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南唐篆书开国通宝争论可休已

     

           十年前,我在《安徽钱币》2003年第2期上看到刊登的一枚所谓“开国通宝”钱。该钱与唐宋时期钱币同出,与常见的篆书“开元通宝”大小、文字相似,唯“国”字拟是在篆字“元”的部位外边加“口”,因空间有限,其“口”字第一笔下部借“元”字第三笔部分,第二笔横折的横,拟借内穿下郭而成,第三笔横借篆字“元”末笔向左延长而成。记得我和安徽拥有此钱的泉友还通了信,说明了我的观点。由于拓图不很清楚,且当时发现的数量很有限,故没有深究。
           随着该钱在各地出土的发现及网络技术的普及,近年该钱的清晰图片在网络上已见过几枚。可以肯定的说,这是一种制式,而非其它。
           清顺治年间,闵齐伋辑毕宏述篆订的《篆字汇》收录明杨慎《升庵集》“外口加内篆字‘元'”的字,为“模”。同书“国”字却无一与此相近,由此可见所谓的“开国通宝”拟应是“开模通宝”。
           说文解字,模:法也。从木莫聲,讀若嫫母之嫫。莫胡切。清代段玉裁『模说文解字注』法也。以木曰模。以金曰鎔。以土曰型。以竹曰笵。皆法也。漢書亦作橅。從木。??聲。讀若嫫母之嫫。女部曰。嫫母,都醜也。莫胡切。五部。
           据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封诊式》“某里士五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可证“以金曰镕”。
         《陕西金融.钱币研究》田志远、王保国“凸体文字开元通宝钱铸法探讨”:凸体面文的开元通宝钱币是由木质材料的原型钱受潮湿、干燥,反复使用后变形所致,从一个侧面论证了唐代钱币曾使用过木质雕制的原型钱。四川广元发现“天禧通宝、皇宋通宝、圣宋通宝、祥符元宝、元丰通宝、景德元宝”木质雕母,山东高唐发现崇宁木质雕母。可证“以木曰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鹤壁(旧属汤阴管辖)泉友在以五铢为主的窖藏钱币中发现一枚“博土”钱,形制类似汉“五铢”,文字在面穿右,上下较近为“博土”。此钱笔者亲眼所见,后被上海泉家拍卖。目前仅存铅笔制拓片(随后上图)。有业界专家认为:“博土”是汉代的专门名词,因东汉时期普遍采用叠铸式陶范铸钱,所以第一道工序就是制作泥范,“博土”即为“博土为范”的意思,也可能是汉代钱监内制范工厂的称谓。这似忽也说明“以土曰型”。
         《说文》:“笵,法也,从竹氾声,竹简书也。古法有竹刑。”段玉裁注:“通俗文曰,规模曰笵。玄应曰,以土曰型,以金曰镕,以木曰模,以竹曰笵。一物材别也。”据此,笵与型、镕、模等相类,都是制作器物的模具,其特别之处在于以竹制成。
           篆书“开元通宝”通常认为是南唐铸。“开模通宝”的发现或可证明,从南唐开始一种全新的钱币铸造方法(以木为模或为母钱)正在被广泛使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从南唐才有。因其铸量过少,且明显又是在篆书“开元通宝”模范上改制而成,故,我倾向于这是一种专门用于纪念钱币铸造方法改变的“纪念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