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尼泊尔银币在藏流通与尼藏战争

     

          尼泊尔银币在藏流通与三次尼藏战争相互影响,互为动因,其在藏流通经历了进入、受阻、削减、顶峰、消亡等阶段,对西藏货币史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公元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这一年努尔哈赤出生,25年后起兵),印度契托尔蒙古血统王公拉杰普特的后裔德拉维亚·沙阿,占领尼泊尔西部尼泊尔村落,建立起尼泊尔王国。1769年(清隆三十四年,这一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世界进入工业时代),尼泊尔王国第十代君主普里特维征服尼泊尔谷地三国。
           在统一尼泊尔全境过程中,尼泊尔军不断越过传统疆界,虎视西藏。尼泊尔银币成为其经济侵藏的主要工具,由此引发的货币冲突导致了前两次尼泊尔侵藏战争。尼泊尔第三次侵藏时期,满清政权衰败,被英属印度控制的尼泊尔在藏影响增强,尼泊尔银币在藏流通达到顶峰。
     一、尼泊尔银币在藏流通受阻是前两次尼泊尔侵藏的导火索
          (一)尼泊尔银币进入西藏流通领域的历史背景

           自元代起,中央政府就对西藏地方宗教政治活动和边疆武备建设给予巨额财政补助,均以金银形式拨付,使西藏形成了惯用金银的通货传统,白银则以其较黄金适中的价值量和丰富的矿藏量成为西藏的主要通货。同时期与西藏相邻的印度、尼泊尔等均铸有银币,但是由于西藏缺乏铸币技术,直到明末清初仍然没有铸造钱币。随着西藏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与周边国家商贸的扩大,金银锭不易均匀分割、不便于结算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为解决这一问题,西藏地方不仅允许尼泊尔银币在藏流通,还请尼泊尔代铸银币。
    (二)尼泊尔银币的基本特征
           尼泊尔分治时期的巴德冈、帕坦、加德满都三个土邦均有银币,重量和含银量参差不齐。尼泊尔统一尼泊尔后,统一了银币形制,发行重约5克的薄片打制银币,这种银币纪年采用传自印度的萨卡历(SE),外观上仅纪年有所变化,与公历(AD)的换算方法为:AD=SE+78,如SE1833年,即AD1911年。
    沙阿王朝纪年型铸币,铸币年代为萨卡历1767年+78,即公元1754年。上图这种纪年型银币,对西藏货币铸造有着深远的影响,西藏地区铸造的“兰萨文章嘎”,几乎就是这种银币的“中国版”,在其他银币中也能看到尼泊尔银币对中国西藏地区银币形制、风格的影响。
           尼泊尔银币制作美观,常被藏胞改作装饰,加之早期尼泊尔银币含银量较高,常被融制银首饰,故而现存量较少。
    (三)尼泊尔银币在藏流通初次受阻的原因及影响
            尼泊尔在为西藏代铸银币期间,为牟利,不断降低以尼泊尔银币为主的代铸币含银量,致使白银从西藏大量外流,造成了西藏与尼泊尔之间的严重贸易纠纷。一段时期,西藏地方禁止尼泊尔银币在藏流通,使通过该币牟利的尼泊尔官府、商贾极为不满,双方矛盾逐渐升级。由于清朝初年,清廷在西藏的军队驻防力量较弱,尼泊尔王国愈加轻视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支持,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借口与西藏发生货币纠纷首次入侵西藏。次年,清廷和西藏地方代表为急于邀功、达到个人目的,以私下允诺向尼泊尔赎地赔银获得廓军撤兵,并上奏蒙蔽乾隆帝说击退了廓军,但双方的货币纠纷并未解决,尼泊尔银币在藏流通仍然受到了来自西藏地方的极大阻力。两年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尼泊尔再次以同样借口侵藏。
    二、尼泊尔第二次侵藏的失败大大削减了尼泊尔银币在藏流通
          (一)尼泊尔第二次侵藏经过

           尼泊尔第二次侵藏期间,攻占、洗劫了包括扎什伦布寺在内的后藏地区,引起了清廷的震动,乾隆帝震怒,在先期军事驱逐廓军失败后,选派了嘉勇公福康安率军进藏驱逐廓军。次年,福康安率军收复失地,并进逼尼泊尔国都阳布,尼泊尔国王投降并声称“永不侵藏”,此后按期入贡清廷。
     (二)尼泊尔第二次侵藏后清政府采取的货币管制措施
            在平息尼泊尔第二次侵藏后,清廷严令禁止外币在藏流通。同时,清廷为急于弥补西藏通货缺额,并考虑到西藏惯用白银,于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在拉萨设立宝藏局发行乾隆宝藏银币。宝藏银币的形制中,薄片打制的铸造方式、以皇帝年号纪年为主要区别和主要记重为“一钱”,也深受尼泊尔银币形制的影响。
    (三)尼泊尔第二次侵藏后尼泊尔银币在藏流通情况
            随着宝藏银币的问世,加之清王朝加强对藏管控,尼泊尔银币在藏流通大大削减。宝藏银币铸造流通的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此期间尼泊尔铸造的银币在西藏就相对难以见到。
           但是,宝藏银币仅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部分年份发行流通,铸量有限,随着西藏经贸的发展,难以满足流通货币量需求的增大,内地铜制钱尽管能在西藏流通,却又无法替代银钱,加之嘉庆、道光两朝清庭国力日渐衰微,对藏管控愈加薄弱,甚至连宝藏币的汉字书写都出现了缺笔少划的问题,这就为外国银币再次渗入西藏流通领域带来了机会。尼泊尔银币几乎逐年铸造,铸量较大,且形制与宝藏银币相近、便于贸易结算。同时,西藏周边国家大批量铸造的银币,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卢比,到1840年才铸行,使得尼泊尔银币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又得以进入西藏流通领域。
    三、第三次尼泊尔侵藏使得尼泊尔银币在藏流通达到顶峰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已经全面殖民统治印度的英国唆使尼泊尔挑起争端,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尼泊尔第三次侵藏,由于当时尼泊尔军力不支和清廷忙于剿灭太平军,双方于次年相互妥协结束了战争,清廷允许尼泊尔在西藏开展商贸。
           此后,尼泊尔纪年银币在藏流通达到了顶峰,目前西藏最常见的尼泊尔纪年银币大多铸造于廓尔喀第三次侵藏后的咸丰、同治和光绪等朝。究其原因,是由于清王朝山河日下,无力管理西藏,加之英帝国主义经由尼泊尔侵藏,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逐渐疏远,导致英帝国主义盟下的尼泊尔王国银币泛滥藏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帝国主义放松了对西藏的控制,西藏地方自铸银币增多,民国政府铸造的“袁大头”等含银量较高的银币也得到了西藏地方的认可,尼泊尔银币才慢慢退出了在藏流通百余年的历史舞台。

           今天,国内留存的尼泊尔银币不仅见证了中尼商贸发展史,也是近代尼泊尔三次侵藏和西藏货币管制乏力的实证,尽管这些钱币目前在国内不难见到,但对研究西藏地区货币流通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