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广东银行有限公司简介

     

           几年前,我们为查找广州当铺地址,查阅了1930年代的《全国银行年鉴》,上面登记的广东银行广州分行地址是西堤大马路32号。当时把地址记录下来,但并无把握能找到。原因无他,西堤一带抗战时期是重灾区,不少建筑炸毁后重建;西堤大马路后来改称沿江一路,再改为沿江西路,门牌变化很大。民国时期,这条马路北面的门牌都是双号的,现在是单号;南面的自然是单号,现在变成双号,但建筑很少,仅有陈少白故居“塔影楼”等寥寥几个。以前的排列顺序,是从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口计起,由东往西,越往西号数越大。例如,人民南沿江西路转弯角那座骑楼建筑(现归“X田国际”使用),原来是西堤大马路2号,如今则是沿江西路61号。
          有人问,能不能按顺序倒推?比如61号是原2号,那么59号是原4号,57号是原6号……这种方法,道理上似乎说得通,其实有风险。西堤是当年日军轰炸的重灾区,不少老建筑当时已经坍塌,日后重建,能否严格按照原来的门牌一一对应,尚有疑问。而且,有关部门在重新规划时,有无发生拆号、并号情况,完全不可知。倒推的办法只能参考,不能作准。
          从头开始推难度太大,但也有一点取巧的办法。这栋楼紧贴着城外大新公司,只要找出大新公司的门牌号,往上加“2”就能对上了。
          民国时期,地址门牌的使用不如今日“规范”,大型建筑物的使用者,总觉得本身就是地标,不必浪费笔墨写上门牌号码。比如,新华大酒店提供的地址,仅仅是“广州西濠口”,而无须写“太平南路8号”;大新公司在它的广告里面,一般只是说“广州西堤大新公司”,任何人都能找到。我们翻查了大量的民国报纸、杂志广告,大新公司广告不少,遗憾的是,地址都只写“西堤”“西堤大马路”。线索到了这里又断了。
           后来,为了解沦陷时期广州的一些情况,翻阅《侵华日军在广州暴行录》。一件档案《大新公司战时损失报告》跃入眼帘。这是西堤大新公司负责人蔡官韶给广州市政府的正式报告,是公文。蔡官韶在这份公文里面,老老实实地写上大新公司的详细地址“广州西堤大马路二十八号及三十号”。
          大新公司是西堤大马路28~30号,它体积特别大,占了两个号。那么,西边的这栋楼,不就是32号吗?
          到了这里,还不能百分之百断定,还需要更有力的直接证据才能下结论。这个更有力的证据,是老照片。
         1938年10月,日军对广州实行狂轰滥炸,大新公司受附近建筑起火波及,也着火燃烧。有心人拍下了一张大新公司楼顶浓烟滚滚的照片。一般人对着这张照片,只会注目这庞然大物。我们却眼光向左,注意到西边这栋楼中间,有六个横向白色大字,写着“商办广东银行”。
          后来,我们又在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的《旧社会》影集里面,找到直接标明“广东银行广州分行”的老照片。所有的疑问都烟消云散了。
          谁还记得李煜堂?
          如果没有电影《十月围城》的出现,除了近代史专业人士,还有谁记得商办广东银行的创始人李煜堂?
          李煜堂(1850-1936),名文奎,煜堂是他的字,广东台山人,18岁随兄赴美经商,积累了一定资金,乃回港发展,创办金利源、永利源两家药材行。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李煜堂有感国势阽危,计划从事新兴工商行业,开拓中国利源,曾投资广州电力公司、河南机器磨面公司,均告失败。1902年,他有感于香港保险业垄断于洋人之手,敏锐地发现商机,乃联合香港华商进出口行和药材行商人,创办联益公司,成效大著,继而创设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寿险企业——中国康年人寿保险公司。
          1900年,李煜堂送儿子李自重(电影中的“李重光”)到日本留学,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结交。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李自重与其妹婿、14岁即追随孙中山的冯自由回港推广党务,李煜堂加入同盟会。1906年,革命党人陈少白创办的同盟会机关报《中国日报》出现财政困难。李煜堂挺身而出,出资承购该报,源源提供经费,令《中国日报》继续发挥革命喉舌的作用,直到辛亥革命成功。
          1910年庚戌广州新军起义失败,《中国日报》受到严密监视。李煜堂毅然以他经营多年的金利源老店作为同盟会机关,辛亥黄花岗之役到民国元年南京政府成立,同盟会在海外筹募的款项都经过该店汇入内地。广州光复,李煜堂被推选为广东省财政司长。当时全省各地民军数量庞大,因欠饷经常发生哗变,情势危急。李煜堂紧急回到香港筹款80余万,解了燃眉之急。他在任仅六个月,即行请辞,回归本行。(冯自由:《革命逸史》)
          1912年2月21日,李煜堂联合陆蓬山等,向海外华侨集股创办广东银行有限公司,总行设香港德辅道中六号,分行设纽约,曼谷和上海、汉口、广州、汕头等地。广州分行行址几经迁移,曾在濠畔街、西堤大马路10号营业。大约在1922年,西堤大马路32号新址落成,迁入办公。
          李煜堂虽脱离政界,仍继续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筹款,1916年讨袁之役、1917年护法之役、1920年讨伐莫荣新、1921~1922年第一次北伐,都积极联络港商,筹措款项。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以广东军人为主组成的十九路军奋起抗战,李煜堂以垂暮之年奔走呼号,号召港商踊跃捐款,先后汇往上海一百数十万,有力支援了子弟兵。
          商办广东银行实力雄厚,其上海分行还拥有发钞权,是民族金融业的代表性企业。1934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加剧,该行受到冲击,周转不灵,到1935年被迫停业。李煜堂雄心犹在,力谋恢复,与债权人达成一致,终于在1935年11月23日复业。李煜堂因此积劳成疾,于1936年元旦谢世,终年86岁。所幸,商办广东银行在他极力挽救之下复活了,从此归入宋子文名下。抗战胜利后,该行在长堤大马路286号(今金融博物馆)复业,1949年被接管。
    本来是“广东银行”,为什么要加上“商办”两字?这是为了避免误会。单单“广东银行”四个字,很容易被人理解成广东省政府所办的银行,问题就大了。后来,孙中山创办的中央银行,改成省立广东省银行。有了“商办”两字以示区别,两家银行同时并存,并无妨碍。

          顺便一说。在商办广东银行西边,还有一栋5层建筑,装饰花哨,这是曾经的大益赌馆。从一张1920年前的照片可以看到,这栋楼侧面有“大益公司楼上银牌”字样,这是当时赌馆的标志。据说,1920年陈炯明率领驻扎福建的粤军回粤,厉行禁赌,开张不久的大益赌馆被关闭,被改成商场。它的东边,当时只是一些临时搭建的棚子,后来,就变成了商办广东银行。

           目前该行纸币有1917年版、1920年版和1922年版,面额有1、5、10、50、100、500六种。地名有上海、汉口、汕头三种,1元券横150、直82毫米,5元券横181、直106毫米,10元券横181、直106毫米,50元横189,直110毫米。



    李煜堂(1926年《良友》画报)




    1920年代 广东银行正在营建中




    商办广东银行原貌




    商办广东银行今貌




    《为广东银行有限公司事为一千九百三十二年的公司条例事》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