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贝图录在线

标题: 红楼梦邮票发行过程始末 [打印本页]

作者: 龙武生    时间: 2014-6-11 10:33
标题: 红楼梦邮票发行过程始末
       翘首以盼,2014年6月21日中国邮政将推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特种邮票,这是中国邮政第二次发行相关题材的邮票,也是继《三国演义》、《水浒传》之后,第三套四大名著题材系列邮票。在这套邮票的发行过程中,从邮票内容的确定到艺术家的筛选、从邀请红学专家对图稿内容进行鉴定再到在邮迷中进行图稿接受度的调查,都经历了多番论证和修改,这其中包含的严谨、复杂与责任,回味起来不禁感慨万千。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中有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今天,我愿与大家一起分享邮票发行过程中的辛酸与滋味。[attach]21177[/attach]
1981年和1982年分两次发行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特种邮票及小型张
  红楼方寸成经典,海派画家续邮缘
  红楼题材邮票第一次发行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著名艺术家刘旦宅先生创作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及小型张《双玉读曲》,已成为邮票设计中的经典之作。这套邮票借鉴了传统绣像的表现手法,以简代繁,工写兼收,通过对十二金钗坐、立、躬、蹲等形态的描写,表现出不同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邮票甫一面世,便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不仅获得了当年的“全国最佳邮票”奖,热销至今,价格更是翻了近百倍。
  刘旦宅先生祖籍浙江温州,其艺术生涯大部分时间是在上海度过的。长三角地区自元代以来即为经济、文化繁盛之地,画派林立,艺术家辈出,清末民初的最后一个画派“海上画派”便诞生于此,任伯年、吴昌硕、赵之谦皆为个中好手。《红楼梦》的故事背景发生在金陵,刘旦宅先生是长三角地区声名显赫的艺术家,选择他参与邮票创作,在当时算得上是相得益彰的一桩美事。
  今年再次发行红楼题材邮票,艺术家的遴选颇让人伤了一番脑筋。在目前存世的红楼绘本中,除了清代孙温的《全本红楼梦》以外,还有其他不下数十个版本(如改琦、汪惕斋、程十发、王叔晖、晏少祥、戴敦邦、华三川、潭凤嬛、彭连熙等),其中孙温的作品最广为人知,不仅内容完整,布局宏伟,设色艳丽,对建筑之精良、衣饰之华美、人物关系之复杂均有表现,具有浓厚的历史感,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一个版本,但人物形象比较程式化,存在千人一面的现象(可以说这也是传统工笔人物绘画的缺陷)。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多以主题创作为主,通过肖像描写或表现故事冲突来揭示人物命运,尤其是二十世纪以后的作品,叙事性更强于图说式的表现。
  为避免拾人牙慧,推陈出新,邮票发行部门最终确定由戴敦邦先生担纲全新创作这套邮票。戴敦邦先生是江苏丹徒人,不仅对红楼故事稔熟于心,创作红楼人物更是心闲手敏。先生笔墨雄劲豪放,形象生动传神,画风雅俗共赏,是目前在世的画红楼梦的艺术家中最资深的一位。先生从艺数十年,大笔如椽,仅《红梦楼》全册(一百二十回)就创作过不下三回(不包括单幅和白描),所绘作品千幅有余。巧合的是,先生的艺术生命同样扎根于上海,作品有很深的海派文化的烙印。
  如今,先生已近八十高龄,并患有眼疾,谈及此次合作仍兴意盎然,不过言谈之间,先生提及了三十年前参与邮票设计的一段遗憾。
  三十余载邮票情,《牡丹亭》中留遗憾
  戴敦邦先生和邮票的缘分也很深,曾创作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牡丹亭>》和《民间传说——许仙与白娘子》两套邮票,其中《牡丹亭》发行于1984年,距今已过去了整整三十年。
  据戴敦邦先生介绍,当年在创作《牡丹亭》时,共绘制了六幅作品,分别是《闺塾》、《游园》、《惊梦》、《写真》、《冥判》和《婚走》。其中,《冥判》一枚画面相当精彩,先生大力刻画了胡判官与杜丽娘之间的矛盾冲突,用色大胆鲜艳,是整套邮票的点睛之笔。因为这一枚在整个故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没有“冥判”就没有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婚走”),更重要的是,汤显祖借助胡判官这一形象,批判了明朝官官相护的社会现实,先生希望把这种情绪通过画面表达出来。只可惜在发行时,当时的邮电部邮票发行部门担心有宣扬封建迷信之嫌,去掉了这一枚,令先生一度引以为憾。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牡丹亭>》特种邮票原方案,含《冥判》
  这套邮票的边饰设计,也让先生感到十全九美。去除《冥判》之后的《牡丹亭》缺乏亮色,整体色调阴郁、沉闷,显得过于悲伤,蓝色的边框更是加重了这种气氛。先生认为,《牡丹亭》是一出典型的悲喜剧,画面里应该有一些明艳的色彩加以点缀。邮票小型张《游园》是先生精心创作的一幅作品,意图还原“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情境,以及杜丽娘有感韶华易逝的苦闷情绪,被拘囿在9cm*6cm的齿孔范围内,在先生看来同样令邮票画面减色不少。

