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图录搜索:
    至正之宝权钞简介

     

          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始铸,钱文端庄秀美,为元末书法家周伯琦所书,共分五种面值权钞伍分为最小面值,其中以“伍分”和“贰钱伍分”两种最为少见,亦为五种面值中最为稀少者,极罕见,美品.
          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以后所铸。元朝统治到了末期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治。这时顺帝的图治之志早已消失殆尽,整日深居宫中,与嫔妃嬉戏淫乐,不理朝政;为笼络人心,又时常对宗室贵族、官僚宠臣、寺院庙宇滥行赏赐;由于挥霍无度,加上各地灾荒频起,致使国库空虚,财力艰维。顺帝遂命罢相有年的中书右丞相脱脱复出,为解决日趋加深的财政危机,采纳左司都事武琪和吏部尚书契哲笃更改钞法之建议,于至正十年(1350年)十一月,成立诸路宝泉都提举司,发行加盖“至正交钞”字样的“中统元宝交钞”,规定新钞每贯合铜钱千文或“至元通行宝钞”两贯。同时又开铸“至正通宝”铜钱,以实钞法。由于“每日印造,不可数计”,引起恶性通货膨胀,民间视交钞如同废纸,物价暴涨十倍,出现“米价贵如珠”的局面。
           与此同时,由于黄河接连决口,水患不断,人民流离失所;良田被淹,漕运中断,盐场被毁,严重地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治理黄河,朝廷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委任治河专家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征调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夫十五万和庐州戌军二万充当差役,欲把黄河勒回故道。治河民夫在戌卒的皮鞭下整日劳苦力作,食不果腹,受尽煎熬;只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耗资中统交钞一百八十四万余锭(百贯),便疏浚河道,修筑堤坝,堵塞大小决口,完成了浩大的治河工程。然而,由于在“变钞”,“开河”过程中,“官制滥、刑法重”,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激化了社会矛盾,从而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
           是品“至正元宝·权钞“贰钱伍分”,历代传世品,包浆熟旧,其直径61毫米,厚4.2毫米;是中国古钱币名誉品大钱之一。当为更改钞法后所铸的一种地方性流通货币,由于当时所发行的“中统交钞”要比“至元宝钞”值高一倍,且准以钞买钞,钞与钱并用,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以铜钱权钞行使之钱。按元朝用钞习惯,一贯称之为一两,百文为一钱,十文为一分;那么是品“权钞伍分”也就相当于值钞二百五十文。“至正权钞”昔被列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其值从“伍分”至“伍钱”共有五等制。其中以“伍分”和“贰钱伍分”两种最为少见;“伍钱”则稍多,其钱背上“吉”字系纪铸地,即吉安路治所庐陵(今江西吉安),穿口两侧权钞数额当指以银两纪值。其钱文相传为时任江浙参知政事的大书法家周伯琦所书,字体秀丽端庄,是中国书法艺术之瑰宝。
           元顺帝铸至正钱,有至正通宝与至正之宝两种。前者种类繁多,后者铸量稀少。之宝钱面文铸“至正之宝”四字,楷书直读,书法端庄俊秀,神彩照人。背文穿上“吉”,右“权钞”,左纪值,凡五等(伍分、壹钱、壹钱伍分、贰钱伍分、伍钱),以次逮大。“之宝”之名,据说仿自南宋“嘉定之宝”铁钱者。背文“吉”字,旧谱释为“吉金”、“吉货”,皆牵强附会。“吉”字应指铸地,即江西吉安路。戴葆庭、罗伯昭二人对此最先作出正确解释。此种大钱通行限于江西一隅,故背文加 “吉”字以区别其他行省铸币。关于背文“权钞”二字,近年来上海叶世昌先生经考证后认为:“权钞钱上的数字应是代表纸币的纪值文字”,“从元代的用字习惯证明,权钞钱的钱、分,即纸币的百文和十文。至正权钞钱文书法出自名手笔,相传为江浙参知政事周伯琦所书。至正权钞属于地方性铸币,《元史·食货志》缺载。此种大钱铸量不多,行用未广,故传世稀少,向为藏家所珍视。在中国货币史上,至正权钞钱是一种特殊的铸币。以铜钱代纸钞,历代固然少见。而权钞大钱径宽80mm,重达320克,更堪称历代行用铸币中之“大哥大”。相比之下,咸丰宝福一百计重五两(枚重180克)更退居第二位。钱文书体可观可爱,存世数量稀少,钱币本身又甚具特色,这三种因素决定了至正权钞大钱的收藏价值。
    —关汉亨著《中华珍泉追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