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皖西工商总局流通券简介

     

    汪昌桥
           皖西工商总局流通券,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发行的短时期的过渡性的地方货币,在中国解放区货币中颇具特色。现简述如下,供泉友和专家们进一步研究参考。
    一、发行背景
           皖西,是大别山的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是中国工农红军鄂豫皖根据地的组成部分。1947年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连克金寨、六安、霍山、岳西、舒城、潜山、霍邱、寿县、肥西、庐江等地,形成了皖西大别山战略根据地。当年10月15日,中共皖西区党委在安徽岳西县汤池畈成立,辖4个分区(地委),14个县,人口640余万。皖西区是中原解放区最早的战略根据地,是中原战场的枢纽,也是大军渡江南下的屯兵场,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1948年秋,国民党政府为挽救其即将崩溃的政治、经济、军事局势,进一步推行其大掠夺、大欺骗、大膨胀的货币政策,于8月12日实行所谓“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限期以金元券1:300万比价收兑法币,并强行收兑黄金、白银和外币,对全国人民进行更残酷的掠夺。这一灾害也波及到皖西地区,当时皖西解放区还并不十分巩固,群众仍普遍使用法币和金元券,蒋币的恶性贬值使老百姓叫苦连天。昨天一两花生糖要25万元法币,一夕之间竟涨到40万元。南下部队带来的冀南、北海和华中银行币,老百姓还不信任。法币几成废纸,银元成为硬通货,粮食也成了交易的媒介。为了维护解放区人民的利益,发展生产,畅通贸易,稳定金融;更为了阻止敌人用贬值的货币掠夺解放区的物资,对敌进行经济斗争,抵制并逐步驱逐蒋币,必须发行人民自己的货币。
           皖西解放区属中原解放区的八块战略根据地之一。1948年8月中州农民银行正式成立,并在中原各解放区发行“中州币”。但因敌人封锁,加之路途遥远和发行量不足,并不能满足各解放区的需求。鉴于此,中共中原局于8月指示所属各区地方政权,在中州币未发行之前,可自行印制发行一定数量的以银元为计算单位的辅币流通券作为过渡,打下基础后再逐步输入中州币①。在这种情况下,1948年10月中共皖西区党委决定在皖西地区发行皖西地方流通券。
    二、印制与发行
          1948年10月,皖西区党委即决定由工商总局负责印制发行“皖西工商总局流通券”。总局派会计科长王文焕和吴江两同志具体组织钞票设计,部队派供给处长李伍本负责筹建印刷厂,后任命工商总局的郑守一同志为厂长。厂址设在舒城县晓天镇的郭家冲汪家院子,有八间茅屋。从《皖西日报》社和无为印刷厂调来技术工人和印刷器具,工人有七、八个,后增加到16人,对外称“皖西裕民第一印刷厂”。有一个武装排负责保卫印刷厂。开始是用油印机印刷,图样非常简单,印出的流通券质量太差,只印了1000元便拿到晓天镇去试发行。11月下旬,工商总局局长刘征田同志亲自在晓天镇主持召开工商界和群众大会,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强调流通券是为了便于群众找零,以银元作保证,并可随时兑现。由于宣传动员比较有力,当天便将1000元流通券全部发行下去,但因是油印的,质量又差,群众不敢保留,当晚就兑回六七百元。为了改进质量,工商总局又从无为县运来道林纸和石印机,改为石印。为了防假,还设有暗记。经过套色等几道工序,印出后,又通过地下党从上海购来一部号码机,由工商总局会计科负责打上号码,并组织发行。由于处于战争环境,设备简陋,纸张、油墨等来源都极为困难,虽然作了很大努力,印出的流通券质量比油印有很大提高,但仍较粗糙。
           皖西工商总局流通券1948年底在晓天印行10000元,有五分、一角两种面额;1949年2月印刷厂迁至六安城关,又印行5000元,有一角、二角、二角五分3种面额,共有4种面额5种版别。其形制均为横式。正面上额横书“皖西流通券”,左为面值,右为图案,以“轮船”、“古城”、“园林”、“塔楼”等为主景,左下盖有“局长之印”、“副局长印”两颗篆文小方印;背面上额横书“工商总局”,左右竖书“公私款项”“一律通用”,中间为花符和面值,下左右角题“局长”、“刘征田”。
           还有一种“五角”面值的署有“工商管理局”、“皖西四专”字样的流通券。过去有些学者误认为也是皖西工商总局印行的,经多方查证,并经刘征田同志(现为安徽省政府顾问)亲自察验,确认该券实为皖西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单独印行的。当时的皖西解放区并不十分巩固,合(肥)安(庆)公路沿线仍被蒋军占据,四专区位于公路东侧的庐江、三河、无为一带,运送皖西流通券过公路不便,同时他们的印刷条件比皖西行署所在地的晓天要好。1948年11月,经皖西区党委研究同意,工商总局批准他们单独印行流通券,发行总额为5000至10000元,只在本专区内流通,实际只发行5000元,印制地点在庐江县的盛桥附近。目前发现的“皖西四专”,“工商管理局”的流通券有三种版别,均为五角券。
    三、流通与收回
