持留在北京继续工作,最后面对敌人慷慨赴死,创作者们始终都注意描述和颂扬李大钊一身的浩然之气!在他身上完美地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伟人是怎样大无畏地奋不顾身置个人安危和生死于度外的。创作者给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所做的设计,是十分感人的。剧中,我们看到,李大钊以凛然态度面对死亡,在狱中完成了论述自己一生的《我的自述》。法庭上,李大钊坦然面对一切,他说我死而无憾,因为我用有限的生命,为中国找到了一条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这便是马克思主义主,这便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芒,已经在中国大地上撒播,共产主义在中国在世界必将得到最后的胜利和成功!法庭上,李大钊只是用眼睛深深地看了赵纫兰一眼,与妻子赵纫兰也是无言告别。我想,这样塑造一位历史的伟人,创作者令人信服地给出的逻辑就是,李大钊有他的坚定信仰和坚强意志在支撑!剧中,李大钊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坚信用不了多久,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得到光荣的胜利!就是这个道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坚定信仰和坚强意志,李大钊就能够以他38岁的年轻之躯,走向了生命的永恒,为我们留下了革命先驱为理想献身的千古绝唱!
我说这部电视剧始终把李大钊置放在社会生活的种种诱惑考验之中展示他修身养性的道德楷模的光辉人生风范,指的是,创作者们不仅花大力气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等等方面叙说李大钊的丰功伟绩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还在李大钊身为道德楷模这一点上巧为铺陈,让观众看到,李大钊的革命伟业和他的为人之道是高度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我们知道,李大钊一生,始终都特别注意自觉地修身养性,特别注意自觉地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在1917年4月的《简易生活之必要》一文中,李大钊明确告诉我们:“吾人自有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实朴素之生活,当珍之、惜之、宝之、贵之,断不可轻轻掷去,为家族戚友作牺牲,为浮华俗利作奴隶。”在1919年3月的《现在与将来》一文中他又谈到:“现今一般堕落的人,大概都不知道人生是什么东西。”“他们有了工夫,就去嫖,去赌,去拨弄是非,奔走权要,想出神法鬼法,去弄几个丧良心的金钱,拿来满足他们的兽欲。”“那卖国官吏,那个不是忙着和外国人勾结,做点合办事业,吃点借款回扣,好去填他的私囊,至少也可以做下半世的过活?就是那最时髦的政客,成日价营营苟苟,忙个不了,今天靠着某军阀,明天靠着某元老,也是总想做回大官,发回大财,有哪个不是为他将来的物质生活作预备呢?”同年3月的《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一文中,他也指出,“吃喝嫖赌,真是苦中苦的魔窟,把宝贵的人生,都消磨在这个中间,岂不可惜!岂不可痛!”他主张一种简易的生活,在《简易生活之必要》一文中说道:“衣食宜俭其享用,戚友宜俭其酬应,物质宜俭其销耗,精神宜俭其劳役。务使自己现有之精力、物质,克以应与已缘接而生之要求之负担,绰有余裕,而后道义可守,节操可保,威武不能挫其所气,利禄不能动其心,处(指处世)固能安其朴素,出(指出仕)亦不易其清廉,俯仰天地之间,全无所于愧怍也。”他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倡并身体力行“自省”、“修养”。1917年10月,他撰文《此日(致<太平洋>杂志记者)》,指出,“人非圣贤,岂能无过。惟善修养者,每于昧爽平旦之际,深自省察,故能复其明德。”在1927年4月的《狱中自述》一文中,李大钊写到,“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他在1919年11月的《牺牲》一文中还写道,“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而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可以说,正是因为他对人生价值、人生真谛做了这样的诠释,他的人生境界才尤其显得高尚,他的人生情怀才尤其显得博大。剧中,创作者们特别用心写了李大钊和夫人赵纫兰的之间至死不渝的真挚感情。小小年纪的他迎娶了大他6岁的赵纫兰,他对赵纫兰的依靠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而赵纫兰对李大钊的情感更是深厚,无怨无悔地支持李大钊求学,自己一个人在家操劳。剧中,面对日本姑娘美智子由崇拜而生的情愫,李大钊说赵纫兰是他的妻子,也是母亲、姐姐,那是发自肺腑之言。赵纫兰在李大钊就义之时说,你是为劳苦大众而生的,而我是为你而生的。这是肝肠寸断之时至真至诚的夫妻情爱的最美丽的表白。这些话,都感人至深,都真切表现了这对革命夫妻的真挚情感。
