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三铢简介

     

           铸于建汉武帝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上有"三铢"二字,故名。建元五年停铸。
           汉武帝时停铸半两,改铸三铢钱。三铢钱重8铢,铢字金旁从王,背无轮廓。三铢钱刚铸一年,武帝又令停铸三铢,改铸五铢,钱背增加了轮廓,重5铢,"因郡国共铢株,又称郡国钱。又过三年,制赤仄钱(仄指边缘),轮廓上带赤色,以一当五,但币值不足。
           三铢钱铸行时间另有一说为:武帝元狩四年至五年(前119年--前118年)。元狩四年,《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均载:"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有一枚币文为"三铢"左读无外郭的钱币。"《汉书·武帝纪》记载,建元元年(前140年)始铸三铢钱",到建元五年(前136年)"停罢",此钱流通的时间很短。由此可以进一步断定,一号墓的年代上限不会早于建元元年。在一号墓里还出土了三十五枚西汉初期的"半两钱",而没有发现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铸的"五铢钱",这种现象并非偶然,由此可推断墓葬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元狩五年"。近年,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出土一批武帝小型半两钱范,各地钱范规整,字文统一,陕西、山东所出石范在范型上字文都极为相似,两地相隔千里,很难说是"奸民"私铸。沂水出土石范一侧记有"四年三月"刻名,如果我们把此定为元狩四年三月,从钱范钱型及文字的特点上是不勉强的,这就正好与《食货志》元狩四年"令县官更铸三铢钱的记载相合"。按此说元狩四年铸行的应是枚重三铢的半两钱,此种三铢重的半两钱铸行七八个月,存世量要比钱文"三铢"的多很多,这也可能是"令县官更铸的结果"。可是,钱文"三铢"的钱铸行五年,全国各地出土尚少,这与常理不合。因此,彭信威《中国货币史》、蒋若是《秦汉钱币研究》及文物出版社《中国古钱谱》诸书中主张建元元年说,王献唐《中国古代货币通考》、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中主张元狩四年说,长期以来,对三铢钱争论不休,今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