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圜钱(环钱)简介

     

         “环钱”又称“圜化”,简称“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圜钱是由古时的玉璧和纺轮演化而来的。圜钱是沿用璧、环的专称来称其形体的。《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孔位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好”是指璧、环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环钱的穿孔也称好,自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也称“肉”,可见圜钱与玉璧之间的关系是有联系的。圜钱是战国中晚期的青铜铸币,是一种进步的铸币形式。圆形圆孔的圜钱又称为“环钱”,钱面上铸有文字,是先秦货币一大系统,这是从玉璧纺轮演变而来。主要流通地区为东周、西周、秦、燕、赵、魏、齐等国。圜钱与刀币、布币相比,圜钱的中孔用绳系扎后具有方便携带,又便于清点等优点,符合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也便于人们互相接受。在中国流通了二千多年的“方孔钱”,即由此而来。
           圜钱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刀币流通区和刀布币并行区发展起来的圜钱。这种圜钱圆形方孔,货币单位沿用刀币的“化”。有的有郭,如賹化圜钱賹原为黄金的重量名称,賹化即为极珍贵的货币的意思,又名有轮賹化;有的无郭,如明字圜钱。这些圜钱约流通于战国的晚期,如齐国的“賹四化”、“賹六化”圜钱,是齐襄王公元前283—265年复国以后铸行的。燕国的“明四”、“明化”圜钱的产生年代,比齐圜钱要更晚一些。另一类为布币流通区发展起来的圜钱,这种钱面平孔圆无郭,后来有的也变为方孔或有郭的了。货币单位一般都沿用布币的“釿”,币面铸有地名和货币单位,如三晋和周地区的“共”、“垣”、“蔺”、“长垣一釿”等。魏国的共字圜钱、垣字圜钱是产生年代最早的圜钱,大约在魏惠王公元前370-319年迁都大梁以后。 秦国也处于布币流通区,秦圜钱与别国不同的特征是,以“两”为货币单位,币面只记货币单位,不记地名,这表明货币铸造权集中于朝廷,在货币制度上更具有进步性。秦圜钱,最初是圆形圆孔无郭,背面平素无文,正面铭文“重一两十二铢”、“重一两十四铢”,战国晚期演变为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由于半两大小适中,便于授受,适合当时流通的需要,得到迅速发展,后来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圜钱除以上铭文外,还有:离石、共屯赤金、东周、西周、济阴、封坪、半圜等。在诸多圜钱中,除“垣”字钱稍多外(见图),其他都很少见,比较珍贵。
           从圜钱钱体所铸货币单位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一、以“两”为单位的秦国圜钱;二、以“釿”为单位的两周、三晋地区的圜钱;三、以传统货币单位“刀”为名称的齐、燕圜钱。 圜钱目前发现的以安臧钱局最早,直径3厘米,穿孔0.8厘米左右,钱文右列,书法粗壮,古朴淳厚。材质为青铜,泥范不磨边。安臧二字是地名,现在不知确切所在,这一城邑曾出过空首布,文字书法都不及这钱工整。因为发现不多,对此古老的圜钱无法详细研究。这一钱穿孔细小,其流通时间在东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流通地域可能在河南省、山西省接近黄河的地区。
          还有一种是“济阴钱”。济阴是地名,在今山西省荣河县魏邑。济阴钱在秦国圜钱中流通最久,变化最多。最初的济阴钱直径长37厘米以上,重9克,穿孔较大,约1厘米以上。字体十分工整,瘦劲圆滑。济阴地处楚、齐、魏、赵、卫等国之间,商业非常发达,是东方经济的中枢。
          “共屯赤金”是一种圆孔钱,标铸造地名,或加标布钱币值单位,但钱形又为秦制,可分为:一、魏国所铸,个别为周铸;二、秦占领布钱地区城邑出现的地方性铸钱。
           魏国所铸钱币的共同特点是穿孔小,一般在0.7厘米左右,形体较大,一般不小于4厘米,无廓,背平素,无文,形制古拙,面文多铸有一个字,也有四字的,如垣(山西垣曲西,战国魏邑)、共(河南辉县,战国魏邑)、屯赤金(山西盐池东北,战国魏邑)等圜钱,都是魏国铸币,也是魏国受到秦币影响而出现的新币。
           圆孔圜钱的共同特点是穿孔较大,约0.9-1.4厘米,钱直径3.2-3.6厘米,铸造工整,有的有外廓,面文铸有地名,多是被秦国占领的赵、魏城邑。
           蔺和离石都是战国时赵国的属地。离石即今山西的离石县,蔺在今离石县西,也称蔺阳邑,两地相距很近,赵国在这两地都铸过纪地的圜钱。