1984年发行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牡丹亭>》特种邮票及小型张
  各路专家齐聚首,全新创作惹争议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从组稿到创作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表现了原小说前十回中林黛玉进贾府、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梦游太虚幻境(小型张)、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以及金锁合通灵五个内容。先生倾尽笔力完成的作品,不想在第一轮走评过程中,就遭到了走评专家(包括中国红楼梦学会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服饰研究专家)对于画面细节的质疑。
  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枚中,原著描述门子原本是葫芦庙中的一个小沙弥,贾雨村见到他时,“十分面善得紧,只是一时想不起来”,小沙弥提示他:“老爷一向加官进爵,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据此推测,门子年纪约摸十六七岁光景。有专家就此提出来说画面中门子的形象是不是过于沧桑了?文中提到门子“十分面善”,是否应该是少年般的清秀模样?
  对此,戴敦邦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小沙弥自葫芦庙遭遇大火之后投入其他庙修行,又耐不得清净,便蓄发充了门子。他的生活可谓辗转坎坷,作为小人物的代表,面貌自然不能与大户人家的公子相比,面目有几分沧桑是符合情理的。至于原著中提到他很“面善”,不过是贾雨村觉得他有几分面熟而已,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正应了贾雨村后来那句“原来是故人”。另外,在原著中,门子是一个负面形象,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适当的艺术夸张不仅是被允许的,更是艺术家们进行人物评判,表达自己艺术观点的手法之一。我国传统绘画自古就有拔高正面形象,矮化负面形象的传统,如2002年发行的《步辇图》特种邮票,唐太宗身形硕大,一副一代明君的模样,而吐蕃来使禄东赞则是一副瘦弱猥琐、诚惶诚恐的神态,主仆关系,心态区别,通过画面一目了然。
  在贾雨村的表现上,也能看到先生的匠心独运。画面里,贾雨村的形象有几分京剧中白面曹操奸诈狡猾的味道,看似有点儿脸谱化,其实深符其“假语村言”的性格,在他座位旁边,是一把雨伞和一副行囊,对应的是原著中“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这一细节,暗示他新官上任就遇上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手里是门子新递上来的“护官符”,上面罗列了本地达官贵人的名录,暗示贾雨村最终屈服于权贵,走上了殉情枉法、糊涂断案的政治道路。

