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贝图录在线
标题:
2万余老物件儿带您穿越
[打印本页]
作者:
龙武生
时间:
2014-4-14 11:02
标题:
2万余老物件儿带您穿越
关云德收藏了2万余件文物,旁边的花轱辘车是藏品中最贵的 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 孙立国 摄
扇车子,现在看来感觉也很先进
火镰,如同现在的打火机
冒烟儿的熨斗得烧炭,清选粮食靠脚踏生风……在吉林省农民收藏博物馆里2万余老物件儿带您“穿越”
来源:新文化报 - 新文化网
本报讯 (记者 董春梅)灰瓦、青色墙壁、紫檀色的木质门窗……走进九台市其塔木镇刘家村,这个占地1万平方米的“四合院”格外惹眼。正门旁挂着“吉林省农民收藏博物馆”的牌子,这就是“传说中”其塔木镇村民不用进城,就能了解古今文化的地儿了,春节前刚刚建成。
上到辽金时期,下到解放前,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2万余件老物件儿,都来自一个农民近40年的自费收藏,将带您实现一次历史的“穿越”体验。
博物馆里老物件儿五花八门
走进院子,顺着“沙沙”的摩擦声望去,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窝在房檐下,忙着手里的活计。他就是这儿的主人———关云德,今年67岁。听说记者是冲着他的“宝贝”来的,老人热情地打开展馆门,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四个展室,坐北朝南,占地约500平方米,展品达2万余件。农耕文化的渔猎工具、辽金时期的民俗物件、张学良赠送给成多禄的铜墨盒、五大仙木雕面具、民间刺绣、瓷器、柳编……
一个幔帐套促生收藏梦
“这些是我积攒了近40年的‘宝贝’,一直梦想着给它们搬新家,没想到政府帮助,这么快就实现了……”关云德是刘家村土生土长的农民,满族人。对家乡和民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情有独钟,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自费搞起了民间收藏。
“一次串门,看见缝纫机脚踏板上铺着块布,图案十分精美。”关云德一句“这么好看,垫脚底下白瞎了,我给你换个别的”,主人笑了,“喜欢拿去吧!”
这是主人的母亲结婚时,姥姥送的一个幔帐套。用剪纸的手法,将浆好的布料剪出图案,再重新缝到一起。关云德对上面的手工技法十分欣赏,第一个藏品就这样诞生了。从此,收藏的想法在他心里扎根儿了。
花钱买旧物只为传承文化
收藏初期,农闲时,关云德骑着车子满屯子转悠。围裙、铜纽扣、烟袋锅、马镫子……被别人压箱底、扔仓房里的“破烂儿”,都被他花钱买了来。“这些凝聚民俗文化的物件儿,如果不收藏,将来有一天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他要尽力将这份宝贵的文化传承下去。
靠手艺活儿赚钱搞收藏
2万余件藏品,少的几十元,多的成百、上千、近万元。只要是关云德看上的,他都不惜重金买到手。
一个普通农民哪来钱搞投资?关云德笑了,“我是靠手艺活儿赚钱的。”说着,他走到自己的办公区,拿起一个腰铃。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关云德擅长腰铃和皮鼓的制作,“儿子在电脑上帮我发信息,增加了不少客户。”而这只是他收入的一小部分。家传的剪纸技艺,2013年12月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卖剪纸的收入,帮了他大忙。
关长宝是关云德的小儿子,农闲时,跟父亲一起钻研剪纸艺术。他说,父亲作为一个农民,不舍得吃、穿,买来这些藏品,就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点儿啥。“小的时候,我不理解他。现在,懂了。”
九台市其塔木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这些老物件儿,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历史,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感受社会的发展,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据了解,目前,博物馆已经布展完毕,不久将对外开放。
■
带您“穿越”
老物件儿当初有大用处
没有电的年代,衣服皱了咋办?没有机械现代化,如何一招式筛分饱满谷粒和瘪谷?别急,这些问题,在关云德的博物馆里都能找到答案。
炭火熨斗:这是个铁质的
老物件儿,形状跟我们现在用的电熨斗类似。中空,烧好的木炭装进去,一侧的烟囱可以排烟。木炭传递给铁的热量,可以把衣服熨平整。
扇车子:
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年代,这可是一个主要农用工具呢。完全靠人力脚踏驱动,将粮食从入口倒进去,脚踏产生风,将饱满谷粒和瘪谷完全吹分开来。
来源:新文化报 2014-04-14
作者:
千两茶
时间:
2014-4-14 11:45
学习了。。。。。
作者:
天行健涵予
时间:
2014-4-14 13:26
我们农村的好多物件都能摆上了
作者:
丞子
时间:
2014-4-24 14:08
辛苦了 支持
欢迎光临 聚宝贝图录在线 (http://7788cyzj.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