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江南省造银元简介

     

          江南省造银币是指晚清光绪二十三年到三十一年(1897—1905)机制“光绪元宝”银币系列以及宣统元年机制的“宣统元宝”两种银辅币,江南省造银币与广东、湖北、四川、吉林等省生产机制银币一样都是清末国家法定流通货币。但与广东等省不同的是江南省并无建制,这是机制银元史上一种难以理解的现象。
      查“江南”一词,唐代贞观年间设江南道,江南地域指长江以南,东临海,西抵蜀包括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省全境,江苏、安徽、湖北三省长江以南,以及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范围几乎涵盖华中南广大地区。宋代设江南路,江南地域缩小至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江西省全境。到了清初江南省则直管江苏、安徽全境兼管江西省,地域大于宋代小于唐代。清康熙六年(1667)清廷撤江南省分设江苏、安徽两省。因此从上述历史资料可知清末“江南省造”银币是有其币并无其省,从道理上讲江南省造银币应正名为江苏省造、安徽省造或江西省造,但事实并非如此,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后来虽铸制了各自铜元,安徽后来甚至还机制了“安徽省造”银币系列,但其铸额远远不能和江南省造银币相比,江南省造银币一直生产到宣统元年(1909)。这种奇异现象可能与其时在任的两江总督周馥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俗称两江地域有关,清代封建官场等级观念,加上生产机制银币和铸制称重银锭巨大利润反差使总督大人周馥绝对不能将已冠名“江南省造”银币轻易消亡。这些理由我们可以在两江总督府给户部财政会奏资料中寻证到,事实上清廷许多官方文件中已将江南与其他各省并论,因而在客观上也认可了江南省造银币的合法性。
      江南省造银币在南京西水关内造币厂始铸,从版别上分:光绪二十三年(1897)江南省造是无干支纪年,其面额构成是一主四辅系列,即七钱二分(一元)、三钱六分(五角)、一钱四分四(二角)、七分二厘(一角)、三分六厘(五分)。光绪二十四年—三十一年(1898—1905)币面已铭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干支,藏界称之为江南八品。其中仍是一主四辅系列的仅见己亥版、庚子版,其他干支版缺三钱六分和三分六厘两辅币,呈现的是一主两辅币。从背龙图上分:二十三年无干支版,二十四年戊戌版均为蟠龙(老版龙),二十五年己亥版、二十六年庚子版分蟠龙和坐龙(新版龙)两图版。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各版均为坐龙图。从市场稀有度看,三钱六分辅币均为样币极罕见,庚子三分六厘辅币为珍品,此外本应戊戌干支的七钱二分主币错制为戊戌的是稀罕品,甲辰七钱二分面英文TH为少见品。当然还有币背龙有圈无圈之分、币面带点无点之别等也是市场交换价高低不一参考的依据。从江南八品各年生产数据分析,乙巳版最少,甲辰版最多。至于宣统元年生产的“江南省造”一钱的四分四和七钱二分两种银辅币均是存世较少的品种。
           1903年癸卯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中心满文分为“奉宝”和“宝奉”,江南癸卯不应该有“奉宝”和“宝奉”之说..... 老江南银元
    老江南银元
    李增明 《收藏》 2007年第03期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变本加厉地以银元套购我国的白银。白银的外流引起朝野有识之士的关注,纷纷向朝廷提出自铸银元,以控制白银外流。清廷为形势所迫,始批准广东设局自铸银元。随后铸造银元的地域逐渐扩大,允许“沿江沿海各省,亦可自行设局”铸造银元。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9月,江南总督刘坤一上奏朝廷“江宁拟铸银元”,获准后饬令江宁候补道刘式通在上海瑞生洋行订购英国喜敦造币厂的全套造币设备。同时令桂嵩庆在南京择地建厂,10月初成立“江南铸造银元总局”。次年12月正式开炉铸造无干支纪年光绪元宝大小不等的五种银元,俗称“老江南”龙洋。此后依次开铸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干支纪年银元
    . 老江南”七钱二分银元的边形制作工艺可分为光边、齿边和人字边(鹰洋边)三种款式,其定级标准依次为珍、稀、少。这套“老江南”银元中的三钱六分属未流通的试铸币,传世甚少,市场上很难见到。戊戌银元背面的英文有小字和大字之别,大字者少,戊戌二字错位的则更为稀少。己亥银元老版龙(蟠龙)的多,新版龙(坐龙)的少,其三钱六分属未发行的试铸样币,极为珍贵。庚子银元老版龙稀少,三钱六分亦属试样。辛丑银元分为币面有无英文两种,无英文较有英文的少。癸卯银元币面分花星版和无花星两种,无花星者少。甲辰银元数量大,版别多,稀币少,普币多,但收全不容易。乙巳银元只有一个版别,较为常见。 
      笔者早年收藏的这枚齿边形“老江南”银元,流通痕迹明显,品相极佳。币面S形圈内文字为“光绪元宝”,中心满文,上缘书“江南省造”,下缘书“库平七钱二分”。背面线圈内龙图神形具备,栩栩如生。线圈外有英文环绕,两边各饰一朵花星。直径39.6毫米,边厚2.5毫米,重27克。“老江南”银元是江南省铸造的第一版无纪年银元,铸额有限,存世不多,属稀少之币。光绪元宝  (奉天)一帖这样记述:
    钱面:珠圈内满汉文“光绪银元”,上环“奉天省造”, 下环“库平壹两”, 左右分别为“癸 ”、“卯”一字。
    钱背:正中蟠龙图,上下环英文,左右各一六点花星。
    背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奉天造币厂行干支纪年“ 癸卯”的“光绪元宝”币值“七钱二分” 、“一两”二种。奉天一两最早一次露面是在1904年美国路易斯安那洲的中国藏品展览会上,以后便匿迹几十年,本世纪五十年代初这玫稀世珍品复于香港出现。1971 、1991年两次出现在香港 、美国拍卖场,1991年台湾张秀清以一十七万美元拍得,加手续费一十八点七万美元。
          有记载:奉天癸卯光绪元宝一两 光绪29年(公元1903年)铸,孤品,现藏台湾鸿禧美术馆,1991年6月在美国加州拍卖会上以18.7万美元落槌。参考估价为150万~200万元人民币。宝源局、宝泉局、宝直局、宝德局、宝津局、宝蓟局、宝济局、宝沽局、宝河局、宝晋局、宝武局、宝宁局、宝安局、宝昌局、宝浙局、宝福局、宝漳局、宝广局、宝桂局、宝云局、宝黔局、宝川局、宝巩局、宝陕局、宝迪局、宝藏局、宝吉局的都没有被砍头,为什么“宝奉”局的要被砍头呢?
          虽说倒行逆施的“奉宝”,有违祖制,但“奉宝”之意为奉天之宝,当然也不会被砍头了!
    这些事例不胜枚举,诸如“宝苏”、“宝浙”等等......但这些例证似乎都是软弱无力的,因为大家可以说,“宝源”右读作“元宝”,“宝川”右读作“川宝”,“宝广”右读作“广宝”,“宝福”右读作“福宝”,“宝奉”右读作“奉宝”,有什么不对吗?确实如此......,下面接着看另一个实例
           前面介绍了江南癸卯的中满文为上下、左右读作“光绪元宝”,我们会发现满文“元宝”二字,在这里“元”字在左,“宝”字在右,可不可以上下、右左读作“光绪宝源”,似乎“光绪”年间“宝”之“源”泉,还是可以行得通的,这是词义造成的混淆;用户部光绪元宝二十文铜币做一比较,即可一目了然。户部光绪元宝二十文的外环上方有四个满文,自左至右读作“光绪元宝”,我们以此四个满文与江南癸卯的中满文做个比较,可知是相同的,假设是右左读的话,岂不变为“宝源虚光”了,那可不是行得通的“行文方式”问题可以解释的,更不可能成为钱币上镌刻的铭文了。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文字狱,恐怕不是杀头可以豁免的,真的是要满门抄斩,殃及九族了。
           另一个实例是大清铜币外环上方的四个满文,左右读作“光绪年造”或“宣统年造”,总不能右左读,成为“造年需光”或“早年同轩”吧?