2002年发行的《步辇图》特种邮票小型张
  在“金锁合通灵”一枚中,原著写到薛宝钗笑着对莺儿说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做什么?”专家提出来说莺儿作为随侍丫鬟,是否应该待在薛宝钗的身边,而不是躲在帘子后面“窥视”主人。
  对此,先生解释说,将莺儿放在画面次要的位置,是为了让大家把视线集中到宝玉和宝钗身上来,突出“金玉良缘”的主题,这种表现手法也是艺术家们常用的创作手法之一。创作时,先生有意弱化了莺儿脸部的表情描写,表现出低眉顺目,趟步而出,一副谦卑顺从的模样,从动态上看,似乎正要掀帘端茶出来,因而在逻辑上跟原著也是契合的。
  先生还说,这枚邮票最值得品味的地方,其实是画面以外的内容。原著描述,宝玉端起宝钗的金锁赏玩,注意到上面嵌着八个大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而自己佩戴的宝玉上面正好也刻着八个大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莺儿一语道破天机:“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不少红学家解读说,这两句话正好揭示出宝黛钗三人之间的情感结局,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被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所取代,未能善终,最后,黛玉香消玉殒,而宝玉和宝钗(一人出家一人守活寡)所谓的“芳龄永继”、“仙寿恒昌”,不过是用更长的余生来品尝各自的悲伤而已……听先生讲完,再结合画面,一股悲伤的情绪呼之欲出,顿有阅君一幅画,胜读十卷书之感,这也正是此次全新创作的魅力所在。
  邮票的后期设计也是一波三折,这一次提出异议的正是戴敦邦先生本人。小型张原作因为画幅较大,人物众多(大大小小人物表现了三十余人),考虑到最终印刷效果,后期设计仅保留了警幻仙姑、贾宝玉和十二个舞女(正在演奏《红楼梦》仙曲)共十四个人物,并且根据画面效果,将警幻仙姑和贾宝玉的形象替换成了戴敦邦先生2000年出版发行的《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中“梦游太虚幻境”的人物形象,通过电脑设计组合在一起。同期修改的还有四枚邮票的背景部分,为更多的展现贾府的富贵荣华,分别从戴敦邦先生早期的作品中,进行了部分的嫁接和合成。
  先生看后并不领情,提出两点意见:第一,因为大家对自己的作品太熟悉了,此次创作为区别于以前的作品,去冗存真,着力于典型人物和典型场景的刻画,因此,希望去除后期添加的设计元素(包括边框),尽可能放大画面内容,保留原汁原味的绘画之美。“金锁合通灵”一枚中,设计师在薛宝钗的卧室里添加了一只鹦鹉,先生指出,原著中薛宝钗并不喜欢鹦鹉,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错误,应该去除;第二,“梦游太虚幻境”一枚是为适合小型张的尺寸单独设计的,以前的版本场景比较简单,贾宝玉背对画面,由警幻仙姑引领亦步亦趋进入太虚幻境,并没有出现主人公的正面,此次,先生大胆将贾宝玉漂浮在空中,人物的姿势也有别于生活常态,显得极其不自然,就是为了突出“梦幻”的效果。舞女下方人物的灵感源自于散落的三本典籍(《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和《金陵十二钗之又副册》)中的判词。原著称宝玉首先打开了“又副册”,看到了晴雯、袭人和香菱的判词,接着打开“正册”,看到了宝钗、黛玉、四春以及史湘云、妙玉、王熙凤、巧姐、李纨和秦可卿的判词,“宝玉还欲看时,那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恐把仙机泄露,遂掩了卷册……”。可以说,曹雪芹借由宝玉之梦泄露的正是十二金钗以及其他红楼女子命运的“仙机”,跟以前的作品相比,这一情节是个非常重要的补充。

2014年发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特种邮票及小型张原方案
  连夜易图为改观,红楼专家叹神奇
  邮票局限于方寸之间,设计历来众口难调、见仁见智。这不仅取决于审美层次的高低,更取决于接受者对于创作主题的理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邮票设计只能求大同。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作为今年的重点题材,从选题确定之后,所有工作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首先是召开选题论证会,邮票发行部分别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以及著名红学家周汝昌之子就邮票内容进行商榷;紧接着邮票印制局编辑设计部的领导多次带队前往上海,和戴敦邦先生进行面对面地沟通,确定表现手法及分阶段看稿的时间;最后则是邮票的标准规范和版式设计。
  经过长达半年时间的创作,上述工作如约完成,而此时,离发行日期已不足两月。考虑发行品种较多(除小型张外,还推出版式二),印制周期比较长,在征求完走评专家意见并修改完成之后,印制部门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打样。打样持续了接近两周的时间,这两周里,戴敦邦先生对于邮票设计的意见以及针对邮迷的摸底工作也陆续地反馈了回来。究竟是保持现有的设计形式抓紧时间印刷,还是接受戴敦邦先生和邮迷的意见再做修改,是摆在邮票发行部领导面前必解的考题。
  五月十三日这一天,邮票发行部的领导连夜召集设计、图稿和印制部门的相关人员,在邮票印制局的车间里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在保证高质量印刷并如期发行的前提下,领导的意见非常明确:这套邮票受到全国邮迷的广泛关注,不应该留下遗憾。戴敦邦先生专门为这套邮票设计图稿是本套邮票的一个亮点,看来图稿还得修改。原则问题一定要尊重红学专家的意见,非原则问题要尊重艺术家和邮迷的意见,印制打样必须重新再来。最终,设计师连夜改图,尽可能还原戴敦邦先生作品的原貌,印制部门则连夜排班做新一轮的打样准备。
  当印刷样品被送至中国红楼梦学会以及北京曹雪芹学会的相关专家案前时,专家不约而同评价说画面内容准确生动,经营布局合理有度!专家们慨叹先生深厚的艺术修为,以及对于这种历史名著题材游刃有余的把握,是真神奇。
  再过几日,这套邮票就要发行了,品味历时半年多的邮票设计过程,可谓是情节曲折迂回,过程跌宕起伏,结局令人欣慰。这真是,满纸红学魅,一把辛酸泪。都云邮票美,谁解其中味?

2014年发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特种邮票及小型张最终方案

来源:人民网   2014-06-11

作者: 丞子    时间: 2014-6-11 13:45
红楼梦邮票发行过程始末  学习
作者: mengliang    时间: 2014-6-11 15:14
欣赏与回顾!




欢迎光临 聚宝贝图录在线 (http://7788cyzj.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