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江淮银行的建立与货币发行(王光荣 陆汉光)

     

    【王光荣    陆汉光】
          江淮银行是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地方性银行。它组建有江淮印钞厂、江淮银行支行、办事处,并分别印制、发行江淮币。江淮币印制名称有流通券、代价券、本票券,是苏中抗日根据地特定历史条件下统一币制的产物。
    一、江淮银行的建立
           江淮银行的建立,经过了筹建初期、确定行名、宣告成立、划属苏中。
    (一)筹建初期。1940年10月,新四军在黄桥战斗中取得决定性胜利。陈毅、栗裕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提出在苏北根据地建立自己的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并且派吴福海去上海找柳溥庆(又名圃青,1900.12.4-1974.10.24,江苏靖江人。生前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印制管理局的国家二级工程师,前印制技术研究所第一所长,中国近代印刷公司总工程师。)①约他去新四军根据地见朱毅等领导同志。1940年冬,柳溥庆以华光照相制版印刷公司老板的身份,以去苏北兴化江苏省农民银行洽谈工作的名义,转道到了黄桥与朱毅、李人俊和吴福海等人见面,双方具体讨论了筹建印钞厂的具体方案,后来李人俊秘密去了上海参与研究筹建工作,业务技术由柳溥庆负责。   
    (二)确定行名。据原新四军财政经济部副部长李人俊回忆说:在淮南路东“江北指挥部”时,我们有几位同志向刘少奇同志请教问题,少奇同志讲:日本侵略军和汪伪汉奸政权,都用他们发行的伪币,到敌我“拉锯”区来搜取物资,并对我们实行经济封锁,妄图困死我们。华中抗战敌后局面打开后,我们也要建立银行,发行我们的钞票。建立这银行叫什么名字好?叫“两淮银行”面太窄,也不够气派,新四军还要向东发展,继续挺进,将来是面向大江南北。横跨淮河两岸,就叫“江淮银行”。后来在盐城建立银行时,就用江淮银行这个名字②。
    (三)宣告成立。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根据党中央决定,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重建军部。军部决定成立由军部直接领导的华中一级金融机构一江淮银行。行长由军部财政经济部部长朱毅同志兼任,副行长由李人俊、骆耕漠同志担任,内设秘书室、会计和营业总务3科共60余人。江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1)发行货币,调剂社会金融;(2)代理金库;(3)办理存款放款、汇款业务。
    江淮印钞厂筹建工作由陈国栋同志负责,胡金魁同志任厂长。柳溥庆设法从上海以“华光公司”的名义采购到脚踏凹印机10台,手扳凸印机8台,切纸机l台,照相机1台,从上海分批分期秘密运到苏北根据地(为了顺利通过日伪的封锁检查,将这些印钞器材放进粪船内)。印钞厂当时名义上是利用私人资本,实际是公家集资,公私合营组织成立一个名叫“华光公司”。厂址选择在东台县距黄海10公里的“鼎丰公司”,这鼎丰公司原来是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张謇创立的大生纱厂的生产基地,东台沿海一带盛产棉花,在这里建了占地20多亩的办公用房和仓库。1941年5月,印钞机安装调试完毕,6月技术工人陆续到齐。柳溥庆委托郑耀祖招收凹印技术工人,按10台手扳凹印机的规模招工。每台机器4人操作,其中1名助手可以在当地招收,另外3名需在上海物色。郑耀祖原本是上海中华书局凹印工人,后来去了香港中华书局分厂印钞部门做工,该厂结束印钞业务而停产。郑耀祖返回上海后,去了苏北裕兴印钞厂,即江苏省农民银行印钞厂。日本鬼子占领兴化,裕兴印钞厂被迫停业,郑耀祖招收的技术工人主要是这两家印钞厂的失业工人。华光公司一切筹备就绪,正待开工之际,此时敌人正组织大“扫荡”。印钞机器立即拆开疏散、埋藏,有的机器甚至放进了河里。印钞工人参与反“扫荡”斗争,全体职工转入战时状态,银行工作难以正常进行。1942年初,江淮印钞厂带上部分脚踏圆盘机,移至南北几百公里的海岸活动,候闲上岸印制纸币。1942年6月,在阜宁县羊寨镇正式生产钞票。1943年10月江淮印钞厂派员到羊寨镇洪庙取出机器与物资,先后转移到如东县苴镇河家灶港口、东台县王港。1944年4月,转移到宝应县林上庄,最后转移到宝应县新舍庄。林上庄四面环水,只有一桥与陆地相通,像一个小岛。周围十几公里都是芦苇和莲藕,河道中水草丛生,一般船不能通行,林上庄只有用小船进出。在主要河道上,用一些暗桩打在河心里,好似天然屏障。1944年5月,为了扩大生产需要,江淮印钞厂在四面环水的新舍镇扩建工厂。此时江淮币厂共有职工500 -600人,每天两班制,每班工作9小时。江淮银行迁至林上庄的工种有凹印、凸印、制版、打锡版、整券、湿纸、燥票和检修。
