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大明通宝简介

     

           南明鲁王朱以海被奉为监国于浙江绍兴时所铸。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后,鲁王逃亡台州(今浙江临海)避难,弘光元年(1645年),被张国维、张名振等拥立于绍兴监国。当年12月铸行了大明通宝。朱以海奉为监国后,继与福州唐王朱聿键政权相互倾轧,鲁监国元年(1646年)6月,清军渡钱塘江攻打鲁王政权,张国维兵败身死,朱以海由被困中逃出,由张名振等护卫流亡海上,后依郑成功居金门病死。
           大明通宝材质有红铜、黄铜两种,铸造不精,只见小平钱,背铸“户”、“工”、“帅”等字,也见光背平钱,有的背“帅”在穿上,也有穿右“帅”字。初铸钱径26毫米,后铸钱径为24毫米至25毫米。大明通宝铸量少,古币市场上难觅,市场价位相对高,光背及“户”、“工”字普品约为300元至500元,背“帅”字的价位要高出近一倍左右。
           曾有泉家认为,明朝嘉靖年间铸过大明通宝,但史无记载。
           大明通宝,明代(南明)国号钱。历代以国号为钱文的钱币自东晋起,各朝均有铸造,如十六国夏赫连勃勃铸造之大夏真兴钱,五代十国之大蜀通宝、大唐通宝、大齐通宝,南宋之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元朝之八思巴文大元通宝等。大明通宝钱分小平光背、背户、背工、背帅与背招五种。
           关于大明通宝钱的铸造年代、铸造地点,因相关典籍记录甚少,故历来难以考证定论。旧籍有洪武、嘉靖、隆庆、万历朝与南明鲁王等多种铸期说法。笔者根据大明通宝钱近年的出土记录与实物风格特征,就大明背户、光背、背帅三种钱的铸期、铸地问题进行初步考证。
        一.大明通宝背户钱
        大明通宝背户钱多出于浙东一带,以绍兴居多。其钱较光背、背帅钱轻薄,字口浅,重量大多在3.5-4.8克,与天启、崇祯朝江浙一带铸钱风格如出一辙,应为鲁王所铸。
        据黄宗羲《行朝录》记载,“王回越,铸大明通宝钱。”按出土情况推断,鲁王所铸大明通宝钱应为大明通宝背户钱。
        1645年7月,满洲贝勒博洛夺取杭州,并接管宁波、绍兴两府。因“剃头令”的实施,引发了浙东一带民众的自发反清暴动。各地明朝官员与社会领袖看到这一自发的抵抗潮流,设法寻觅得自山东逃至浙江台州的鲁王朱以海。鲁王于8月底在绍兴府被拥立为监国,当年12月铸行了大明通宝。鲁王奉为监国时,另一位藩王唐王朱聿键于同月在福州被明朝旧臣拥立为皇帝,即隆武帝。鲁王与隆武朝廷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1645年10月隆武政权得知在浙江的鲁王朝廷后,南明史上最痛心的事发生了,两个政权相互倾轧,内耗不断。1646年7月,清军渡钱塘江攻打浙东、福建南明政权,张国维兵败身死,鲁王由台州逃至舟山群岛。1651年10月,清军攻陷舟山城,鲁王由张名振等护卫流亡海上。1652年至厦门依附郑成功,1653年初鲁王放弃监国称号,鲁王政权至此不复存在。1662年12月,鲁王病死于金门。
        大明通宝背户钱应是鲁王政权于1645年12月至1651年10月舟山失陷前所铸。
    二.大明通宝光背钱
        大明通宝光背钱出自山西,其铸造风格与顺治大同府钱局早期铸钱一致,字口深峻,钱体有明显刷痕,重量在5-6克。2010年山西大同出土一批大明通宝光背钱,同出的有顺治通宝背同,此批钱钱体锈色极美,以绿锈为主伴有少许朱砂红锈,刷痕明显,大多未见流通痕迹。钱背穿右隐约能见铲去“同”字的痕迹,应为顺治通宝背右同钱改范所铸。顺治二年(1645年),清户部批准在大同府设钱局,开铸“顺治通宝”钱,钱文楷书,直读,背后汉字“同”。当时大同铸币厚重工整,字口清晰,笔画端庄,具有较高的传统铸钱技术。
        根据此类钱出土情况、钱体风格与改范特征,结合史料记载,初步推断为1649年(顺治五年)明末清初将领姜瓖于大同起兵反清时所铸。
        姜瓖(?-1649年),明末清初将领,陕西榆林人。据《朔州志》载,姜家世代皆明将,长兄姜让是陕西榆林总兵,弟姜瑄为山西阳和副总兵。姜瓖任镇朔将军印大同总兵官。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克太原,遂投降大顺政权。同年四月(1644年5月)清将恭顺侯吴顺华率兵进攻大同,六月初六日,姜瓖杀大顺军守将张天琳,投降清英亲王阿济格,后随阿济格进兵征伐山西、陕西,封为统摄宣化、大同诸镇兵马的将军。
