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上海小刀会铜钱简介

     

           清咸丰年间,受鸦片战争的影响,朝廷腐败、倒行逆施,使国内各种矛盾迅速升级,激荡起各地农民革命的潮流。最先是规模宏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在金田发动起义,当时,就有天地会成员刘丽川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联合陈阿林、周立春、潘起亮等人在上海组织了上海小刀会,于当年9月7日发动起义,一举占据上海南市老城厢,立足后,曾以“大明国”为国号,“天运”为年号,称“大明太平天国”。
           因城中缺乏制钱,便铸行了小刀会的钱币,当时小刀会有意依靠太平天国,铸钱的钱文就借太平天国的名义,始铸了一种“太平通宝”小平钱,以“反清复明”为目的,铸造了在钱的背穿上为星、下为月或穿上为月、下为“明”字两种,均暗示着复明的意图,这也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地方政权铸币。
    清王朝为了他们的封建统治,勾结英、法、美等外国侵略者,对上海小刀会起义军进行镇压。起义军在刘丽川带领下,拼死抵抗,浴血奋战,坚持抗争达18月,终因在力量上的大小悬殊,寡军难抵,义军最后在上海虹桥失败。
           上海小刀会起义仅有一年多,虽时间短暂,但留下的这种珍贵的钱币,给我们研究中国货币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清代太平通宝于1854年7月建造,上海小刀会始铸“太平通宝”钱。此钱币正面直读为“太平通宝”,其背书有两种:钱背面者也有两种,一种钱穿上下为日月文钱,即穿上“·”、穿下为月形,另一种为明字钱文,即穿上为月形、穿下一“明”字。前者日与月的图案合成就是汉文“明”字,所以,前后两种形式其标志都是反清复明的信念。
           小刀会原分为两个流派,一是白莲教系统,由大刀会演变而来;一是天地会系统,作为支派建立于厦门。上海小刀会由代表广东天地会的刘丽川担任首领,其成员大多数是手工业者、农民及游民等。1853年9月7日,上海小刀会在嘉定县揭起起义大旗,短时期内取得一连串的胜利,建立了政权,称为“大明国”。有一种“大明通宝”光背钱,其铜质、色泽和制作与“太平通宝”一样,可能便是上海小刀会借范明末鲁王回越所铸的一种大明通宝而铸的早期钱。不久,小刀会便将“大明国”国号改为大明太平天国,并因上海城内缺乏制钱,人民交易不便,而开炉铸造了“太平通宝”钱。这种钱的正面字体、款式和北宋的“太平通宝”颇近似。但日月文钱和明字钱两种版别的面文也有区别,主要是“太平”二字,前者笔势开张,后者结体敛缩。曾见一枚与北宋太平钱一模一样的光背钱,鉴于黄铜质地,制作特点,又发现地点为上海,故被确定是小刀会初期所铸造。至于有一类为树甚多的暗红铜质的“太平通宝”,文字散漫,轮廓模糊,钱背有星文、月文及横纹等多种版别变化,均为安南钱,不能与小刀会的太平通宝钱相混。
           1855年2月,1855年2月,上海小刀会起义军受到敌人围攻,首领刘丽川在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部分将士冲出重围后,参加了太平军。上海小刀会的起义,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腐朽的清王朝。为数不多的上海小刀会“太平通宝”钱,足可谓珍贵的历史文物。现在上海豫园的点春堂(当时小刀会的指挥部),还陈列着这类“太平通宝”钱。近几年由于上海群众性集币活动的日益活跃,关心保护国家钱币文物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在郊区加川沙县和青浦县,业余古钱爱好者相继发现数枚小刀会钱,但终不多见。

           在上海豫园里的点春堂则是当年小刀会的指挥所,已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遗址,陈列着的文物中可见到几枚上海小刀会铸的“太平通宝”钱币,正是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对太平天国初期迅速胜利作出极大的贡献。





    上海豫园点春堂

           由于上海小刀会建立的政权时间较短,又因当时铜材来源有限,所铸“太平通宝”钱数量不多,加之其事距今已有150年了,因此,现在再要寻觅这一古钱已十分不易,即使在钱币市场里偶尔看到,其价格亦在2000千元以上呢。作为本地的文物遗存,更易得到上海人的青睐,同时它也是上海地区唯一铸过的古钱币(太平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