我在上面说到的这四个方面,使得这部电视剧把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的光辉人生蕴蓄出来一种磅礴于天地之间的大气象,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力。
关于这部电视剧的美学韵味,艺术感染力,我再简单地说三点,一点是,具有历史的最大深度与广度的高度真实的艺术;再一点是,用英雄史诗叙事追求电视剧画面的诗化艺术美;还有一点是,在英雄悲剧的艺术范畴内强化和升华悲剧激情。
所谓具有历史的最大深度与广度的高度真实的艺术,我指的是,这部电视剧的创作者们不仅还原历史,告诉广大电视剧观众,在当时的先驱知识分子群体之中,李大钊是一位引领群雄中流击水的时代舵手,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人物、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第一代共产党人中,都是领军人物,他在那一代先驱知识分子群体之中引领群雄中流击水,是当时的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那一代革命家们事实上的导师、领袖、统帅、舵手,还相当真实地还原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的一些曾经被变形乃至于被扭曲了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章士钊和他的《甲寅》杂志,多少年来都是被当作反面人物和刊物予以批判的。这部电视剧则对其时的其人其刊物其事,对章士钊和《甲寅》在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民主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中的表现,包括对李大钊的影响和帮助,作了正面的描写。再比如胡适,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对于他在文学革命中的“改良”,尤其是和李大钊之间的“问题和主义”之争,也是完全采取批判态度的。现在,这部电视剧,争论归争论,友情归友情,甚至在反封建斗争中战友归战友,都如实地加以描写了。还有,对于当时的汤化龙对于李大钊的影响,对于冯玉祥所受到的李大钊的影响,也都有了新的忠于历史的艺术演绎。尤其是对北大老校长蔡元培的艺术形象塑造,可以说,这部电视剧里的蔡元培,比以往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里的蔡元培,都显得更真实,更丰满,更鲜活,更可敬可爱,更令人信服,更加感人至深。这种真实性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真实性是我们的电视剧艺术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这种真实性的要求是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的历史主义原则和方法,不可分离的。它是一种深刻地显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的真实性,不是唯心主义美学所说的那种与人类历史的客观必然的发展无关,非历史和超历史的抽象的真实性。这些年,我们的不少电视剧作品之所以是肤浅的,平庸的,缺乏深度和分量的,就是因为它们没有能够深刻地反映出历史的或者现实的生活的某些本质的真实的方面,在我们的电视剧评论界,理论界,也有人将电视剧艺术对生活的本质的反映同电视剧艺术的审美特征互不相容地对立起来,用后者去否定前者。这都是十分错误的。实际上,脱离了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的真实的反映,所谓审美特征就会成为一种没有深刻历史内容的、空虚的东西,不会有什么真正的价值。我们的电视剧艺术在美学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在于它不把艺术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的真实的反映分离开来和对立起来,而要求两者的内在的统一。在这方面,《铁肩担道义》艺术胆识和魄力真的十分难能可贵。正因为如此,剧中,他们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处理历史戏剧化戏剧历史化的和谐统一,就显得游刃有余了。
