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三孔布简介

     

           三孔布的形制由圆足布发展演变而来,首部及两足穿孔,故习称三孔布,其铸造国别有赵国、秦国、中山国三说,铸行年代亦有公元前四世纪、三世纪的争议,分歧较大。三孔布是历代藏家公认的“三晋布币中最稀少一种”,自清代中期至今先后一共出土七十余枚,大部分在早年已流入日本,目前所知收藏三孔布最富者为日本银行,国内留存极罕,除少数公立博物馆外,私人收藏寥寥无几,无论残、全均被视为泉中珍品。有关三孔布最早的记载,见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初尚龄著《吉金所见录》,晚清金石收藏家收藏三孔布者有陈寿卿、鲍康、张廷济、刘鹗等。北京诚轩2012秋拍出的“下 阳 ”背“十七·两”三孔布,既为张廷济、张叔驯递藏。


    新见“鄣”三孔布试析
    孙仲汇
            三孔布为战国后期赵地货币,外形和圆足布相同,但首部及二足各有一圆孔,以利穿系,分大小二型;大型背有“两”字,小型背有范次编号及“十二朱”等字,按古时量制,一两等于二十四朱,所以一枚大型三孔布可折抵二枚小型三孔布,和大、小圆足布及一釿、半釿布同。三孔布因存世稀少且文字瑰丽奇异而格外受人瞩目,自清中期至今先后出土七十余枚,大部分在早年已流入日本,国内留存极罕,如上海博物馆庞大的钱币体系中都缺少此品种,可知其珍贵程度。2012年11月北京诚轩以368万元拍出的“下 阳”三孔布一枚,系道光时张延济所藏原物,熟坑无锈,历见各家谱录。今春又见该公司推出“鄣”字三孔有背廿一、十二朱一枚,也是熟坑,文字风格和其它三孔布一致,制作铜色与“下 阳”几乎雷同,可证也属清中期出土之一,惟前谱未见,更是难得。按前清泉家偏爱熟坑,凡遇出土之生坑钱多装入布囊中,填以剪碎之干箬叶或干竹叶,随身携带,不时以手拌揑,直至硬锈全褪,铜质裸露才罢,这就是“鄣”字布与“下 阳”面目雷同、酷似孪生兄弟的原因。
           鄣为地名,按《左传》莒子奔纪鄣,但此鄣在莒国境内,今江苏省兆端赣榆附近,非三孔布流行区域,可知“鄣”当另有其地,估计是在赵国境内漳水流域的临漳附近。漳水是赵都邯郸南面的大河,《史记、魏世家》记惠王二十年“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漳水当时还经常泛滥改道,《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二十一年“赵徒漳水武平西”二十七年“又徒漳水武平南”。战国初期魏西门豹治邺沉巫於河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古时以水名地,在漳水流域取漳为地名的还有“清漳”、“斥漳”等,均离邯郸不远。从地理位置看,临漳在邯郸之南、安阳之北,正是三孔布流通区域,邯郸是赵国晚期的政治经济中心,目前发现各式三孔布上的地名有不少在邯郸周围,如北九门在河北井陉附近。《史记、赵世家》武灵王十七年“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伐齐,至平邑。罢城北九门大城”。三孔布“五陉”恐即当时之井陉。和北九门相近。三孔布“观邑”在河北馆陶县之北,《史记·赵世家》记武灵王九年“齐败我观泽”,观邑即观泽,在今顿丘县东十八里。2010年嘉德春拍有“武阳”三孔布一枚,以352万成交,武阳即正观泽之南。又有“阿”三孔布,阿分东阿、西阿,东阿即齐威王时“阿大夫”的阿,在今山东省聊城之东,三孔之阿应是西阿,《史记·赵世家》赵成侯十九年“与燕会阿”,此即西阿,在河北省中南部高阳县的西北五十里。另外还有石阿,据同书记赵成侯十一年“秦攻魏,赵救之石阿”,石阿在山西省。前谱又有“安阳”三孔布,按战国时称“安阳”者有五,魏安阳在河南省北端,临漳之南,今仍称安阳,据同书记惠文王二十四年,“廉颇将,攻魏房子(常山),拔之,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则战国末年安阳一度入赵,另有东安阳,同书记赵惠文王三年,赵主父(武灵王)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在山西定襄。三孔布还有上专、下专等面文,楚国金版有名“专锾”的,但此专属楚地,非三孔布行使范围,因疑此上专、下专是上博、下博的简书,按下博在河北省冀州,今武邑县附近,上博无考,但武邑之北有博野县,或即上博。此物在河北省中部偏南地区。综上所述,故将“鄣”字三孔布暂定为战国后期赵国临漳地区铸行的货币。
    (作者为著名古钱币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