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西藏铜圆简介

     

    摘自《西藏铜币的制造发行及其历史意义》


           西藏铜币产生于整个中华民族处于多灾多难、水深火热、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藏地区同祖国其他地区一样,也受到了西方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英会议藏印续约》被迫签订,使中国西藏沦为英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
           英国除了对西藏进行武力侵略,还进行经济侵略。它将大量的廉价产品倾销西藏,摧毁了当地传统手工业,动摇了西藏的经济基础。同时,将高品质的英印卢比大量地投入西藏市场,由于英印卢比含银量高,约在八九成之间,辅币有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其形制美观、规格统一,以及利于携带、计算与储藏等的优势使人皆乐用。[2]因此卢比轻松打败了西藏市场上正在使用的毫无竞争力的“章噶”币,逐渐成为市场流通的主币。
           在英帝国主义大规模的经济侵略中,西藏的贸易、财政、金融直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并且扰乱了西藏地方的货币制度,增加了西藏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清中央政府曾于1896年仿照卢比新推出了四川藏元(川元)以抵制英印卢比的大量使用。川元为三钱二分,在康定等地区人们争相使用,有时涨到三钱八九分,而到了卫藏其价格则极低。[3]川元的推行受到地域限制,而且后期所铸的川元含银量日益降低,因川元掺铜过多而被民间称为“红脸藏洋”,故常发生拒收现象。[4]由于英帝国主义继续将大量的产品压人西藏市场,卢比也在继续泛滥。面对财政上的危机,为了抵制英印卢比霸占西藏贸易市场,货币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于是西藏地方政府在1900~1910年对货币制度进行第二次改革,[5]铜币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1909年诞生了。
    由上述可见,西藏铜币作为金属货币种类之一,不仅受到我国整个历史环境的影响,而且与西藏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西藏铜币是最具有地域艺术风格和民族特点的币种,它的图案、形状等设计变化多样、品种丰富,其名称多以面值的藏文发音而命名,如“噶启介”,简称“启介”,意为“藏银七分五厘”。虽然名称千差万别,但是其面值仅有数种,详见下表。


