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贝图录在线

标题: 一位八旬老人的课本收藏情怀 [打印本页]

作者: 龙武生    时间: 2014-9-18 15:48
标题: 一位八旬老人的课本收藏情怀
【编者按】
  9月9日,习近平在北师大考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习近平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教科书中的古诗词都经历了哪些变迁?被誉为“文化基因”的古诗词究竟该如何传承?

  东方今报记者走近河南一位年已八旬的课本收藏家,这位收藏了从清代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几乎所有语文课本的老人,向记者讲述了百年来中国教科书中古诗词的兴衰。

  从搜集孩子的课本到搜集其他人的课本,从省钱买书到花高价买别人的书,再加上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收藏的报纸,收藏是周天泽一生中最重要的爱好,而收藏课本也成为他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这位80岁的老人,收藏图书上万册,其中有一千多本教材,涵盖了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各个时期。
  □东方今报记者 高冬丽 张静/文
  沈翔/图
  【初印象】

  80岁老人说:“我教的是Chinese——”
  南阳市内乡县大桥乡大周村的周天泽,是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师,可是却有着不小的“名气”——他收藏了一万多册图书,其中有1000多本是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中小学课本。
  根据村民的指点,记者很快就找到了周天泽家,一身中山装、花白头发的周天泽笑着把记者迎进了家门。当记者问他教的是什么科目时,“我教的是Chinese——”这位80岁的老人笑着说,还故意将尾音拖得很长。
  得知记者是来看他的藏书,老人在几间屋子来回几趟,搬出来几摞书。其中,有两摞书纸张发黄,看起来已经很有些年代了。
  “这些是清代的课本。”老人小心翼翼地解开扎书的绳子,一本本摆放在桌子上。《三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一本本古旧课本让人有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
  在众多的藏书中,居然有一本英语教材《FIRST BOOK》,枣红色的布艺封面,里面夹着一张小卡片显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里面的插图有着浓郁的西方风格。
  “这可是清朝的英语课本。”周天泽对记者说,清朝末期中国就已经开始学英语了。不过,当时,只有皇亲国戚等地位尊贵的人才能接触到这些纯正的“洋文”。
  由于是边翻边讲,周天泽又随手拿起一本没有标注的课本,翻了一会儿他惊喜地告诉在一旁的儿子周东晓:“看,这本居然是乾隆年间的,咱家的书历史又提前了一些。”说完他便拿起红色记号笔,认真地把年代标注出来,并贴上标签。
  周东晓笑着说,父亲的记号笔和便签很多,只要有需要,随时可以拿出标注。他还透露,中山装是父亲的最爱,原因很简单:口袋多,容量大。
  【全是书】  老人“抱怨”自己被挤得没地方睡了
  周天泽家里上下两层,几乎被藏书和报纸塞满了整个空间。一楼客厅两边的墙壁上钉着两排钉子,挂着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十几个国家出版的报纸。客厅中间放着书报柜,摆满了杂志。卧室里,码着满满一床装订好的报纸,桌子上分门别类地摆着各种各样的书籍。
  二楼是他的“宝地”,一般人不让进来。房间右边靠墙的位置,呈“丁”字形摆放的双层书架,占据了一多半的面积,上面按照“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课本”等分类摆满了书籍。还有一面墙壁上,揳着一排钉子,每个钉子上都挂着一个袋子。“这些是一些朋友的作品。”老人说,朋友们都知道他爱好藏书,只要有作品出版都会给他寄来。
  在这个房间的正中,房梁上吊着一个篮子,外面贴着一张纸——“1982级学生作文”。“前几年校庆,很多学生从外地回来。他们没想到毕业几十年了,周天泽老师还保存着自己的作文。”老人的声音里有小小的自豪。房间的一角,摆着一张小木床,这就是他休息的地方。
  “你看我都没地方睡。”周天泽“抱怨”。周东晓则笑着“反驳”父亲说:“你是被书挤得没地方睡了吧。房子里都摆满了书,可不只剩这么点睡觉的地方了。”
  【老习惯】

  收入大部分用来搜集图书
  提起藏书中的清代课本,周天泽说,他爷爷是私塾教师,那些宝贝,就是爷爷、父亲和自己多年珍藏下来的。
  提及收藏课本的初衷,周天泽说原因很简单:以前家里条件不好,如果把老大的课本留下来,老二就还能继续用。周天泽一共有五个孩子,最大的孩子和最小的孩子年龄相差二十多岁,慢慢地他就把孩子们的课本、试卷、作业本都保留下来了。
  周天泽收藏的书籍,无论新旧,全都盖有红色的藏书章,而且,每本书上有“好人爱护课本”的印鉴。
  周东晓说,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只有父亲一个人有工资,但大部分还都用来买书订报,“他每周都会买上三四本书。”
  一直到现在,周天泽仍保留着这个习惯,甚至村里有人外出打工,他也会反复交代,让人家一定帮忙逛逛当地的二手书市场,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为了买到一本年代比较久远的教科书,周天泽甚至要花上几百元。“你看,这本书就是花了三百块买来的。”周东晓指着那本清代光绪年间的英文教材说道,在教材的扉页,记录着购买的时间和价格。
  【见历史】

  课本印证中国教育的时代变化
  从清代的古旧课本《三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等,到民国时期的水印讲义、国文讲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各个时期的教材,周天泽收藏的1000多本课本基本形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发展路径,每个课本都与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在不断进步、不断开放。
  “父亲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除了打理这些书,还有很多学习任务。”周东晓说,父亲虽然很少对他们的学习进行专门指导,但他们却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小时候,他给我们几个每人砌一张石桌当学习的桌子。”周天晓说,每次新发的书本,都要先包好书皮才能用。
  周天泽家的春节,也和别人家不大一样。过年时家里的孩子们回来,周老师首先要考试,给上学的孙子们一人一个题板,要求写上这学期学习的内容,考试合格才能去玩。别人家过年都发压岁钱,周老师给自己的孙子孙女却是发书,四大名著、四书五经、孝经……都是他的“压岁钱”。而对亲戚家的孩子,他则发口琴、葫芦丝。“今年给孙子们发的是四书五经,给亲戚家的孩子发的是扇子,我都已经准备好了。”老人说。
来源 :新浪    2014-09-18


作者: 丞子    时间: 2014-9-22 11:49
欣赏学习 支持发帖 谢谢 辛苦了




欢迎光临 聚宝贝图录在线 (http://7788cyzj.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