所谓用英雄史诗叙事追求电视剧画面的诗化艺术美,我指的是,李大钊的一生,无疑是近现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史诗的一个乐章。借用《共产党宣言》的话来说,他就是当时徘徊在中国的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旧中国的一切反动势力,从腐朽的清王朝到北洋军阀,从国民党内的反动政客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结成了神圣同盟,最后残酷地绞杀了这个令他们胆战心惊丧魂失魄的共产主义幽灵。《铁肩担道义》讲述这个幽灵的出现和被绞杀,无疑也是一部电视剧艺术的史诗。我们的创作者们采用的是英雄史诗宏大叙事的策略。就像导演在他的阐述里说的,在叙事上,这部戏“由几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时间和段落节点,以真实的历史相关人物相互衬托,运用半记录式的镜头语言,还原那个关乎民族兴亡的年代,展现老一辈的革命者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光辉艺术形象”,用以“见证中国历史、见证一代革命先驱”。也就是在追寻李大钊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命足迹,以崭新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李大钊成为殉道者,追求真理、不屈不挠、舍生取义的光辉形象中,歌颂了老一辈的革命者心系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伟大精神。这样的电视剧作品采用的是宏大的、神圣的叙事的策略,用非凡的人物、大强度的情节、大场景和浓厚的氛围营造出大声势、大气象和巨大的震撼力与感染力;用以叙事的画面还会集合声光时空及服化道摄录美音乐舞蹈等等诸多造型元素,充分运用画面语法和修辞的魅力,在造型艺术上尽可能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这样的电视剧作品张扬了阳刚,雄浑,激昂,伟岸和崇高,张扬这些重要人物的宏图大业丰功伟绩,张扬英雄主义,张扬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张扬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格调。由这样的电视剧,我们广大观众获得的审美愉悦就犹如阅读和欣赏一部“史诗”。
所谓在英雄悲剧的艺术范畴内强化和升华悲剧激情,我指的是,这当然是一部历史的正剧,但是,在导演设定的肃穆、庄严、富有警示的冷色调的画面语言里,在强烈的对比中,提亮李大钊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在生死考验面前从容地选择了为他认定的主义和事业献出生命的道路,也就完成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的塑造。而在这个艺术形象被毁灭的时候,创作者们用来感动观众的却是许多正剧常常都会包容的一种悲剧激情。我们可以从剧中的画面叙事体验到悲剧审美艺术是如何激活了我们的悲剧激情的。看这样的电视剧,人们不能不经由这悲剧激情升华到一种理性的沉思,还可以在历史的呜咽之中向世人倾诉衷曲。他们创作的奥妙是在于,当着悲剧冲突的激化和激烈表现为灾难的制造和降临,表现为真、善、美被假、恶、丑暂时压倒的时候,其结果便是,在加深痛苦的同时强化了美感,引发并且强化和升华了悲剧激情,进而创造了融悲壮、惨烈、阳刚、雄浑、激昂、伟岸和崇高于一体的美感。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这部电视剧的结尾,在李大钊慷慨赴死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向前延伸的时候,画外响起了《共产党宣言》那段“共产主义的幽灵”的朗读和《国际歌》的歌声,在极大的程度上更加强化和升华了这种悲剧激情。黑格尔曾说,“激情”是人们通过艺术对生活“真谛”理解而达到的一种高度的兴奋,一种强烈的情感活动。在黑格尔泛泛说到的各种艺术激情中,悲剧激情最为强烈。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激情对于今天的电视剧观众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影响了。《铁肩担道义》播出后,有网友在互联网上发帖,激情洋溢地称赞说,李大钊“就像一团火,熊熊燃烧,点燃了自己,点燃了战友,点燃了所有仁人志士爱国的激情。”也有网友说:“李大钊走了,为了共产主义伟大事业抛洒了满腔热血和宝贵的生命。然而,李大钊却用自己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亲手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种,点燃了一个旧的世界,也点燃了自己。他,就像一团不灭的火种,熊熊燃烧,在烈火中得到了永生!”还有网友说:“时代需要感动,作家需要感动,民族需要感动。我们由衷地祝愿有更多的如同……《铁肩担道义》等这样一大批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来影响社会,感动社会,改变社会。”我以为,观众的这些审美感受,应该是我们创作这部作品的电视剧文学家和艺术家们的极大欣慰。
我由衷地祝贺电视剧《铁肩担道义》的成功创作和播出!
2010年10月17日于京东公园大道寓中
来源:新浪
欢迎光临 聚宝贝图录在线 (http://7788cyzj.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