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印钞厂始末

     

    【齐  光】

      从1939年1月,李先念率部进入豫鄂边敌后之日起,除了放手发动群众,扩大武装部队,坚决打击日伪军,伪政权等军事行动之外,对敌占区的物资,实行管制和封锁,拒用伪币,管制日货输入……等等,以保护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1940年9月豫鄂边区召开了军政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建立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的决议,筹建印钞厂,印刷发行边区人民自己的货币,以适应对日作战经济上的需要。

      其后召开的边区第二次军政代表大会,再一次作出了建立边区建设银行,发行边币的重要决定。

      抗日战争初期,在边区根据地内的流通,除银元、铜币外,大量是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日伪组织为了进一步的掠夺,大量发行军用票,收兑法币,套购外汇,尤其是辅币和小额法币。因此,在敌后市场上流通的小额法币和辅币一天天减少。后来市场上流通的“法币”票面最小的是五元十元。人民群众拿到十元、五十元甚至一百元一张的“法币”,到市场去买东西,找不开,兑不散,叫苦不迭!同时伪汪政权,也成立所谓“中央储备银行”发行了“中储券”,敌后流通的货币非敌、非伪即顽,为了维护敌后根据地的经济独立,急需成立人民自己的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李先念对于成立银行发行“边币”极为关注,经军政委员会决定,把齐光从《挺进报》总编辑的岗位上抽调出来,负责钞票厂的筹建工作。

      同时参加筹建工作的有李卓章、冯淼等。

      在天汉地委书记顾大椿的关怀下,为印钞厂选了汗汊湖杨叶背的新陈湾作厂址。

      那里是个湖光山色,景物宜人的小小渔村,因此,我们用“豫鄂边区行政公署干部休养所”的公开名义对外发生联系。

      在武汉地下党帮助之下,很快通过敌人的封锁,运来了两台手摇石印机架子、石板、铜板花边、铜板底子以及木造纸、油墨、桃胶、松香、硝酸等等印刷材料。随着石印机械来的还有技术工人李有广(李向明)、程勋尧、徐荣臣等。

     这时,印钞厂只有一部石印机,条件很差。当时,冯淼设计了一个两角钱的票面,上面画一个妇女纺线,再由李有广描细,然看进行印刷。后来在群众中形容是陈大姐纺线。这个票面发行流通后,由于设备不够完全,技术不够成熟,纸张低劣,印出的钞票质量很差。于是在5月份,党组织派李有广到天门皂市,通过维持会和商人赵筱舫、谭克佳的关系,购买了两部石印机、一部铅印机。到了6月,党组织经过研究,派冯淼、李有广到汉口购买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在汉口,他们找到一个工人叫李杰,他在汉阳索河有两部石印机。在冯淼、李有广的动员下,他连人带马加入了印钞厂。接着,又在汉阳柏泉买了两部石印机。这次汉口之行,共搞到四部石印机,三十几块铜板,一批油墨纸张,并且动员了十几个工人,于8月份回到杨叶背新陈湾。这时的印钞厂有了五部石印机、一部铅印机,而且人员也基本齐全。后调樊允、刘美、刘勇、洪成担任指导员,会计是李成炎,技术股长是李有广,工人有:程勋尧、徐荣臣、李新、柯敏、李本端、郑精武、李良丘、涂汉成、戴茂堂、王文翰、纪楚卿、尹槐卿、尹楠庭、尹竹樵、尹卓、方易平、李杰等,共三十余人。

      8月,正式开始制版工作,版面是五角,图案是牛耕田。小版制好后,马上投入正式生产。当时,生产初具规模,只是原材料还存有一定问题,特别是钞票纸和制钞票的好油墨不易购买。这年冬季,冯森亲自出马,带领干部方允、勤杂员黄某到汉阳板泉设立办事处开展采购工作。任务完成得很好,保证了生产供应,后根据行政公署副主席刘子厚印钞厂要加速生产的指示,从1942年开始生产票面为一元、二元、三元、五元的钞票。同时,又采购了两部石印机,生产基本处于正常状态。

