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顾准与淮海地方银行(王青)

     

           顾准,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经济学家。

      淮海地方银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银行。

      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开辟的苏北战略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淮海地区既是侵华日军连接南北、掠夺资源、企图实施其“以华治华”和“以战养战”阴谋的重要战略地带,更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其“巩固华北,发展华中”这一战略宏图的前沿阵地。

      1942年初,敌伪在南京、上海一带,贬低法币(当时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货币)价值。5月,法币1元3角合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币1元。继而敌伪又宣布自7月1日起停用法币,持有法币者须按2∶1的比率兑换伪币,其用意就是把法币排挤到大后方和抗日根据地,用贬值法币到根据地掠夺物资。而由于敌人重重封锁,抗日根据地实际上不能以法币换取工业品,法币近于无价值,根据地人民遭受惨重的经济损失。当时在淮海地区流通的法币已近2000万元,敌伪倾吐法币后将增至3000多万元,必然给淮海区的金融与经济带来严重的冲击。

           顾准任淮海地方银行筹备处主任

      1942年3月,淮海区行政公署成立,李一氓被任命为区行署主任。

      1942年6月27日,淮海区第二届参议会通过成立淮海地方银行、对敌伪进行金融斗争的决议。在李一氓主任提议下,淮海区行政公署任命顾准、卢钝根为淮海地方银行筹备处正、副主任。工作人员有方采秀(顾准妻子)、徐志伍、余馨等20余人。

      顾准于1915年生于上海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幼时读过5年小学、两年职业学校,因家境贫寒而辍学,12岁时进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工作。顾准聪颖勤奋,经自学而成为会计学专家,1934~1940年间出版了多部会计学专著,并受聘担任大学的会计讲师、教授。顾准思想进步,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工作。1935年入党,先后任中共上海职业界救国会党团书记,江苏省委职委书记、文委书记。1940年投奔抗日根据地。1941年2月,江南第二区专员公署成立,下辖江阴、无锡、沙洲、锡北、虞西5个县级政权,顾准(化名吴达人)任专员。同年9月,顾准到盐阜从事经济工作,1942年初调任淮海区财经处任副处长。

    淮海地方银行成立

      建立根据地自己的金融体系是淮海抗日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在淮海区专员公署成立后就已着手进行,1941年6月,区行署拨资金100万元(含金库公债票、粮食、棉纱)作为抗币发行基金,并通过各种关系从敌占区购买圆盘印刷机、石印机和其他印刷物资,开始印制淮海区流通券(淮海区行政公署发行的货币)。

      1942年8月9日,淮海地方银行召开第一次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半数以上是乡绅和商界人士。会上筹备处主任顾准汇报了淮海地方银行的筹备情况,阐述了今后的业务方针。理事会讨论了发行淮海币(淮海地方银行发行的货币)的准备工作以及商业贷款原则,并通过了手工业贷款章程。理事会推举顾准为淮海地方银行理事长,黄以干为监事,卢钝根为总经理。淮海地方银行内设会计课、出纳课、总务课、发行课、营业部、信贷科,全行共计40人左右。

      1942年8月10日,淮海地方银行在区行署驻地沭阳县张圩正式开业。8月13日的《淮海报》描述了当时的盛况:“是日钱集、高沟、汤沟、古寨及本镇商民贺礼纷至沓来,……至八时,本行开始营业,燃放爆竹,宣告开幕,一时来行兑换者拥挤不堪。……塘沟、古寨、高沟三处来行订定兑换处契约(汤沟、钱集等处亦约定代兑淮海币)。各县除潼阳、宿迁因距离较远尚未接洽外,均定本月十一日、十二日起,全部开始使用淮海币。”随着业务的发展,淮海地方银行在当地主要集镇都设立了代理处,其主要业务是发行和兑换淮海地方银行券、发放和收回贷款等。 

    淮海地方银行币的印制

      早在1941年9月,淮海区专员公署决定筹建淮海地方银行的同时,在涟水县杨口乡戴洼村建立了淮海地方银行印钞厂,委任庞在祥为厂长,聘请印刷技工10余人。首先印制面值为5角的淮海区流通券,1942年6月以后开始印制1元券。1942年10月,淮海地方银行正式成立后,为补充市场辅币,印钞厂开始印制2角券。

      印钞厂印出的是整版钞票,每版包含12张钞票,已印好正、反票面图案及“总经理章”和“理事长章”两枚红色印章。其后由切纸工人用大刀将整版钞票裁成1元一张,切好的钞票分批转给发行会计记账,再交发行课工作股打印钞票号码。为了确保印钞生产安全,区专署专门派一个警卫连负责印钞厂的保卫工作。因敌情严重,印钞厂曾多次转移,先后移至掉向庄、朱后圩、墩底等地。1942年冬,由于敌伪“扫荡”,印钞厂被迫停业。

