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关于“淮上地方银号”券的研究(梁恒孝)

     

         “淮上地方银号”券是华中革命根据地货币之一现存世实物有伍元、拾元和贰拾元二种券别。“淮上地方银号”券,一般都认为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淮北行政公署所属淮北印钞厂印制、淮北地方银号发行的。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和则政部则政科学研究所编辑、文物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的《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第426页“淮北地方银号币”一节中,将“淮上地方银号”币伍圆券和拾圆券列入其中,附正背面图案。由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货币发行处编撰、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89年8月出版的《华中敌后货币》第一章第五节淮北地方银号、淮北印钞厂和淮北币所附“淮北币各类券规格表”最后两栏列有淮上币伍圆券和拾圆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89年11月出版的仲国历代货币大系》第11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货币》图录内首次列入上述三种券别,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货币发行印铸单位概况表中将此列在淮北地方银号及淮北印钞厂。
           经过调查和研究,我曾撰写“关于淮上地方银号币之管见”一文发表于1996年第3期按徽钱币》上,我在文中提出:淮上地方银号币,应是日本投降后,1945年秋至1946年上半年华中解放区位于津浦铁路以西的苏皖边区第八专署驻在濉溪日(今淮北市濉溪县)时期印制发行的。当时印钞厂对外称路西出版社,厂址在濉溪日东北约一华单,现是淮北市相山区任好镇的寇湾村。文章发表后我收到一些钱币学家和钱币爱好者的来信基本上都同意我的观点。方志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的按徽省金融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的《华中革命根据地货币史》(第二分册),中华书局2001年6月出版的仲国钱币大辞典·革命根据地编》等也持此观点。
           但也有些不同的看法。如:河南省商丘钱币学会对苏皖边区第八专署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所发行的货币一直认为是“淮北地方银号币”。这一看法最早出现在1995年第1期《无锡钱币》连载的“豫皖苏解放区货币史略”一文中。文中说:“八专署成立后,因政权基础不如路东七专署,为了加速根据地建设,决定在原来印行豫皖苏流通券的基础上,印刷发行‘淮北地方银号’钞票,印刷厂叫路西出版社,厂址是保密的,并且,迁移过儿处,最后一次在濉溪日东北寇湾子”。“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一1946年10月,苏皖边区八专署在该地区印制了‘淮北地方银号’币,支持繁荣根据地经济。随后,豫皖苏区建立以‘北海’、‘冀南’、‘华中’等解放区货币为本位币的货币体制,作为配合与国民党进行政治军事斗争和上地改革的重要手段”。这单所说的随后豫皖苏区建立本位币的货币体系问题,是指1946年下半年国民党军进攻濉溪日,八专署所辖驻濉溪的机关部队被迫向西撤退到豫东唯祀太地区,并于1946年12月改组为豫皖苏第二专署。二专署于1947年10月4日发出训令,规定冀南银行、北海银行、鲁西银行、华中银行、淮上地方银号五种钞票作为本区的本位货币。但在1995年12月1日出版的《中州钱币》又刊发的同一篇文章“豫皖苏解放区货币史略”将上述五种货币中的“淮上地方银号”币改为“淮北地方银号”币,并强调八分区八专署成立时已开始印行自己的货币,“当时的币种实物至今未有发现,足以证明其环境之艰苦”。此后商丘钱币学会的同志又作了一些调查,土流海先生在1999年第4期《中国钱币》发表了,《豫皖苏革命根据地货币探疑》一文,通过调查访问了一些老同志。