           圜钱”是战国中晚期的青铜铸币,是一种进步的铸币形式。最早的圜钱产生在政治经济制度较为先进的魏国。如面文“垣”、“共”字等。这种形式的钱币,比起“布币”、“刀币”便于携带,也便于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它的出现在钱币兴起上就有了一种新的铸币体系,在战国时期为各国先后所仿铸。先是赵国、秦国仿铸,后有齐国、燕国仿铸。圜钱迄今发现有十余种,蔺、离石圜钱属赵国。蔺和离石地区是秦国、赵国、魏国争夺之地。战国大部分时期内,这两地都属赵,但也一再为秦所占。 史书记载,在赵成侯、赵肃侯至赵武灵王统治时期,秦国屡次攻击蔺和离石。《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51年),“秦攻我蔺”。又载:赵肃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28年),“张仪相秦。赵疵与秦战。败,秦杀疵河西,取我蔺、离石。”再后又记载:赵武灵王十三年(公元前313年),“秦拔我蔺,虏将军赵庄。”可见这个地区战争之频繁。
           在赵武灵王十三年秦攻蔺时,正当秦惠文王十二年。《史记·六国年表》说:“樗里子击蔺阳,虏赵将。”《史记·秦本纪》也记载:“庶长疾攻赵,虏赵将庄。”这两处记载与上述赵武灵王十三年秦攻蔺都说的是同一事件,只是《史记·秦本纪》未提“击蔺阳”而已。
          蔺、离石因为距秦很近,因此一再受秦国的攻击和占领,差不多十几年就有一次。秦国在军事上的不断攻占,必然会对商贸活动产生影响。因此,也可以说蔺、离石两种圜钱是在直接受秦国圜钱的影响下铸行的。也有人认为,它们是在公元前228年秦国将破赵军、入邯郸、赵国亡后所铸。
           赵国本来是刀、布币并行的地区,曾出有“尖足布”、“方足布”、“圆肩圆足布”和几种直刀。蔺和离石两种圜钱的形制——圆形圆孔,有外廓,也表现出嬗变于赵铸的“圆肩圆足布”。
           赵国的布、刀、圜钱都有带“蔺”字的。但是蔺布较多,刀和圜钱则罕有。蔺字,在布、刀、圜钱上都写作“焛”,这个字在金文简书和其他先秦文字中未见。钱币上却保留了此字,值得注意。
            关于“蔺”字圜钱,过去钱币界有一段遗闻。民国八、九年时,钱币学家郑家相在直隶省(今河北省)财政厅任职,寓居天津,与钱币收藏家方若来往较密。有一次郑家相在一个古玩店铺里,见到一枚蔺字圜钱,锈色已无,文字也不清晰。店主要价20元,郑家相还价,用10元钱购得。他问店主:方若先生是否见过此钱?店主答:他早见过,但不愿意购买,否则,10元你怎能买。第二天,郑家相持钱去见方若。问他,见过此钱没有?方说:我见过,是伪品,不然我早就买了。郑家相说:我看此钱,绿色虽无,但铜色甚古。文字虽不清晰,但精神尚在,决非好事者能伪作。方若不信。过了一个月,方若去北京,回来时,得蔺字钱左右文各一枚。访郑家相时,说,两枚钱花了600元,叫卖主敲了竹杠。问郑:“你那一品还在吗?可以拿出来比较一下”。郑家相拣出那枚蔺字钱一看,与方若得的那一枚字在右者虽有精粗之别,而制作工艺则相同。这样,才断定郑家相的那一枚也非赝品。 蔺、离石两圜钱,显然比蔺、离石布钱铸行得晚,除离石没有方足小布外,蔺字在“方足”、“尖足”、“圆足”、“平首布”钱中都有,而以“方足”、“尖足小布”为最多。蔺、离石圆足布钱为赵国边邑所铸,后被魏占有,所以又铸行了方足小布,后被秦国占领,先出现蔺、离石圆足布,后铸圆钱。蔺与离石圜钱迄今发现不多,说明这种圜钱铸行的时间短暂,并且在布钱之后铸造。
           与蔺、离石圜钱相近的还有皮氏(本属魏邑,公元前270年被秦占)、平原(河南济源西北,本属魏邑,大概公元前242年秦建东郡时已归秦)、济阴(公元前290年魏献河东400里,济阴归秦,公元前257年魏国的信陵君与赵得胜,收复河东,秦再度取河东已在战国末年)、封坪(今陕西浦县境,本属魏邑,与洛阳同时归秦,铸此钱应在战国末年,没过多久就停铸了,所以后世遗存极少)、武安(河南武安西南,公元前259年秦派王义攻取,武安入秦)、黍垣一釿、漆垣一釿(为一地所铸。战国时漆垣为魏国的西河之外,公元前296年,齐韩魏联军攻秦,秦还魏河外二地。公元前290年,魏又献秦河东地400里,漆垣又入秦)等圆孔圜钱。
            圜钱中还有安臧钱,安臧圜钱可能是受秦影响或秦占领王畿后出现的钱币。此外尚有西周、东周两种圆孔圜钱,钱直径2.5厘米,为战国时的小国东西周所铸,也可能是秦吞并东西周以后出现的地方钱币。
           从以上论述的情况来看,有几种迹象值得注意:一、除魏国的垣、共字圜钱外,其余的圆孔圜钱均在战国末一二十年内铸行。二、上述圜钱上的文字多为城名,多在黄河中流以东的汾水流域,黄河以西的洛河流域,以及黄河以南的伊洛河流域,恰是当年秦和周王畿及赵、魏接触的地带,看来在这个时候赵国已经把中山国占领。三、上列圜钱除垣、共两种圜钱外,其余很稀少,有的迄今还是孤品,可见距离秦国统一六国改革币制的时间不会很长。四、出土最多的是垣、共字两种圜钱,特别以垣字圜钱出土居多。圜钱总的出土量很少,在战国时期的币制中,仅是一个小小的体系,,但它是战国中期以后各地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商品交换更为频繁、货币日趋统一的主要发展标志,它也是一种承上启下的重要的货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