           皖西流通券共发行2万元(包括“皖西流通券”1.5万元,“皖西四专”流通券5000元),看起来数量不大,且都是角分券,但它与银元同值,并能十足兑换,因而面额并不太小。当时市面银元价值很高,1947年冬至1948年,皖西游击区经济非常困难,为此曾请求中原局支援一些硬通货。1948年8月底接中原局通知,同意支援皖西一部分银元和黄金。共计银元20万元,黄金1000两(包括部队费用在内)。除去战斗中丢失银元4万元,皖西区只留下6万银元作为流通券的发行保证金,其余10万元银元和1000两黄金全部交给部队带走。
           有了充足的保证金,流通券便开始正式发行了。1948年12月,皖西区党委给各地、县委下达了《关于发行皖西地方流通券的通知》,流通券开始在晓天镇试发行5000元,为了取得群众信任,很快用银元兑回3000余元。而后逐步在三专区的山七里河、河棚、毛坦厂、张家店等镇上推广发行。为了取得信誉,区党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广泛宣传。宣布流通券票面是银本位,可以十足兑换,并就地、就市设立兑换点,当场兑换。二是以工商机关名义发行,而不以政府和财政发行。当时工商管理局同时担负银行的职能,主要是管理货币,管理贸易,组织人民的经济活动,并给农民发放贷款,恢复和支持工农业生产,因此群众比较信任。为此,工商总局在各专区设分局,县设县局,重要出入口市场设事务所,层层发行和兑换。三是严格控制发行量。原来计划发行3万元,四专区流通券发行1万元,后根据市场实际需要只发行1.5万元和5千元,并规定所有税收和一切公款收支均要用流通券。要求所有公职人员和部队停用法币和金圆券,并发动商人和群众把蒋币推向敌占区。四是要求各地、县委以财政力量全力给以支持,并拿出一部分粮食和物资支持发行,使群众拿到票子能买到东西。由于以银元作保证,加之措施得力,流通券信誉很高,很快从三专区发展到一、二专区的各主要乡镇。“四专”流通券也在本区内广为流通。人民群众不仅乐于接受,而且有的群众甚至当作银元贮存。
           随着解放大军的胜利进军,南下集结准备渡江的部队带来了大量的中州币、北海币、华中币和人民币(旧)。1949年3月初,皖西行署发布公告:“江北解放,我华北、华东、华中各解放区连成一片,为发展工商、畅通贸易,便利军民生活起见,宣布人民、华中、北海、中州币一律通用,皖西流通券仍继续流通。除此以外,其它各钞一律不用”②。同时公布了皖西流通券与各票的比值:与华中、北海币为1:30000,与中州币为1:750,与人民币(旧)为1:300。
           根据上级指示,1949年4月18日,中共皖西区党委发出《关于使用人民币的指示》:“决定人民银行发行之人民币,为全解放区之本位币,不论公私款项,一律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过去,我皖西为了排除伪钞,特发行的皖西流通券,在当时是非常必要的,但今天大部分地区为我控制,伪钞已成废纸,流通券之历史任务应告结束,否则必冲击人民币。因此,我们决定皖西流通券立即在市场停止使用,限期收回”。于是皖西流通券即按与人民币1:300的比价限期收回。到6月10日共收回流通券约1万元③。解放后,又收回2134元(含“皖西四专”流通券)。
    四、特点与历史作用
           皖西解放区流通券,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抵制并驱逐蒋币,创造发行本币的基础而发行的一种过渡性的地方货币。是解放区货币中颇具特色的货币,其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统一政策,分散发行,分区流通。在中原局的统一政策下,皖西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发行政策,当四专区因敌阻隔使用统一的皖西流通券不便时,就采取分散发行,分区流通的方法,从而适应了形势需要。二是以充足的银元和物资作保证,严格控制发行量,迅速提高流通券信誉。在群众信任银元的情况下,即以银元作本位,辅以必要的物资和粮食,保证随时兑现,并严格控制发行量,从而很快取得信誉,占领了解放区货币市场。三是时间短,发行快,收回快。皖西流通券前后只有五个多月时间,从建厂、设计到印制、发行、收回,都突出了一个“快”字,是战时过渡性货币的典型代表。
           皖西解放区流通券虽然流通时间短,发行量也不大,但其历史意义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首先,它的发行坚决抵制并驱逐了蒋币,把法币和金圆券从皖西解放区市场挤了出去,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用贬值货币掠夺解放区物资的阴谋,保护了人民的利益。
           其次,在群众对其他解放区货币(冀南、北海、华中币)还不信任的情况下,以高速度、高信誉迅速占领市场,在皖西解放区迅速建立起一个统一的革命货币市场,为其他解放区货币特别是人民币的发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第三,对稳定物价,稳定金融,畅通贸易,保障供给,促进解放区经济建设,支援人民解放战争,特别是支援大军渡江作战起了重大的作用。


      注释:
     ①《安徽革命根据地财金史料选》(三)。
     ②《六安地区金融志》初稿。

     ③六安档案馆,档案号1(P87),《皖北六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布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