      1942年春,印钞厂迁到汉川十大姓。当时,工厂分为三个部分:行政事务人员住在十大姓,一部分技术人员和工人带着四部石印机住在黄家台,另一部分技术人员和工人带着六部石印机住在裴家院一个小台子上。工厂生产钞票的数量和质量很快得到提高,生产也比较正常。在十大姓、生活艰苦、环境恶劣,而且敌人经常扫荡,由于形势所迫,设在裴家院的石印车间于5月份迁到汉川牛角湾。

      到了1942年下半年,工厂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在大悟山已筹建印钞二厂,上级抽调李有广、郑精武、江炳银、李本端等到工厂工作。

      1943年2月,工厂又迁到潜江熊日以北、杨马场以西、浩口以东,李市以南的芦苇丛中的李家台,这个李家台只有三户人家。当时,工厂有八部石印机,一台圆盘机、三十余人,厂长李琢章、副厂长蔡俊。这时是工厂发展的兴旺时期,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制定了严密的保密制度。

      在李家台住了一年多后,又先后迁到荆门彭家湖、潜江廖家湾,从1943年到1945年,一直在生产五元、十元的票面,对边币的发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日本投降两个月后。即1945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围剿,工厂不得不在部队保护下带着所有机器,浩浩荡荡过襄河,准备转移到大洪山继续生产边币。在途中,由于情况有所变动,突然接到命令,把一部分机器埋在天门渔薪区的观音湖附近一个台子的竹林内。工厂转移到吕家巷后,因工作需要,分配了一部分同志搞部队给养工作,留一部分同志和部分重要材料到京山曹武区等地,后环境进一步恶化,工厂就全部结束,人员进行了妥善的安排和调动,同志们走上了新的战斗岗位。

      印钞二厂是1942年由王正道负责筹建的。

      5月上旬,他带领会计张祥波,通讯员王威二人,挑着一担伪币,从大悟山出发,沿途选择地址,经小悟山、姚家山,来到孝感黄家冲住下,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并取得当地党组织的支持,将厂址秘密地设在黄陂、孝感两县交界的羊毛岭大山深处的破庙内,找了十多个泥木工、让王威留下,负责修建厂房。王正道、张祥波前往黄陂梅店和孝感周家巷,以鄂豫边区建设银行鄂东分行的名义召集商人开座谈会,宣传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抗日作出贡献。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党的政策发挥了强大的威力,充分调动了广大爱国商人的积极性,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搞到了三号圆盘机一部,石印机六部,以及纸张、油墨、桃胶及机器等大批原材料。

      此时,总行从天汉一厂派来了技术股长李有广,还带来了一批青年实习生,其中有李勤生、郑经武、江炳银等,共十余人。接着,李有广又托人在汉口采购了各种花边铜板。并请来了陈仁楚、王俊臣等几个老工人,加强了技术骨干力量。

     9月上旬,王正道向刘子厚和总行行长左仲修作了全面汇报,经领导研究批准,正式投入了批量生产,开始生产一元,不久,大量生产五元,十元票面的边币。

     在特殊环境下进行钞票生产,安全工作关系到厂的存亡,必须当成头等大事抓好。

     从建厂到办厂的全过程中,我们把安全工作视为生命线,切实做到了三个依靠:依靠上级党委、依靠当地党组织、依靠群众;一个结合:严格保密制度与做好情报工作相结合。因此,确保了工厂的安全生产,没有遭受敌人的破坏,也未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在游击环境中,不仅时常有战术性的转移,而且工厂的搬迁也十分频繁。三年中,先后搬迁到范家冲、犁辕寺、秧家田、肖家独屋、孙家冲、道士冲等处,共达六次之多。这三年,工厂一直在大悟山中迂回,战斗在丛山峻岭之中。后来,敌人知道了大悟山中有个印钞厂,但始终摸不到踪迹。