    (四)划属苏中。1941年6月,江淮银行苏中分行在如东县拼茶镇成立。1941年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二次扩大会议以后,新四军军部根据新的斗争形势,决定暂不设立华中一级统一的银行。据此,新四军一师决定,仍沿用江淮银行行名,不再称江淮银行苏中分行,江淮银行总行受新四军一师、苏中军区和苏中行署领导。总行以下,军分区和专员公署设支行、各县设办事处,此时的江淮银行行长由朱毅同志兼任,朱毅同志调离后,由陈国栋同志兼任。  
    二、江淮印钞厂印制的江淮币
    (一)江淮印钞厂印制的江淮币。江淮印钞厂印制的江淮币计有5角券2种(钞券规格见附表1)、1元券6种、5元券6种、10元券2种、20元券2种。累计18种版的纸币券。
    (二)江淮印钞厂印制的江淮币主要特征。(1)江淮银行行名为刘少奇同志题写的墨迹,字体卓然,笔法圆润、勾勒工整、古朴端庄,为钱币爱好者爱不释手;(2)印钞油墨是地下党从上海秘密采购的印钞专用油墨;(3)印钞纸张除1941年版5角券外,其它券种均采用85磅和90磅正宗的印钞道林纸,耐磨、挺刮;(4)印钞版采用铜板凹版、凸版雕刻,全部图案以点线组合,精巧而复杂。印出的钞券纹深,凹凸感明显,足可与上海印制的法币质量比高下。江淮印钞厂第一块凹印雕刻铜版先由柳培庆画一张草样(素描)带回根据地,经上级领导研究同意后,再由地下党带到上海,由柳培庆秘密雕刻制作。在上海雕刻时,为防止敌人破坏,只雕刻好花边钞券图案,江淮银行行名、图章和编号等字样,都是在根据地制铜版套印上去的。③
    1941年版和1943年版5角券均采用牛耕图,反映出苏中人们以耕牛为生产工具的历史习俗。1941年版锯木插秧图l元券,票面远景是隐约可见的山村轮廓,近景为农民们正在一方方稻田里插秧,图案的左边是木工在一棵葱茏的大树下锯木,还依稀可见几只小鸡在觅食,体现了苏中根据地人们在新四军武装保卫下忙于生产的情景;1943年1元券采用楼房图案,体现了苏中人们反侵略、反内战、要和平,重建美好家园的宏伟远景;1944年版1元券采用插秧、浇水图案,10元券采用织布、汽车图案,5元券和20元券采用毛泽东肖像图案。这些印钞版都是柳溥庆徒弟朱介生、戎乾初、华继培雕刻制成。5元券和20元券采用毛泽东肖像图,形象逼真。苏中人民首先在自己的票子上看到领袖毛主席。
    三、江淮银行地名券   
    江淮印钞厂发行的钞券,其发行的范围很广,它不仅在苏中地区流通,有的版别还在盐阜、淮北和苏浙地区流通,这些地区印钞厂未建立之前或建立之后,一直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利用江淮印钞厂生产的江淮币,加盖“苏中”、“盐阜”、“苏浙”等字样,作为本地区的区域性货币投放流通。
    (一)江淮银行加盖“苏中”地名券。此券限在苏中地区流通。
    (二)江淮币加盖“盐阜”地名券。1943年盐阜币在市场上很吃香,一度发生市场票子不够用。经盐阜行署决定由盐阜银行增发江淮银行1941年版l元改作5元券,正面图案为“锯木插秧图”,下端印有黑色“盐阜”二字。此券是江淮印钞厂为盐阜银行代印的,限在盐阜地区流通。
    (三)江淮银行加盖“苏浙”地名券。1945年初,根据当时斗争形势的需要,按照新四军军部决定成立苏浙军区,在苏浙一带开辟根据地。在粟裕等同志率兵南下之时,中共华中局从苏中公学挑选了支琼英和白桦两位同志,带200包(200万张)1000万元江淮币,由五、六十个战士、民工护送,随军南下。这是华中局财委的一项重要措施。他们考虑到大军过江后,必将迅速开辟大片根据地。为此,就责成江淮印钞厂日夜突击赶印了这批货币,以便在新开辟的地区流通。运钞队伍从宝应水乡出发后,一直在射阳河和串场河之间的狭长地区穿行。经过数天的急行军后,队伍随大军从靖江附近一个小港口渡江。几百条木帆象一支支利箭,在大雪掩护和西北风的劲吹下,向江南进发,敌人丝毫没有发现。部队过江之后,马不停蹄,经苏南开到浙西,又到浙东。由于长途跋涉,千里行军,支琼英和白桦同志带着1000万元抗币,始终跟着粟裕同志的部队跑,一直未能有时间在这1000万元江淮币上加印“苏浙”二字。待部队返回茅山地区后,支琼英同志终于通过关系,找到了一家只有两架小圆盘机的印刷厂,由支琼英和白桦同志负责监督加印工作。经过两、三个月的日夜突击,才完成了任务。1945年8月11日苏浙军区布告:“江淮币有1元、5元、10元三种”。1元券,1941年版,正面蓝色,锯木插秧图,印“苏浙”二字;5元券(由1元券改印而成),1941年版,正面蓝色,锯木插秧图,印“苏浙”二字;10元券,1944年版,正面蓝色,织布汽车图,背面印“苏浙”二字投放流通。