根据老同志的回忆,仍然认为八专署当时印行的是“淮北地方银号”币,而没有提“淮上地方银号”币问题。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土流海、张从亮主编的《豫皖苏革命根据地货币史》第四章华中根据地时期,仍认为八专署印行的是淮北地方银号币。但在第五章豫皖苏解放区前期,没有再提淮北地方银号币,而在豫皖苏解放区流通的货币中明确提出有淮上地方银号币,并引用1947年10月4日《豫皖苏边区第二行政区专员公署训令》确定本区的五种本位货币中有淮上地方银号币。训令全文附录于书后。从这单可以看出,如果八专署印制发行的是“淮北币”,1946年下半年还在印制流通,而仅过儿个月就没有了踪迹,改为流通“淮上币”了,是不可思议的。另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由赵内乾主编的《淮北革命根据地货币史》认为苏皖第八专署驻在濉溪口时,于寇湾子的路西出版社印制发行了后期“淮北地方银号”币的同时,也印制发行了“淮上地方银号”币,并认为“这是新情况下新变化,是没有淮北银号的‘淮北币’,没有淮上银号的‘淮上币”。
           以上说法我认为是不妥的。从各方面资料和存世实物分析,我认为“淮上地方银号”,券是苏皖第八专署于1945年秋至1946年秋驻在濉溪日期间发行,由濉溪日东北约一华单的寇湾子村的路西出版社印制。这时期八专署并没有印制发行所谓后期的“淮北地方银号”币。其主要依据为:
    1,历史文件:1946年12月原苏皖八专署改为豫皖苏二专署,为了打击法币,建立本币的地位,于1947年10月4日发出《皖苏第二行政区专员公署训令》。训令指出“为保护人民经济利益,为展开对蒋赋经济斗争,本署现泰令决定:冀南银行、北海银行、鲁西银行、华中银行、淮上地方银号五种钞票,自即日起,在本行政区通行使用,以期预防群众受物价上涨之损失;并进而发放农工贷款,扩大生产。……以上五银行所发行钞票之行使范围,凡我各解放区一律通用。”说明在豫皖苏革命根据地流通的货币中,它们是本区的本位币。从这!,也可证实如果原苏皖八专署负责印制发行的是“淮北地方银号”,那文件所指就应是“淮北币”,而不是“淮上币”。
    2,印制时间和地址:淮上地方银号币的印制时间是日本投降后1945年秋至1946年秋,这时也比是苏皖第八专署驻在濉溪日时间,可以说明“淮上币”是八专署印制发行的。当时专署驻在濉溪日东关,距离印钞厂所在地寇湾子村不到一华!,,印钞机器就在该村一户地主家的后院北屋内,前院驻着区政府。近年我多次访问寇湾子村,据当地老年人讲:在日本投降后,新四军西撤以前(即1946年下半年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八专署所辖驻濉溪日的机关部队向西豫东地区撤退),有个新四军的印刷厂在他们庄上区政府驻的地主大院后院北屋里,现原址盖了新屋,但石头地基还都是原来的。
    3,回收旧币和存世实物:所谓后期“淮北地方银号”币至今既没有回收也没有发现存世实物,而当时发行数量相对较少的“淮上地方银号”币,直到近年还时有发现。濉溪县城关一钱币爱好者近年用一包香烟从一农民手中换一张“淮上币”伍元券;濉溪县毗邻的河南永城县银行一位老同志也保存一张“淮上地方银号”币伍元券。按徽省金融志》记载全省从1953年至1955年共回收“淮上币”53 235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原苏皖八专署及印钞厂所在地的濉溪县人民银行兑换收回的。当时我在濉溪县人民银行工作,据一位经手兑换回收旧币的老同志回忆,他经手只收兑了“淮上币”而没有见过“淮北币”,这也可说明原苏皖第八专署发行的是“淮上地方银号”币。
    4,冠字编号:纸币的冠字编号是为控制印刷数量的。现从已见到的“淮上地方银号”币伍元券的冠字号码分析,《徽省金融志》介绍淮上币共印590万张的数量是可信的。这几个冠号为:JA 111240《按徽钱币》1996年第3期封面);JB045037(安徽濉北市濉溪县,即当年印制和发行单位所在地一钱币爱好者收藏);JC759863(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上册第437页);JD 08447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第11卷325页);JF104541(中华比局2001年版《中国钱币大辞典·革命根据地编》553页);JG159860(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华中敌后货币》第183页)。
