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通鲁地方救济券简介

     

           1946年1月12日,新四军三师再次解放通辽。经辽西省政府批准,在接收原维持会造币厂的基础上建立通辽造币厂,全称“通辽县人民政府造币厂”。造币厂建成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印制通鲁地方救济券。通鲁地方救济券有5圆、10圆两种面额,因钞票图案中有农民扬鞭赶牛耕地的画面,所以老百姓称其为“小牛票”。1946年3月,通鲁地方救济券开始投放市场,其发行目的主要是收兑通辽县地方临时救济券。
           通鲁地方救济券背面图案的设计风格均与东北银行吉江券的拾圆券背面酷似,而且吉江券的拾圆券背面文字也大部分为蒙文。
           通鲁地方救济券是通辽地区解放后首次由革命政权机构发行的货币,具体发行工作由通鲁工委财粮科负责,发行数量大约为2500万元。当时的“小牛票”信誉较高,可随时兑换大洋,在通辽和开鲁地区的市面上广泛流通。
           据郑洪才老人讲,通鲁地方救济券采用石版印刷,由于当时市面上纸张比较紧张,能买到什么样的纸就用什么样的纸,因此,印出的钞券有薄有厚,质地不一。
            5月4日遵照辽西省统一货币的指示,哲里木地区流通东北银行辽西地方流通券,对通鲁地方救济券按1:1的比价收兑。

            1946年10月26日至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军队占领开鲁。市面又流通国民党政府发行的“东北九省流通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