    四、江淮银行改币值券
    江淮银行较为特殊的是在低面值纸币上加盖高面值金额投放流通,1元改作5元;在高面值纸币上加盖低面值金额投放流通,5角改作1角券,2角改作4分券等。④
    (一)1942年11月1日,苏中行政公署为发行江淮银行钞票发出:《苏中行政公署布告》(财字第3468号),⑤首次发行江淮银行钞票500万元,面额分别为5角、1元、5元和10元共4种。江淮银行1941年版1元改作5元券,票幅6.3 X 12.8厘米,正面颜色蓝色,背面棕色,正面锯木、插秧图案,在1元券票面上加盖“作5元”戳记投放流通,缓解江淮币筹码不足。1941年版锯木、插秧图1元券,于1943年5月份投放流通。⑥
    5角改作1角券和2角改作4分券。1945年5月4日《苏中江淮银行通告》第二条指出:“本行以前发行之老抗币,为了便于计算起见,从通知之日起,老抗币5元折合新抗币1元。”以前发行的1941年版1元改作5元,即为新抗币1元,以此类推,即老抗币辅币券5角为新抗币1角,⑦老抗币2角为新抗币4分。⑧1995年江淮银行5角改作1角券在如皋面世。⑨
    五、江淮银行支行、办事处印制的江淮币
    1942年11月16日,江淮银行布告公布发行江淮币,由于根据地的不断扩大,江淮币的需求量大增。为此,江淮银行支行、办事处获准印制一定数额的江淮币,限在所辖地区流通⑩。
    (一)第一支行印制的1943年版2角券(钞券规格特征见附表2)正面图案为3枚方孔钱,此券是苏中抗日根据地货币中唯一的1枚“钱中钱”。此券限在第一支行所辖原江都、邗江、高邮、宝应、兴化5县流通。
    (二)第三支行印制的江淮币计有1943年版2角券1种、5角券2种和1元券1种。三支行是苏中的1个支行,原本可以流通江淮币,但由于江淮印钞厂建厂后,一直处于动荡之中,生产很不正常,产量受到影响,再加上敌人的封锁、切割,使江淮币在整个苏中地区流通受阻。为了迅速有效地抵制敌人疯狂的经济掠夺,三支行和三分区财经处毅然决定筹建江淮银行三分区分厂,并责成由秘书朱沫同志负责筹建工作。三分行印制的江淮币计有2角券、5角券(两种)和l元券共4种版别纸币券,印钞版是由陆振华同志用铜板雕刻的。三支行印制的5角券和l元券背面印有“江淮银行苏中第三支行印”字样。此券限在姜堰、泰兴、靖江、如皋、海安等县境内流通。
    (三)1944年11月,第五支行建立,第五支行印制的1945年版1元面额江淮银行五分区支行流通券1种,此券限在原武进、丹阳、镇江、杨中县流通。
    (四)江淮银行苏中第四支行东南办事处代价券计有5元、10元两种版别的纸币。此券限在海门、启东两县与新抗币等值流通。
    六、江淮银行行办事处印制发行的本票券
    1945年5—8月间,江淮银行苏中三支行、四支行及东南办事处和南通县办事处,印制发行了江淮银行本票券。(11)本票券计有5元、20元、50元和100元4种面额7种版别的纸币。发行本票的目的,主要是缓解抗币筹码不足,排斥中储券,粉碎敌人企图瓦解根据地经济的阴谋,增加货币斗争力量,稳定抗币币值和市场物价。
    (一)第三支行印制的本票券计有20元、50元、100元3种面额的纸币,于1945年5月陆续发行。此券限在原泰兴、姜堰、如皋、靖江、海安等县与新抗币等值流通。
    (二)第四支行印制的本票券计有50元和100元2种版别面额的纸币,于1945年7-8月发行。此券限在通州、如东、海门、启东县与新抗币等值流通。
    (三)东南办事处和南通县办事处分别印制了1945年版5元本票券,限在本地区与新抗币等值流通。

    (支琼英、陈浩然和陈展夫等同志为本文提供相关资料,表示感谢)




    注释:
    ①③杨天寿:《记二十世纪中国印刷、印钞专家柳溥庆》,《中国钱币》,  2004(1),  41、42页。
    ②邵之久:《江苏人民革命金融》,46页,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
    ④李玉清、陈康:《江淮银行加盖改作1角券和4分券》,《江苏钱币》,2001 (4),30页。
    ⑤⑥《扬州财经史资料》第五辑,103、105页。
    ⑦⑨薛志光、王光荣:《江淮银行1角改币券在如皋面世》,《江苏钱币》,1995(3),28页。
    ⑧丁乃祥:《江淮银行加盖“新抗币4分券”面世》,《江苏钱币》,2003(1),28页。

    ⑩(11)王光荣:《江淮银行各支行发行的流通券初考》和《江淮银行本票券简述》,《南通钱币研究文选》,139、142页,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