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永平五铢简介

     

           北魏永平五铢,在七百年五铢史上名气不大,关注的人也不多。近日拜读沈阳恍然泉友的大作《永平五铢与大统五铢考辨》,颇受启发,完全赞同恍然泉友的观点。在此也结合自己的收藏,谈谈永平五铢:
           首先,还是看看史料怎么记载的:
          《魏书·食货志》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始诏天下用钱焉。十九年(495年),冶铸粗备,文曰“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通行之。内外百官禄皆准绢给钱,绢匹为钱二百。在所遣钱工备炉冶,民有欲铸,听就铸之,铜必精练,无所和杂。
           世宗永平三年(510年)冬,又铸五铢钱。
           熙平二年(517年)冬,尚书崔亮奏:“恒农郡铜青谷有铜矿,计一斗得铜五两四铢,苇池谷矿,计一斗,得铜五两;鸾帐山矿,计一斗得铜四两;河内郡王屋山矿,计一斗得铜八两;南青州苑烛山、齐州商山并是往昔铜官,旧迹见在。谨按铸钱方兴,用铜处广,既有治利,并宜开铸。”诏从之。自后所行之钱,民多私铸,稍就小薄,价用弥贱。
          南北朝时期,由于常年混战,在军事上消耗了大量国力,各朝基本上都面临着钱币流通量不足和货币流通不畅的经济问题。北魏在太和十九年首先铸造了太和五铢,估计是官府和民间都存在铜料不足的限制,虽然允许官私并铸,但显然没有解决问题,太和五铢只在京师和周边区域流通。于是在永平三年,又铸造了永平五铢钱。从史料上我们可以这样推测:永平五铢是在太和五铢之后铸造的,必然会在文字或工艺上和太和五铢有一定的传承关系,而且铸造地应集中在京邑或周边地区,官铸色彩浓厚,初铸品的重量应该符合准式。
           从我收集到的永平五铢来看,直径、重量各不相同,直径从25毫米多到22毫米多不等,重量从3克多到1克多不等,据说伴随出土的有极少的太和五铢,因此可以确定是北魏钱币无疑。另外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这种五铢多集中在洛阳出土,也符合史料记载。
           永平五铢的文字很有风格,特征为文字瘦长,五字交笔处为直笔,铢字有长短之分,金旁有直曲之分。另有背四决等版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