        姜瓖降清后,虽然仍旧委以总兵职务,但军权在清将吴顺华手中,并由英亲王阿济格坐镇。清廷对姜瓖弟兄始终不予理会,姜瓖依然没有大权。因受到清廷冷遇, 顺治五年冬姜瓖得知多铎病故、多尔衮染病的消息后遂生反意,于十二月初三日(1649年1月)在大同拥兵起义,归奉南明朝廷。姜瓖连陷旁近府县,各地响应者众,以割辫为标志,遵用永历正朔。多尔衮得知消息,派遣阿济格载红衣大炮急赴大同,初四日到达大同城下,进行围剿,一方面又对姜瓖进行劝降,宣布若能悔罪归诚,仍将“照旧恩养”。多尔衮见招降无效,加派端重亲王博洛、承泽亲王硕塞、多罗亲王满达海,连同阿济格继续作战。顺治六年六月,清军攻克了山西部分州县,阿济格围困大同数月,大同城内已经食尽,“兵民饥饿,死亡殆尽,余兵无几”,守将杨振威等人于十月斩杀姜瓖及其兄弟首级,献城投降。阿济格入城,恨城内兵民固守,下令屠城,除杨振威的官兵家属外,“官吏兵民尽行诛之”,“隳其城埤堄五尺”,邻近各府、县等地区亦遭屠戮。山西战事陆续平息。姜瓖反清正值戊子年,故史称“戊子之变”。
        姜瓖据大同反清后,为师出有名与扩大地盘,尊南明朝廷为正统,所以其铸造大明通宝是有可能的。加之为了解决军费、经营大同,姜瓖将清廷大同府钱局征用铸造大明通宝顺理成章。因事值仓促,又战事吃紧,所以改范铸钱的概率最大。姜瓖反清失败后,大同府钱局也不复存在。顺治六年至顺治十二年(1649-1655年)在阳和卫(现阳高县)设置阳和钱局,铸顺治通宝背阳与阳一厘钱,鼓铸六年。大同府钱局的废弃恐与改范铸大明钱有关,直至顺治十六年(1656年)大同府钱局才恢复,并开铸顺治背同一厘钱。
        姜瓖改范铸大明通宝,一来向南明朝廷示忠,以期获得忠明士族的支持(特别是山西本地的士族),二则一定程度上解决军费问题。姜瓖反清仅历11月就以失败告终,其所铸大明通宝钱流通时间短,加之战事等状况,其流通的概率就更小。从出土的大明通宝都呈未流通状态就可证实这一点。
    三.大明通宝背帅钱
        大明通宝背帅钱旧钱谱评价甚高,但上世纪末在甘肃张掖地区一次性出土了近6000枚,彻底抹去了其神秘的面纱,使世人得以一窥全貌。在此批量出土前,背帅钱在甘肃张掖、武威、酒泉地区都有零星出土。根据出土情况探明,大明通宝背帅钱应铸于甘肃张掖。
        对于背帅钱的铸期,各种说法皆有。《舟山钱币》94年1期林染先生著有《大明通宝背帅钱》的考证文章,认为背帅钱是天启年间定向供给甘肃镇(即张掖,明末九边重镇,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所在地)的军用钱。
        近年有泉友从史料推断,大明背帅钱是顺治五年初(1648年),甘肃米喇印、丁国栋回族反清起义时所铸。
        顺治四年五月,摄政王多尔衮下“剃头令”,激起汉族和回族人民对清朝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的极大不满。米喇印,回族,原为明朝驻防甘州(今张掖)军官。素有勇略,清朝统一甘肃后,任甘肃巡抚张文衡标下副将,驻守甘州。他对清廷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深为不满。时清廷在各地推行剃发令,并严令军中剃发,自军官开始。剃发令进一步激发了甘肃降清各族将士的不满,顺治五年初,清廷再次调遣甘州之兵,前往四川,镇压抗清义军,一时军心浮动。米喇印与丁国栋于三月设计诱杀甘肃巡抚张文衡等,占据甘州,拥立明延长王朱识锛,以“反清复明”相号召,正式起义。起义后,丁国栋留守甘州,米喇印率军东进,各地回民“一呼百应”,连克凉州(今武威)、古浪、庄浪(今永登)。继渡黄河攻克兰州、金县(今榆中)、临洮、渭源。大军直指巩昌(今陇西)。河州(今临夏)、岷州(今岷县)、伏羌(今甘谷)回、汉百姓纷纷响应。一些明朝遗臣、士绅青衿也欣而往降,起义人数增至十万,号称百万,关陇大震。陕西总督孟乔芳率军于闰四月初进驻秦州(今天水),进攻巩昌,义军奋勇还击,终因众寡悬殊,撤离巩昌,向西转移。孟乔芳兵分三路进攻起义军,临洮及岷、洮、河诸州皆被清军所占,三路清军会师兰州。兰州失守,起义军渡黄河撤退。五月下旬,清军渡河至弘化寺马家坪俘获朱识锛及其母、妻,将朱识锛杀死在兰州。米喇印在靖远县北面20里处的水泉堡激战中被杀害。起义军在丁国栋领导下退据甘州。七月,清军攻陷凉州。八月初,清军重兵围攻甘州,起义军撄城固守。顺治六年正月下旬,清军猛攻,相持五昼夜,激战数十次,义军粮尽矢绝,甘州陷落。丁国栋和另一位起义领导人黑承印退守肃州(今酒泉), 十一月肃州城破,丁国栋、黑承印被俘,英勇就义。清军“斩首五千余级”,起义失败。
        米喇印、丁国栋反清复明,拥立明皇室延长王朱识锛,其铸造大明背帅钱的史实条件存在。但自起义始至甘州失陷,历时10月,且多数时间都处在军事行动中,而甘州又无铸钱局,大批量的铸币如何制造?诸种疑问看来只能靠史料的不断挖掘方能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