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汉五铢总体上是沿袭了西汉五铢,但与西汉五铢又有着明显区别。东汉五铢的直径虽然没有明显缩小,但是大多比西汉五铢轻薄,重量仅3克左右,文字书写比较圆润,笔画弯角多见圆折。东汉五铢有纪年参考的钱范仅见建武十七年铜母范,然而在东汉一百几十年间,五铢钱的铸造从未停顿,人们只能将其粗分出早、中、晚期,再从中归纳各个时期的相应特点。东汉早期的五铢钱,铜质相对精纯,铸造工艺比较精细,面文严整、宽放,可由建武十七年钱范上的钱形作为代表(图4)。东汉中期五铢,钱体略小于早期五铢,铜质较差,铸造工艺不如早期工整,钱面文字相对疲乏。东汉晚期五铢,铜质繁杂,工艺粗劣,重量减轻,质量大降。东汉五铢中出现了各种各样记号,有的形状呈凸起的圆点,钱币界称其为“星”点(图5),有的是半个圆点,称其为“半星”,有的是横划,有的是竖划,称其为“横杠”“竖杠”。
东汉五铢总体上是沿袭了西汉五铢,但与西汉五铢又有着明显区别。东汉五铢的直径虽然没有明显缩小,但是大多比西汉五铢轻薄,重量仅3克左右,文字书写比较圆润,笔画弯角多见圆折。东汉五铢有纪年参考的钱范仅见建武十七年铜母范,然而在东汉一百几十年间,五铢钱的铸造从未停顿,人们只能将其粗分出早、中、晚期,再从中归纳各个时期的相应特点。东汉早期的五铢钱,铜质相对精纯,铸造工艺比较精细,面文严整、宽放,可由建武十七年钱范上的钱形作为代表(图4)。东汉中期五铢,钱体略小于早期五铢,铜质较差,铸造工艺不如早期工整,钱面文字相对疲乏。东汉晚期五铢,铜质繁杂,工艺粗劣,重量减轻,质量大降。东汉五铢中出现了各种各样记号,有的形状呈凸起的圆点,钱币界称其为“星”点(图5),有的是半个圆点,称其为“半星”,有的是横划,有的是竖划,称其为“横杠”“竖杠”。
 五铢上的这些记号的形状和位置各有特点,同样带星点,有的在穿上,有的在穿下,有的悬空在文字之间,有的在穿口边缘。星点数量亦是各异,有的置有多星,如见穿上或穿下有置五颗星的(图6);同样是横杠,有的与穿口等长(图7),有的比较短(图8),也有位于穿上和穿下之变化。大多研究者认为,各种变化有可能是不同铸炉的标记。见有的东汉五铢钱上带有阴刻的文字(图9),显然是在完成铸造以后刻上去的,这些究竟是什么含义,常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有的钱币上的文字是直接铸上去的,表现为阳文,那就更值得进一步研究了。这里列举一批可以排成阳文数字系列的五铢(图10),真不知古人如此安排有什么用意。有一种五铢,在穿上或穿下铸有一个“平”字(图11),意在区别于市上出现的劣质钱币。“平”字的含义与王莽的“一刀平五千”的“平”相同,是强调这种五铢的足值和“平当”,后人称这种五铢为“平当五铢”。除了公私藏品中常能见到平当五铢,1981年6月在四川忠县东汉墓中出土过“平当五铢”,为这种五铢提供了科学的时代依据。
五铢上的这些记号的形状和位置各有特点,同样带星点,有的在穿上,有的在穿下,有的悬空在文字之间,有的在穿口边缘。星点数量亦是各异,有的置有多星,如见穿上或穿下有置五颗星的(图6);同样是横杠,有的与穿口等长(图7),有的比较短(图8),也有位于穿上和穿下之变化。大多研究者认为,各种变化有可能是不同铸炉的标记。见有的东汉五铢钱上带有阴刻的文字(图9),显然是在完成铸造以后刻上去的,这些究竟是什么含义,常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有的钱币上的文字是直接铸上去的,表现为阳文,那就更值得进一步研究了。这里列举一批可以排成阳文数字系列的五铢(图10),真不知古人如此安排有什么用意。有一种五铢,在穿上或穿下铸有一个“平”字(图11),意在区别于市上出现的劣质钱币。“平”字的含义与王莽的“一刀平五千”的“平”相同,是强调这种五铢的足值和“平当”,后人称这种五铢为“平当五铢”。除了公私藏品中常能见到平当五铢,1981年6月在四川忠县东汉墓中出土过“平当五铢”,为这种五铢提供了科学的时代依据。
 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推出了一种新型五铢。《后汉书·灵帝记》:“中平三年春二月,铸四出文钱”。所谓四出文钱,是指这种钱币背面穿口四角,各有一道凸杠直抵外郭,因此也有称之为“角钱”(图12)。灵帝推出这种五铢,意在重新规范市上出现的减重五铢,因此推出的新钱特别足重,大多能达到4克。这种足重的五铢钱在东汉后期的钱币窖藏中,偶能见到几枚,但很少有整批出土,说明当时使用这种四出文五铢钱的并不多。如1969年甘肃武威北二里雷臺出土著名的“马踏飞燕”的东汉墓中,出土二万多枚钱币中,多半为各种各样东汉五铢钱,而这种四出文五铢仅找到六枚。当代金融“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近二千年前的汉灵帝不可能掌握,难怪当社会盛行私铸钱混乱局面时,他不是从根本上采取积极的治国措施,却错误地想用足重的五铢钱去治理劣质钱,这必然是难以奏效的。来源:苏州新闻网数字报作者 邹志谅
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推出了一种新型五铢。《后汉书·灵帝记》:“中平三年春二月,铸四出文钱”。所谓四出文钱,是指这种钱币背面穿口四角,各有一道凸杠直抵外郭,因此也有称之为“角钱”(图12)。灵帝推出这种五铢,意在重新规范市上出现的减重五铢,因此推出的新钱特别足重,大多能达到4克。这种足重的五铢钱在东汉后期的钱币窖藏中,偶能见到几枚,但很少有整批出土,说明当时使用这种四出文五铢钱的并不多。如1969年甘肃武威北二里雷臺出土著名的“马踏飞燕”的东汉墓中,出土二万多枚钱币中,多半为各种各样东汉五铢钱,而这种四出文五铢仅找到六枚。当代金融“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近二千年前的汉灵帝不可能掌握,难怪当社会盛行私铸钱混乱局面时,他不是从根本上采取积极的治国措施,却错误地想用足重的五铢钱去治理劣质钱,这必然是难以奏效的。来源:苏州新闻网数字报作者 邹志谅 
| 欢迎光临 聚宝贝图录在线 (http://7788cyzj.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