    5,已发现的淮上币票面图案和版别:苏皖八专署决定印制淮上币的准备工作比较仓促,如现已发现存世较多的1945年版“淮上地方银号”币伍元券,票面图案与1945年版“江南银行”币伍元券(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第11卷304页674图及《中国钱币大辞典·革命根据地编》524页图)完全一样,只是把“江南银行”行名改为“淮上地方银号(流通券)”,蓝色“行长之印”与“副行长印”改为红色“经理之印”与“副经理印”。背面图案则与“江淮银行”币苏中版1944年伍元券(仲国历代货币大系》第11卷293页639图、《中国钱币大辞典·革命根据地编》490页图)基本一样。江南银行也是华中革命根据地银行之一1945年6月成立,江南银行币由江南印钞厂印制,该行只成立两个月日军即投降1945年8月即泰命随江南新四军北撤苏中地区,江南银行并入华中银行,江南印钞厂并入华中印钞厂。江淮银行是1941年1月“皖南事变”以后,根据党中央决定,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重建军部,为调剂社会金融,适应战时经济发展需要成立的由军部直接领导的,并设立江淮印钞厂印制江淮银行币。日本投降后,江淮银行并入华中银行,江淮印钞厂改为华中印钞厂。淮北印钞厂这时也并入华中印钞厂,并抽少数人员到淮北路西豫皖苏地区建一小型印钞厂。为了及时印制新的钞票,用少量各厂上交的钞版,改印新钞也是可能的。这样路西出版社就用“江南银行”伍元券的比面钞版和“江淮银行”伍元券的背面钞版改字印制了“淮上地方银号”伍元券,用已经作废的“豫皖苏边地方银行”拾元券改印行号为“淮上地方银号”拾元券。

    那么苏皖八专署印的钞票又为什么不叫“淮北地方银号”币而叫“淮上地方银号”币呢?因为淮北地方银号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8月已并入华中银行,淮北印钞厂也并入华中印钞厂,而“淮上币”的印制发行,是抗战胜利以后的事,不可能再用已不存在的“淮北地方银号”名义来印制和发行钞票。这时豫皖苏地区名称也已不存在。而当时地处原豫皖苏地区的苏皖路西第八专署,政权基础不如路东七专署,加之敌人封锁,华中币又一时无法供应,为加速解放区的建设,必须发行自己的货币。这种货币用不什么名称,要从该地区的历史来考察。根据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的《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史略》记叙,“淮上地区”以及叫“淮上”的地区行政单位演变是这样的:1939年6月中句,新四军游击支队由彭雪枫率两个团挺进淮上地区,月底在龙亢(现属怀远县)建立淮上办事处,1940年9月八路军四纵(原新四军第六大队与八路军南下部队合编,彭雪枫任司令员)再次进军淮上,10月成立了淮上地委和淮上行署。1941年6月新四军四师(1941年1月28日原八路军四纵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东撤至皖东北,淮上地区组建了中共宿怀蒙工委,1943年2月改为宿南工委。1944年8月15日新四军四师主力西征津浦路西,10月在淮上地区建立宿怀蒙县,不久宿怀蒙县又分为宿怀和宿蒙两个县,隶属于1944年12月17日成立的津浦路西一地委一专署领导。1945年10月一地委、一专署改为八地委、八专署,隶属于中共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FF0C地委和专署驻在滩溪日东关,下辖肖县、雪枫(永城)、宿西(滩溪)、宿蒙、宿怀等8个县。这时八专署要印制自己的货币,其名称既不能用“淮北”一也不能用“豫皖苏”。用“淮上”仅比“淮北”改一个字,又为群众容易接受,所以改称“淮上地方银号”币就是理所当然了。这些仅是个人拙见,关于“淮上币”的出处目前还没有发现更多的历史文字资料以上看法仅供专家和读者参考。

           淮上地方银号币目前仅发现的主要有以下4种:⑴淮上地方银号流通券,伍圆,1945年,蓝色小桥图;⑵淮上地方银号(豫皖苏边地方银号改),拾圆,1946年,红棕色芦荡飞鸭图;⑶淮上地方银号贰拾圆(票样)1946年,草灰色耕田图;⑷淮上地方银号(豫皖苏地方银号改淮北地方银号又改),拾圆,1946年,红棕色芦荡飞鸭图以上4种,除"伍圆流通券"较常见外,其余均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