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东古银行简介

     

            东古银行是在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办的东古平民银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29年10月,在赣水河畔、赣中西部辽阔大地上,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将东固、延福等小块零星根据地,迅速席卷到吉安、吉水、峡江、安福、分宜、万安、泰和、永新等10余个县,成立了赣西临时苏维埃政府。为适应形势的发展,赣西临时苏维埃政府决定以东古平民银行为基础,成立东古银行,行长由黄启绶担任,行址仍设在东固街。次年2月,红四军前委与赣西、赣南特委在吉安陂头举行了“二七会议”,将赣西、赣南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3月15日,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在吉安县富田(今属吉安市青原区)成立,东古银行归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领导,并在兴国、永新两县设立分行,继续发行铜元票,流通于兴国、永丰、吉安、安福等赣西南广大区域。东固银行的成立,在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活跃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以及中央革命根据地初创、形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资料记载,东古银行铜元券面值有拾枚、贰拾枚、伍拾枚、壹百枚4种,发行的货币量达20万串①。1931年江西工农银行货币发行后,该铜元票停止发行,时间不到1年,能够保存下来的铜元券实物已属凤毛麟角,极其罕见。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拾枚铜元券这一种。现存的东古银行拾枚铜元券为石印版,正面红、绿两色套印,中间为亭子风景图,票面在上印有行名“东古银行”和“苏维埃政府”字样,右左分别竖书“赤色区域”、“一律通用”字样,下书“凭票即付铜元拾枚”、“公元一九三十年印”等字,左右下端分别有“东古银行”,“发行之章”两颗小方印,四角印有“拾枚”字样。背面为蓝色宝塔、田野、乡村图景,两边和四角印有“10”,字样,右边有竖书的发行冠字及号码。该券设计新颖,图案精致,色彩鲜艳。江西工农银行拾枚铜元券与之一脉相承,均具有浓郁的江西地方钞票和早期根据地货币特色。
      目前,国内所见东古银行拾枚铜元券,共计5枚。
           最早面世的是1982年版《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书中收录的东古银行拾枚铜元券。后来出版的《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货币卷》、《中国钱币大辞典·革命根据地货币编》均采用了这枚的黑白照片。此券为东固螺坑老红军、伤残军人杨诗机收藏之物,后捐献给江西省吉安县博物馆,在馆内东固第二次反围剿陈列室展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为编写《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而借去,现该馆仍保留当年展出该券的说明牌和借据②。
           其次是1993年6月,在吉安县值夏镇(现为吉安市青原区 )发现的1枚东古银行拾枚铜元券。该铜元券长122,宽72mm,品相较差,但大体轮廓清楚,并由江西省抚州市泉友吴满平收藏③。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书中收录了这枚图片。
           国家博物馆在馆藏之品中发现2枚。本世纪初,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清理馆藏文物中,发现2枚原署名“东方银行发行的拾枚纸币”,实际上是十分珍贵罕见的东古银行拾枚铜元券,这在东古银行铜 元券实物研究上是重要的突破。1枚长121,宽76mm,正面图案为暗红色,底色偏黄绿色。背面冠字为“日字第5□□□□□”,“5”等号码是用红色钢笔书写的。另1枚长122,宽74mm,图案基本相同,只是颜色较深。背面冠字为“月字第101119号”,号码为手工加盖。铜元券票面基本完整,图案较为清晰,除个别文字磨损不够清楚外,较为完整地展显了铜元券的原貌。铜元券传承有序,均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的遗物,后由家属捐赠给国家博物馆④。林伯渠同志(1886年—1960)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湖南省安福(今临澧)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党内从事财政金融事业的先驱,在中央苏区、延安时期,一直从事财政金融工作。他的遗物中,还保存1枚“东古平民银行拾枚铜元券”在内的数十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发行货币实物,这些成为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2017年,东古银行拾枚铜元券再次在吉安市青原区面世。吉安市古玩商人孙君在青原区乡下一次购进苏区纸币6枚。其中,东古银行拾枚铜元券1枚,江西工农银行拾枚铜元券深蓝版(早期版)4枚,浅绿版(后期版)1枚。该券除少许虫洞之外,品相较为完好,颜色鲜艳,十分诱人。“东古银行”、“苏维埃政府”九个字较之其它4枚纸币更为清淅;冠字号为“月字第010189号”,号码系手工加盖。经比对,与国家博物馆馆藏的第二枚,冠字相同,编号相近,属同一个版。
           东古银行拾枚铜元券是十分珍贵的,在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上享有盛誉。在赣西南地区——它的故乡,30多年的时间里,仅面世3枚,可见极其珍罕。笔者希望今后能有机会与之邂逅、与之偶遇。今作小文聊以记之。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