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上党银号与上党票

     

    王培英  邢富亭  阎天佑  王仲秋
         
     上党居山西东南,西依太岳,东有太行,漳河、沁河纵贯其间,白晋公路穿通南北,中间有广阔平原,故有“上党盆地”之称。我党通过抗日统一战线组织领导的上党银号,就活跃在这一地区。
    “七·七”事变后的局势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军长驱直入,向西进犯,山西告急。当时任“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常务秘书的薄一波同志,利用和阎锡山建立的特殊统战关系,提出建立新军方案,得到阎的批准,同年10月筹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新军)。11月8日太原失守。山西省政府撤到晋南后,为适应战时需要,将山西划分为七个专署,上党地区设三、五两个专署,沁县为三专署,专员薄一波,辖十三县;长治为五专署,专员戎伍胜,辖十二个县,同时分设两个“牺盟会”中心区。11月薄一波率决死一纵队的第一总队,到达沁县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八路军一二九师从陕西出师,东渡黄河,北上抗日,也于11月11日进入上党盆地,总部到达武乡段村。
           一二九师、决死队、“牺盟会”和三、五专署为创建抗日根据地,大张旗鼓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训练军政干部,建立抗日政府。救亡运动搞得热火朝天。
           1938年4月初,日寇用重兵九路围攻上党,所到之处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4月中旬,我军反围攻告捷。经过一场战争洗劫,政治、军事、经济形势都发生了极大变化。阎锡山、国民党的军队节节溃退,旧政府土崩瓦解,新政府正在建立,社会处于混乱状态,生产一和市场遭到严重破坏,工商业倒闭,交易停顿,财政收入相当困难。当时我党的策略是以抗战求发展,利用阎锡山和我们建立的特殊统战条件,发展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建立抗日政权。用形象的话说,“戴着阎锡山的帽,做我们的工作”。抗日武装的扩大,使粮饷供给发生困难,阎锡山的供给不仅远远不能满足军需民用,一度甚至用“大烟土”代替粮饷,还美其名日:“戒烟药饼”。由于民生凋蔽,社会动荡,战前流通的铸币——银元、铜元等,也被人们贮藏,退出流通。纸币失去了信誉,尤其是金融业——银行、银号、钱庄、钱铺被战火摧残殆尽。民间以小米代替货币,买卖交易,借贷,工资,契约均以小米(斗)为计价单位,金融相当死滞。上党银号就是在这样特定的形势下创建的。
    创建上党银号
           1938年4月反围攻告捷后,为支持抗战,活泼金融,发展生产,保证军队供给,巩固根据地,由薄一波同志主持,在决死队,“牺盟会”,三、五专署支持下,并由三专署秘书处和财粮科负责筹备,上党银号于1938年8月在沁县成立。银号设在郭村刘生旺院内北楼,上下两层十间(图一),楼上为经理室,楼下为办公室。创建初银号设经理、副经理、主管、副主管、会计股、出纳股、总务股、营业股。经理由薄一波兼任,副理由“牺盟会”上党中心区主任侯振亚兼任。银号实际负责人为主管王贺五、副主管王干卿、会计股长刘大伧、出纳股长焦俊熙、总务股长范烈侯、营业股长李培云。全银号仅三十余人,穿军装、按部队供给制待遇。银号于1939年元旦正式营业。先后在长治、辽县、沁源设分号。银号除发行纸币外,还开展了兑换、低利借贷、救济失业工人等业务,并与伪币——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券,进行了复杂的货币斗争。

           关于上党银号的基金,簿一波同志曾谈到:“1938年秋,我们利用阎锡山拨给的一点经费,创办了上党银号。开始虽然资金不大,但这是独立自主地发展根据地,严防蒋介石、阎锡山用经济卡我们的一种经济斗争办法”(《薄一波谈抗战初期的沁县》《巍巍太行》1986第四期)。另外,据上党银号会计股长刘大伧同志回忆,当时各县财政也上交专署财粮科一部分收入,这些钱(包括中央票、山西票和银元)全部存入上党银号作为基金不再付出。