     工厂在鄂豫边区行署和建设银行的直接领导下,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环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三年多来,人员配备不断充实,组织机构不断健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在艰苦的环境中也锻炼了我们的工人队伍。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除个别工人因为不能适应环境,中途离去工作,绝大多数工人,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战斗中健康地成长起来了。早在1942年底,我们就有了四十余人的一支工人队伍。1943年初,行署又从洪山公学给我们送来青年学生十余人,我们还就地招收了二十多名青年工人,全厂职工达七十余人。厂内设立行政、工务两股。行政股长张克固(现名张苏)其工作任务是:负责情报、安全和整个政治思想工作;组织采购原材料;收发和保管负责组织采购全厂职工生活物资的供应。工务股负责抓生产的全面工作,股长李有广,下设石印和铅印两个组。

     当时生产上最大的困难是票面上的花纹设计、套色制版,李有广精心钻研,分别予以突破、生产秩序趋向稳定,日夜三班正常生产,产量不断上升,大量生产五元、十元、五十元的票面。每天消耗钞票纸两拎,成品两包,每包约二十余斤作为一担,每隔五天、由手枪队护送到总行直接发行。由于边币正式发行,得到边区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并同敌伪进行币制斗争,政府和银行采取了具体措施,进行了实物投放和兑换,抵制了日钞,打击了伪币,排挤了法币,占领了边区金融市场,在群众中逐步形成很高的威信。因此,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保证部队供给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4年6月,上级决定将五师制图所与印钞厂合并,机器增多了,人员充实了。增设了专职指导员。

     1945年元月,由延安南下支队三五九旅胜利到达边区与五师会师。支队丁冬放任边区财政处副处长时,他对边币生产提出新建议,要加快和加大边币票额来进行生产。又给我们带来了陕甘宁边区银行钞票厂的技术人员和票版花纹,进一步充实了我们工厂。当时南下调来工厂的有王慎、彭林、杨鄂、李成寅等同志,他们经验丰富,都是印刷技术上的能手。这四位同志的到来,不仅充实了技术力量,加强票版研制工作。逐步制作了五十元、一百元、二百元、五百元、一千元的票额版面(五十至一千元票面上印的时间是1944年,实际上都是1945年春至日本投降后制作的)。而且政治思想、文化娱乐生活也活跃起来,对同志们鼓舞很大,增强了团结,进一步促进生产,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这时全厂职工已发展到一百多人,机器已发展到二十多部。当时根据地比较稳定巩固,行署决定将厂迁到大悟山沈家冲徐家凹,此地四面环山,树木成林,靠近师部不远,避免了行人往来,比较安全。工人们自己动手,在十天左右,就建设了干打垒的厂房两座,一座作生产车间,一座作职工宿舍。还自己动手建立操场,篮球场,并开展练兵活动。从此,生产、生活及军事训练,都进入比较正规化阶段。工厂规模初具,是印钞厂的“黄金时代”。1944年2月,王正道去党校整风学习,向行署银行总行建议:厂行分开,推荐张克固、李有广任厂长、副厂长,吴友德(原定副行长)任鄂东分行行长,得到组织批准。这时行署派丁建章加强工厂领导,并从建国公学抽调学生龚云挺、瞿仲儒等二十人来工厂学习工作,全厂职工已达到一百几十人,生产更加热气腾腾。

    1945年9月,日寇投降后,蒋介石背信弃义,发动全面内战,调动三十万大军,四面八方包围我鄂豫边区。因此印钞厂被迫停止生产,上级党委决定,除留下一部分人员和机器坚持生产外,其余人员和机器,由总行的庄果行长率领,随三大主力军(新四军五师、三五九旅、豫西纵队)西进。9月中到河南信阳四望山龚家湾,为了保证部队需要,迅速的又把机器安装起来,我们又生产了一批五百元和一千元建设银行的边币。一个多月后,情况不断恶化,我豫西、豫中、鄂中、鄂东等解放区都被国民党军队侵占,银行工作无法开展了。因此,工厂被迫停止生产。

      工厂停产后,把大部分机器埋藏起来,拨了一部分机器和人员给《七七报》报社,1946年9月,五师突围时,经组织同意派李向明等化装到武汉市建立秘密印刷商店,进行党地的下联络工作。其余部份人员编成警卫连保卫行署。宣化店突围时,又编入十五旅四十五团,从此踏上了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