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江南银行货币与江南印钞厂

     

    【金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了大片敌后根据地。苏南区是日伪的心脏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与建立银行、发行货币都比较困难。但从1939年秋开始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苏南先后发行了多种地方抗币,本文想重点谈谈江南银行的建立与货币发行情况。
    一、江南银行建立前苏南区发行货币的情况
           苏南区发行货币的情况,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39年秋至1944年12月,这一时期从实物资料来看有:丹阳访仙镇1939年秋发行的“访仙镇货币流通券”,1940年发行的“江南商业货币券”,1942年发行的“惠农银行”货币及同年丹(北)地区发行的“货币流通券”等。第二时期是1945年1月至1945年10月(新四军北撤前),这一时期苏南根据地的工作由苏浙军区领导,行政上属苏浙行署领导,其间发行的货币有:加盖“苏浙”两字的江淮银行货币及江南银行纸币——江南币。
    二、江南银行的建立及其所发挥的作用
           江南银行建立于1945年6月,而筹备工作早在1945年春即已进行,筹建印钞厂的时间则更早。这些筹建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
    笔者曾于1986年春节访问过原江南银行副行长管寒涛同志,他谈到,苏南区是敌人的心脏地区,敌伪对该区进行了重点的“扫荡”与“清乡”,我们开展了反扫荡、反清乡斗争,形势比较复杂。再加上天目山区又是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部队的驻区,他们对我军也经常搞摩擦,故这一地区直至1945年初,一直未建立我们的金融机构与正式银行。当时法币贬值十分厉害,老百姓对法币不信任,对汪伪的“储备票”及日本的军用手票又深恶痛绝,民间流通货币缺乏,有些地方甚至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易,乡间常常用粮食、布、棉纱来代替货币,甚至把棉纱分成小绞,秤量交易。据管老回忆:“当时乡间交易除粮食外还用小绞棉纱代替货币,有的棉纱已经用得发黑了(交换次数多了),老百姓还在使用”。
          1944年底,粟裕大军挥师南下,需要大量抗币,如果到了苏南再印,则时间已来不及,故华东局派了五、六十人带了两百包(二百万张)江淮币随军南下,到苏南后在江淮币上加印“苏浙”两字,在江南解放区使用。这是1945年初的事。
    抗币(江淮币)一经在江浙使用,立刻受到了苏南根据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和信任,根据地人民很快把手中的“法币”与伪币换成抗币,根据地政府立即把换下的“法币”与伪币分别到蒋管区和沦陷区去换取物资,供应了部队的军需,促进了苏南解放区的经济建设。随着苏南区的扩大,抗币发行量也需迅速增加,带来的二百万张江淮币在数量上远远不敷流通的需要,如单靠苏北根据地印刷是很不方便的,何况还有长江之隔,远运苏南则困难更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茅盾,故必须在苏南建立银符,印制货币。在此情况下江南银行就在1945年6月建立了。
           江南银行属苏浙行署财经处管辖,处长范醒之兼任江南银行行长。财经处下属有一个货物管理局,局长管寒涛同志兼任江南银行副行长。财经处下直属有一个印钞厂——江南印钞厂,厂长孔朗同志,副厂长杨展云同志,该厂负责江南银行的印钞工作。

          江南银行货币用铜版印制,纸质较好,票面有壹元、伍元两种,其版式如下:

    (1)壹元券:

    正面:蓝色,左边是农舍与农民插秧图景,右边是花框与“壹圆”币值。背面:红色“Bank of Kiang Nan”行名,及“1945”发行年份。
    (2)伍元券:
    正面:红色,左边半圆框内是桥与村落图景,右边是花框与“伍圆”币值。背面:绛色,有英文行名及“范醒之”、“管寒涛”签字。
    此外,江南银行江宁办事处还印有二角、五角辅币券两种,这些货币券上印有“湖熟”地名,使用范围限于江宁县湖熟地区。此券背面有两条说明:“一、此券俟本行正式辅币发行后收回。二、此券流通范围,以票面所示地区为限”。两券均系石印。
    当时江南银行是准备发行正式辅币券的,制版工作已经完成,票面额有一角、二角、五角三种,票样刚打出不久,银行就北撤了,故江南银行正式辅币券未能正式发行。
    三、江南印钞厂的建立与北撤
    早在1944年,苏南行署吴仲超主任就与上海地下党方面取得了联系,准备在苏南根据地筹建印钞厂,要求在上海购买印刷机、物色技术人员、选调有关干部。所以,江南印钞厂的建立,可说是苏南根据地与上海地下党共同努力的结果。
    1944年,上海地下党吴天平同志盘下了一家小印刷厂,总共有四部圆盘机,两部平台机,历尽千辛万苦,从上海分两路(一路经常州由山区走,一路经无锡穿过太湖由水路走),把机器、油墨、纸张运进苏南根据地(广德)。同时还聘请了四位技术工人去解放区筹备建厂事宜。钞版亦在上海制成,然后带进根据地。
    江南印钞厂的厂址先设在广德的杜家坟(村),不久迁浙西天目山的孝丰,因那里是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的驻地,他们常对我军制造麻烦,故后来又把厂迁回广德山区——杜家坟(村)。大量的江南币就是在1945年7月左右用五、六台脚踏圆盘机印出来的。据管老讲,那时只有一台切纸机,由于太旧,不能使用,故另请一位切纸老师傅,用人工切纸,使江南币按时发出。
    江南印钞厂的组织情况是:
    厂长:孔朗    副厂长:杨展云
    党支部书记(兼整券科长):支琼英
    政治指导员:章杰
    总务科长:李文灏
    工务科长:顾玉华
    1945年8日15日,日本投降。9月初,江南印钞厂从安徽广德的游山岕搬到江苏溧阳县的马家村(离县城约三十里)。为执行国共谈判协议,党中央决定把我军撤出包括苏南区在内的八个解放区。北撤命令是10月18日下达的,但是因为印钞厂的机器及许多物资比较笨重,怕国一民党封锁长江后就难撤了,故由孔朗、李文灏同志带队于9月底先行撤离。他们经溧阳、常州、丹阳,越沪宁线在魏村(属丹阳)过江,11月5日抵宝应新舍。而江南银行的同志则留在当地用黄金、布匹、粮食等物资通过商业部门回收了江南币。印钞厂北撤后部分人员与机器与江淮印钞厂、淮北印钞厂合并为华中第一印钞厂。部分人员则并入华中第二印钞厂。江南印钞厂的钞版则供其他印钞厂使用(如准上地方银号伍元币的版子与江南银行五元币的版子是相同的)。至此,江南银行与江南印钞厂光荣地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

    (此稿曾经管寒涛、李文灏、章杰、孔朗诸同志初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