    上党银号纸币印刷厂

           1938年秋,在成立上党银号的同时,即调当时在三专署织染厂的高道杰同志着手筹建印钞厂。该厂的前身是三专署印刷厂,厂长刘伯坤。厂里有石印机九台,其中三台是薄一波同志进驻沁县后,从私人书店广济生、文化斋买来的;有三台是沁县仁胜村田志宏、乔家湾阎有生和北神庙道士张文堂合伙经营伪造山西票的印刷机,被我们没收了的;还有一台是从沁源搞来的;另有两台是从霍县敌人手中缴获的。1939年2月,因敌人进攻,该厂转移到沁源县崔家沟村,高道杰同志在崔家沟接收三专署印刷厂,就任上党银号印刷厂厂长。印刷厂设工务、总务两个股,全厂职工60人,后发展到80人。专署还从榆社调来裴硕臣(原太原撷华石印馆技术)和马生赢两个技师和几个技术工人,部队派一个排担任警戒,银号副经理王干卿和王辛全担任监印。崔家沟印刷厂距上党银号郭村还有三十多华里,印好的完成券送到银号,组织专人加盖经理、副经理章,打上号码,才能向社会发行。后来增加了两台圆盘脚踏铅印机,用于加盖图章,还有几架手动号码机用于编号。
           印刷用的材料,大部分是从敌区搞回的,要担很大风险,由于买不到钞票纸,只好用五十至六十克道林纸代替。制版也相当困难,据高道杰在《接受薄一波指示印上党票》一支中说:“那时没有现成的铜版,更谈不上照像制版,只有通过贸易公司,到敌区买点花纹铜版,将这些花纹铜版,一块一块拼凑起来,由于票面又多,就那么一点花纹铜版,只有想尽办法倒来倒去,制成不同版面”。为了防止伪造,在制版时还做了暗号,据当时印刷厂老工人路新荣同志回忆,一元券正面图案塔前的台阶上,就有一个倒写的“党”字作暗记。由于纸张有厚有薄,油墨牌号不一,给印制套色带来很多困难。尽管条件不好,设备简陋,根据现在搜集到的六种票券实物证明,上党银号票全用道林纸印刷,彩色套印,铜版花边,图案美观大方,印刷工艺技术是相当好的。当时的监印和管理工作也很严格,“每道工序都有交接卡,交多少纸张,出多少成品,报废多少,,都有卡片登记,因此,从开始到结束仅错了七角五分钱”(《太岳革命根据地金融资料选编》 702页)。
           1939年春,接专署指示,要求将印刷厂迁到专署附近地方,于是将厂址选到沁县西南和沁源交界的南仁编村桃卜沟。1939年7月3日,日寇第一军六个师团五万余人第二次“九路围攻”上党,4日上午占领沁县城,情况十分紧张,印刷厂奉令随后勤部队转移,几经周旋,最后转移到沁源城东北的一个偏僻的山村——塔则沟,并很快把工人找回来,继续赶印票子。印刷厂在这里住的时间最长,直到1942年春,印刷才停止。印刷工人一部分并入冀南银行,一部分到了黄河日报社和文化出版社。
    上党银号票及流通的区域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搜集到的实物,上党银号共向社会发行了一角、二角、伍角、一元、伍元五种面额六个版别的纸币,发行总额为三百多万元。最早在崔家沟发行的是一角、二角、一元三种。
    此外,有关资料说上党票还有几种票面,尚待进一步查证:银号老工人路新荣同志回忆,伍元券第二版已印出,正面图案是沁县伏牛山景;原印刷厂厂长高道杰在《接受薄一波指示印上党票》一文中谈:“票面有二元……二分、一分”;也有资料载:“1939年6月前后,在沁县桃卜沟曾印了一分、二分、五分三种辅币,背面图案是沁县老爷山”;还有资料记载;“上党票发行有十元券”(《山西金融》)。以上主币十元、二元和辅币一分、二分、五分,是否印制、发行,目前尚无实物可证。

           这里将我们收藏的五种面额六种票面(二角是两种版别)的图案的设计特点作一初步整理分析:这六种实物是一角、二角(两种)、伍角、一元、伍元,均系中华民国二十七年版,各券除二角一种“公私款项,一律通用”字样和“上党银号”平列,排在一左一右外,其余券上的“公私款项,一律通用”八个字,均排在正面的两旁,背面的中间底边又印有“一九三八年”,和正面的“民国二十七年”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