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淄博粮油票,一个时代的集体印记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曾有这样一段时期:吃饭要交粮票,买衣服需要布票,买油要用油票……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许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对于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却如数家珍,鲜活如初。犹记得今年6月9日国际档案日,那天也是市档案馆向市民的开放日,印象最深的是《淄博记忆》票证实物展,那些林林总总的票据,无言地诉说着世事沧桑,一些上了些岁数的观众一面观看,一面议论和追忆着,曾经的岁月漫过时光的堤岸纷至沓来。
    溯源:淄博第一套粮票
      当年,“淄博”作为地域名称是随着淄川、博山煤田的开发于上世纪20年代初形成的,是当时对淄川和博山两地的简称,作为区域名称是从1938年10月成立中共淄博特委开始的,作为政区名称始于1945年8月建立的淄博特区专员公署。1955年3月省辖淄博市设立。任何时代,粮食问题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那时政府一般每年夏秋两季征收“公粮”(即农业税,2006年我国已全面取消)。淄博市粮食局是淄博粮油票证发行管理机构。1948年9月淄博特区专署粮食支局在博山成立,1950年5月与清河专署粮食局合并为淄博专区专员公署粮食局,1952年11月周村粮食分公司并入,组成新的淄博专署粮食局。1955年3月改称淄博市粮食局。1961年9月迁至张店。淄博市粮食局曾经发行过数套粮油票证。
      新中国成立之处,百废待兴,1953年,我国“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大规模经济建设全面开花,非农业人口急剧增多,粮食供求不平衡的矛盾日益严峻。10月,中央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1955年8月5日,国务院通过了《市镇粮食供应暂行办法》及《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使用办法》,其主要内容是“四证三票”制度。“四证”即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三票”指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地方料票。长达近40年的新中国粮票使用由此序幕拉开。同年9月,山东省粮食厅发行了山东省粮票和山东省料票作为省内各地非农业人口定量供应的通用票证。由于当时粮票的印量有着严格的控制,加上流通中的损毁,因此为了减少粮票的发放数量,1957年7月淄博市粮食局开始推行“粮票代用单”。此单一式两联,随用随写,在使用时加盖各区县粮食局公章,并注明使用日期,过期作废。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粮食部门工作人员反映其加大了工作量,市民也反映购粮时要到相关部门审核不方便,特别是某些地方出现了涂改、伪造等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粮食部门停用了代用单,1962年版的淄博市粮票代用凭证应运而生。此凭证一套两枚,面额分别是10斤、20斤,有使用期限至1962年6月底和12月底两种版本。但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背面加盖的形式使用至1963年版山东省粮票发行。这是淄博市粮食局发行的第一套粮票。
    初探:淄博粮票三十年
      距我市第一套粮票发行十年后,也就是1973年,市粮食局借鉴辽宁省旅大市(现大连市)粮食局对工矿企业职工粮食定量管理经验,结合淄博实际情况,实行了市镇人口工种粮补差办法,印制发行了淄博市工种粮票,共发行5939.6吨,面额分别为1市斤、2市斤、3市斤、4市斤、5市斤、8市斤、10市斤共七种,其中8市斤有两种版别(颜色不同)。自1973年9月1日起发行。当时普通工人定量为30斤左右,工种粮票发放至工厂班组,干什么工作、吃什么定量,以补差的形式发放给个人,最高为26斤。此方法刚开始很成功,许多外省市粮食局都来淄博取经。后来由于工种粮票只准在食堂就餐和粮库买粮,不能在社会上流通,许多散居职工感觉不便,不愿使用,用粮单位也开始尽量少领甚至不领。1978年后国内很多地方开始用地方粮票代替工种粮票。1982年临淄区首先允许工种粮票在该区社会上流通,1983年在全市范围内流通使用。随着山东省粮票的库存日益充足,市粮食局研究决定:淄博市工种粮票只收不发,也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1985年,国务院下文将粮食统购改为了合同定购,实行“倒三七”政策(三成按原统购价,七成按超购价),需要当地财政补贴一部分资金。