    淮海地方银行币的发行

      1942年春,淮海区行署开始向市场投放淮海区流通券5角券。8月,淮海地方银行在开业的当天,即兑出淮海银行币2000余元(合法币10000余元),至9月25日,共发行73万元。在不长的时间里,流通区域逐渐扩大到沭阳、泗沭、淮阴、涟水、宿北、潼阳、宿迁等县的农村乡镇,很快在淮海区群众中建立了较好的信用。

      淮海区流通券与法币的比价为1∶1,淮海地方银行币与法币的比价最初为1∶5,后改为1∶9。淮海地方银行币1元可买大米4斤,5元可兑换银元1元,在群众中威信很高。 

      淮海地方银行币的流通时间不长,主要投放渠道是发放农业贷款。1942年8月下旬,淮海地方银行在全区举办秋耕贷款,共发放淮海币30万元,其中种子贷款占80%,肥料占20%。贷款对象以贫农为主,每户数额以淮海银行币100元为限。对中农、富农则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放贷,但贷款必须用于增加生产,不得挪作他用。利息为1分2厘,期限为1942年10月1日至1943年7月15日,共计9个半月。11月,淮海地方银行采取试点方式,发放5万元耕牛贷款,解决灌云县农民缺乏耕牛的困难,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1942年9月10日,淮海地方银行召开第二次理事会。理事长顾准报告了银行开业一个月来的情况:从8月10日至25日,经各地代理处努力推行并做好兑换工作,淮海币很快在当地树立了信用;8月26日起淮海地方银行开始贷款,贷款的重点是纺织和油榨业。纺织贷款使淮海区闲置不用的机器都能开工织布,每月可产布6000余匹,完全解决了淮海区军民的穿衣问题。淮海地方银行币的发行极其顺利,一个月发行额占印制额的70%,存总行及各代理处基金占发行额的25%左右。

      截至1942年11月日伪大扫荡前,淮海地方银行共发行淮海币526万元,为发展根据地生产,保证经济自给自足,巩固扩大抗日民主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

    组织反扫荡及淮海地方银行币的回收

      1942年11月14日,日、伪近万人,以飞机、汽艇相配合,从四周向淮海区发起进攻。消息传来,顾准立即派卢钝根去印钞厂,转移、销毁所有待发钞票和印钞版。出纳课长徐志伍带领大部分银行工作人员随行署向泗沭撤退,银行另一部分人员背着钞票、金银等向涟水方向转移。队伍行至沭阳张圩东南20多里处时,同敌人遭遇,战斗中散失一部分未销毁的编号W冠字的淮海银行币。战斗结束后,区行署指派淮海地方银行副行长卢钝根带领数名工作人员前去搜集,但只找回部分散失的淮海银行币。淮海地方银行币的冠字号码分W和H两种,为防止日伪利用淮海银行币套购根据地物资,区行署宣布H冠字币继续流通,W冠字币则停止使用。行署同时决定,淮海地方银行及其印钞厂停业。1943年3月,淮海区行政公署决定通过销售物资和税收逐渐收回淮海银行币。此后,淮海区主要流通法币。1944年3月,中共苏北区委为加强对淮海、盐阜两区财经工作的领导,成立财经委员会和总金库,直接管理两区的贸易及银行工作。盐阜银行作为苏北军区的金融机构,在淮海区设盐阜银行淮海分行,由淮海行署财经处总金库代理,将淮海地方银行币改为盐阜银行币。淮海地方银行从筹备、建立到完成历史使命,历时将近一年。在这短暂的时间时里,淮海地方银行与敌伪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经济金融斗争,为支持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顾准1943~1945年赴延安学习。解放战争期间,顾准在苏皖、山东解放区从事行政和财经工作。1949年5月上海解放,顾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财政局长、税务局长、政府党组成员,并兼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1952年2月,顾准受到错误处分,被撤销党内外本兼各职,1953年被调往北京在中央建筑工程部任司长。1956年,顾准被调往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任研究员。1957年顾准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被错划为“右派”后于1958年至1961年下放到河北赞皇、河南商城、北京清河等地农村劳动改造。1962年顾准回到经济研究所继续从事会计研究工作。在1965年的“四清”运动中,顾准被再次戴上“右派”帽子,被下放到北京周口店和河南息县等地劳动,1972年回北京,1974年12月病逝于北京,享年59岁。

      顾准勤于读书、思考和写作。他是我国较早系统论证社会主义存在商品货币的必然性并主张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学者。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倾注了全部精力,致力于历史学、经济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笔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淮安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