           西藏铜币从1909年始造,1953年停造,前后不过40余年,这在西藏地方货币史上仅为一瞬,但所铸铜币图案精美,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根据其制造厂及生产日寸间的不同,可将西藏铜币制造时间分为3个时期:扎什厂时期、多厂共存时期和扎西电厂时期。下面对每一时期铜币的发行情况进行介绍。
    (一)扎什厂时期(1909~1918年)
           为阻止英印的经济侵略,抵制卢比,1909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拉萨城北扎什(扎基)地方建立了一个水力机器造币厂,即扎什造币厂。该厂是继觉木宗造币厂之后藏区第二个造币厂,但生产技术上比觉木宗造币厂有较大的进步。该厂硬币技术脱离了觉木宗时期手工铸币模式,采用水为动力的机器铸币,开始了西藏铸币史上的机械化,结束了铜币依靠手工打制的历史。
           扎什厂时期一共发行了噶启介、噶阿、噶启松、1/8钱、一分和五厘(宣统宝藏铜币)等6种铜币,其面值均小于一钱。
           噶启介,藏文意即“差半个即八”,简称“启介”,面值上作藏银七分五厘。铜币正面以雄狮为饰,但较粗糙,背面则是币名和制造时间。
           噶阿,藏文意即“五分”,作藏银五分流通于市场。图饰上与噶启介相似,并无大的区别。
           噶启松,藏文意即“差半个即三”,民间俗称“卡冈”,面值上作藏银二分五厘。该铜币在西藏所有流通的货币中面值最小。噶启松因其图案和币名的写法上的差别,而又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卡冈图案与启介相似,差别仅在表面值的藏文字上。另一种卡冈不仅与第一种图案不相同,面值的表示方法上也不同,该卡冈的正面正方形内铸有“宣统元年”的藏文字样,而下方则是表面值的藏文1/4钱字样,背面则是法轮图案。这种卡冈制造少,市场上流通也少。
           1/8钱与第二种卡冈相似,但也有区别,区别仅在于表面值的藏文变为1/8钱字样。这种铜币制造极少,流通更少。
           1909年建厂后开始制造上述4种铜币,但在1910年即宣统二年,联豫派兵查封了造币厂,仅铸1年就停铸了。联豫查封之后接管了扎什造币厂,并重新设计新图样,制造了两种新的铜币,面值仅为一分和五厘。这两种铜币同时铸有藏汉两种文字,与别的铜币最大的区别也在此。但这种新币铸了1年之后随着清政府被推翻、联豫离藏就不铸了。[6]
           清政府被推翻之后全国大乱,西藏亦如此。随着川军进入拉萨,十三世达赖再次离开西藏,到达印度(第一次在1904年英帝国主义侵藏,中国西藏遭到惨痛的失败之后离藏)。两次被迫离藏之后,他逐渐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对于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于是,他1912年回藏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济方面,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十三世达赖于1912年下令成立银行(欧康),并恢复启用1909年成立的扎什造币厂。1913年噶厦政府任命克什米尔人额斯马拉技师以列参巴之职,在原造币厂基础上建立机器厂,制造枪支弹药。不久因故改为造币厂和印刷厂,制造银币、铜币,印刷纸币和邮票。[7]
           十三世达赖启用造币厂之后的第二年,即1913年,该厂开始制造1909年以来的噶启松和噶阿铜币,一直到1918年。但铜币的规格、形制、图案并没有大的改变。
    (二)多厂共存时期(1917~1928年)
           这一时期西藏先后建立了3个造币厂,即1917年在罗布林卡的西边建立的梅吉造币厂;1918年在拉萨北郊成立的罗堆金币厂;1922年在罗布林卡的西边成立的多带造币厂。但这些厂不仅规模很小,铜币的制造技术也没有大的突破和进展,仍然以水为动力的机器造币为主。币种上也大多沿袭了早期扎什厂时期的品种,但是也不乏新的品种雪冈。
           这个时期一共制造了雪冈、噶启介、噶启松(卡冈)、噶阿等4种铜币。其中新版雪冈的制造,为进一步完善西藏地方货币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花瓣形的新版噶启介和新版噶启松(卡冈)的制造,不仅丰富了铜币本体上的图饰,而且这种花瓣形图饰仅在这一时期出现。这是这一时期噶启介和噶启松(卡冈)铜币最大的特点,容易认识和判断。
           在多厂共存时期,雪冈首先由梅吉厂于1918年铸造,1928年停铸,这种雪冈上有粗糙的雄狮图形,与早期相似。后来多带和罗堆造币厂也在制造这种雪冈。罗堆在1922年制造雪冈。为了便于区别,梅吉造币厂对其表面值的藏文作了修改,由横书改为竖书,后人称之为“竖书雪冈”。而罗堆所铸的雪冈则被称为“横书雪冈”,罗堆将这种雪冈制造至1928年。多带从1922年开始制造此币。虽然3个厂同时制造雪冈,并有稍许差异,但是大体情况都基本一致。
           铜币噶启介面值上仍作藏银七分五厘,但重量和体积上远不如扎什厂时期的噶启介。因这种启介的边廓有八个半圆形花瓣而称“花瓣型启介”,以便与扎什厂时期的噶启介作区别。这种噶启介由梅吉造币厂1918年开始制造,1922年停铸。
           噶启松(卡冈)铜币面值上仍作藏银二分五厘,与早期卡冈最大的不同点是其铜体的边廓为4个半圆形花瓣纹饰。该铜币由梅吉厂于1918年始铸,1921年停铸,其中1920年未见铸。