          在满汉文错版上,有川铸大清铜币汉文铭文“己酉”的宣统年铸币,满文铭文仍为“光绪年造”,后改为“宣统年造”,为什么要改呢?如果右左读的“造年旭光”和“早年同轩”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错误,改与不改均没有意义,同时也不能称其为错版。这四个满文改的是左侧二字,即“光绪”变为“宣统”,为此才称其为满文误书的错版。由此可知满文横排读法正确的应该是由左至右。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开铸"江南省造"三种无纪年版别银元(俗称老江南,)标准库平七钱二分的重量应当在30克左右。1898年~1905年(光绪二十三年至三十一年),江南造币厂在八年时间里所生产的银币,增加了干支纪年(俗称新江南),早期重量也是按之前标准30克来制造,但是没有流通;后来重量改成26.3--27克,这是我国在银币铸造上镌干支纪年系列最早的省份。根据八年铸币统计,光绪三十一年铸币最少,但亦生产了200多万枚银币,最多的年份要数光绪二十七年,这一年里,共铸制了5000多万枚银币,由此,可以看出这家造币厂的生产能力非同一般。1911年(宣统三年),江南造币厂共铸壹元银币70.5万枚,贰角银币5.5万枚,壹角银币1万枚。现存世的有"江南省造宣统元宝"一钱四分四厘(贰角)和七分二厘(壹角)币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