随着淄博当地的经济发展,许多外地人员涌入淄博,这些外地人员为淄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仅凭全国粮票或山东省粮票就可以在淄博购买成品粮。由于当时粮食价格收支倒挂(收二角四分,支一角八分),无形中增加了地方财政补贴,造成财政吃紧。为扭转这一局面,淄博市粮食局委托天津有关方面印制了一批粮票副券,持粮本或粮票购粮时必须有粮票副券才能购粮,但由于其防伪性差等原因并未发行,转而印制了1989年版淄博市熟食券,该券是月份票,有半斤和1斤两种面额。1989年淄博市粮食局经过市场调研和多方论证,委托北京印钞厂用一分纸币的印钞纸印制了1990年版淄博市粗粮票和淄博市细粮票。图案套用了1967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军用价购粮票》上的图案,设计师设计了平纹和斜纹两种底纹,最终选定了斜纹。该年版淄博市粮票共有十种面额,分别是细粮:1两、半斤、1斤、3斤、5斤、10斤;粗粮:1两、半斤、1斤、5斤,细、粗粮配比率按7比3印制,在本市五区和桓台、高青县内流通使用。当时规定:外来人员凭证供应领取淄博粮票,外地来淄学子放假返乡时,需由学校提供计划量,经审核后,由市粮食局按规定换发全省或全国粮票。该年版粮票的发行使用最大限度地控制了本市平价粮食外流,保证了本地市民用粮,也堵住了一段财政缺口,十分有效。90年版粮票在市场流通使用一段时间后,此票在设计上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部分粮店反映该票在颜色、尺寸及图案上过于雷同,不易区分,人为增加了工作量。许多市民也反映经常混淆。更重要的是,该票使用的市制与千克制计量单位并存,而早在198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中明确规定:在1990年前完成市制向千克制单位的过渡。所以有关部门认为有必要印制新版淄博市粮票来取代90版粮票。1991年4月1日,淄博市粮食局最后一套粮票开始发行,本年版只印制了淄博市细粮票,共五种面额,分别是:50克、250克、500克、2500克、5000克。1992年10月1日淄博市粮食价格放开,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
    铭记:粮油票中的淄博历史
      淄博建市初期,群众反映口粮基本够吃,唯对猪饲料感到不足,当时的中国饲料公司淄博市公司负责这块业务,遂由其主管部门淄博市商业局制发了1956年版的养猪缺料购买证,粮食部门负责供应,品种为高粱、豆饼等。1957年3月饲料公司撤销,这块业务划归淄博市粮食局,但粮食局并未重新印发该票,而是采用加盖“淄博市粮食局×年×季度有效”的方式继续使用。直到1958年淄博市粮食局才发行了第一套正规票--淄博市食用油购买票 ,该票单面印制,票中间印有“淄博市粮食局”红色印章,流通本市,出市无效,目前仅见四季度的票。1959年版淄博市食用油购买票票面与58年版基本一致,既有季度票也有月份票,面额也丰富得多,有半两、一两、二两半、四两、半斤、一斤等(16两制)。1960年版的只有季度票,面额是一两、二两、三两。1968年淄博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财贸办公室委托济南市印刷工业公司印制了淄博市香油票,有一两、二两、三两共三种面额,票面左侧印有“最高指示:必须把粮食抓紧、必须把棉花抓紧、必须把布匹抓紧”。共印制十五万一千斤,其中一两票40万张,二两票30万张,三两票17万张。1982年淄博市粮食局又印制了新版淄博市香油票,共发行402.5吨,有一两和二两两种面额。1976年山东省花生歉收,食油供应紧张,为防止本地食油计划外流,淄博市粮食局发行了1977年版淄博市粮食局食油副券,分为0.1券和1券,需要说明的是该数字并非购买额度,0.1券购油数量为一两,1券购油数量为半斤,这种方式的面额设定在我国票证发行史上极为罕见。豆汁、油条是北方人最爱的早餐品种,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淄博市粮食局发行了豆汁券和油条券,是月份票,双面印制,两个油条相当于成品粮1两2钱5。同期该局还发行了糕点票,1961年和1962年版的糕点券共两种面额,分别是二两半和半斤。1963年因为定量调整的原因,出现了一斤一两等面额。

      淄博市粮食局还发行过多种版别的“粮本”,最早的版本发行于1954年,有“粮食购买证”、“食油购买证”等,发给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中的缺粮户。1955年后又陆续发行过“粮食供应证”、“农村粮食供应证”、“城镇饲料供应证”、“居民粮食供应证”、“补助粮油供应证”、“居民粮油供应证”、“行业用粮证”、“机关团体粮食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等。很长一段时间里,“有粮本、吃皇粮”是很多农村人的奋斗目标,“农转非”也曾经火爆一时。1992年10月淄博市粮食价格放开,粮票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办理户口时要办理粮食关系的原因,“粮本“一直到2001年才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