           噶阿铜币面值上仍作藏银五分。这种铜币由梅吉厂于1918年到1922年所铸。因为这种噶阿比扎什厂的噶阿体积较小,在民间被称为“噶穷”即小噶阿,而扎什厂时期的噶阿称为“噶钦”,即大噶阿。
           噶启松(卡冈)、噶阿以及噶启介在随后的1920~1922年间陆续停铸。1926年多带造币厂为了缓解铜料不足的燃料之急,不得不开始使用机器印制纸币,从而有限的铜料只能制造稍大面值的铜币,而面值很小的铜币就慢慢退出了市场流通。之后的1928年雪冈也开始停铸,作为补充的纸币得到了大量的发行,以维持市场正常的秩序。[8]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虽制造了几种铜币,但所铸铜币质量和体积上远远不如扎什厂时期。如梅吉厂制造的4种铜币的质量大大降低。但这一时期铜币的制造,特别是新版雪冈的制造,使铜币符号有了进一步补充,而且对银钱本位制过渡到银铜综合使用的货币流通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扎西电厂时期(1931~1953年)
           1913年留学英国的强俄巴·仁增多杰从英国购了一台125马力的发电机,运回拉萨,并在多带筹建发电厂。1931年,电厂建成,由13世达赖命名为“无限美妙智慧宝库扎西机电厂”,简称扎西电厂。此后扎西电厂合并了梅吉、多带、罗堆造币厂。扎西电厂由发电厂和造币厂两部分构成,其建成之后给造币厂直接提供电力,成为青藏高原上第一个具有现代化机器的工厂,这也是西藏造币技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在这个时期该厂是唯一有资格铸造地方金属货币的造币厂,由噶厦政府直接管理、领导。扎西造币厂成立以后,引进印度的制币机,采用电力冲床冲压的方式制造铜币,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规模扩大,制造铜币的能力也大大高于水力制币时代。比之前两期的铜币质量、工艺等综合方面均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为这个时期铜币整体的文饰精美、清晰且线条匀称。
           这个时期一共制造了4种铜币,即新版雪冈、雪松、雪阿和镀银十两铜币。其特点是铜币的面值明显比前两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并投入了市场。而前两期所发行的低面值的铜币如噶启介、噶启松则退出了市场。除此之外,这个时期新推出了高面值的铜币,至此西藏地方货币史上的铜币的币值符号得以全部完成。
           1931年,帕里宗相继发现假造的一钱铜币,以劣币扰乱市场秩序。针对这种情况,由十三世达赖批准,西藏地方政府发行了一种新的一钱铜币,民间称其为“雪冈撒巴”,意即“新雪冈”。这种新版雪冈正面铸有日月狮子图,图饰相当精美。但其重量、大小、质地均与旧版雪冈相同,可与旧版雪冈等值使用。这种雪冈1938年停铸。
           随后的1938~1947年,西藏地方政府几乎没有发行任何铜币,铜币的制造历史进入了空白期,补之于纸币得到了大规模的印制和流通。这可能是由于西藏制造铜币的铜料主要是从云南和印度购买,[9]而1938~1946年正是二战期间,时局混乱,国际、国内交通线受阻,所以西藏的铜币币材来源被切断,加之西藏本身又没有足够的铜料储备,使得西藏铜币的生产出现了长期的铜料短缺的局面。
           随着二战的结束,铜料供应趋于缓和,1947年以后西藏地方政府开始制造高面值的铜币,并投入市场。1947年,经摄政热振达扎批准并向个个豁卡发出布告,制造并发行三钱和五钱铜币。这两种铜币因其体积重量相仿,当时刚一发行就发生混乱,于是雪松铜币当年停铸,而雪阿则继续大量发行,直至1953年,它是继雪冈之后在西藏铜币史上发行量最大的一种。同年,经摄政达扎批准,设计制造了最后一种西藏市场上流通的铜币,即十两镀银铜币。该铜币因其表面镀一层银,当银币使用,在民间称之为“九郭”。按其图案的不同亦有几种不同的版别。这种十两镀银铜币1953年停铸。至此,西藏货币史上的所有铜币制造发行完毕。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七条协议》,西藏的历史开始进人新的时期。1959年后随着人民币在西藏地区的统一使用,铜币和其他西藏地方货币一样退出了西藏地区流通的历史。


    [参考文献]
    [1]吕振羽,中国民族简史[M].上海:三联书店,1951
    [2]周永红.清末中英在西藏的货币之争[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3]肖怀远.西藏地方货币的发行与流通[J].西藏研究,1983,(2).
    [4]尹正民.中国西藏钱币图录[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
    [5]金普军、毛振伟.中国西藏历史上两次货币改革的原因及意义[4].西藏研究,2005,(4).
    [6][9]肖怀远.西藏地方货币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7]苏发祥.论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社会与经济[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国庆特刊).
    [8]戴建兵.中国近代纸币[M].北京:中国金融出饭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