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88藏友之家有待您的加入,全心全意打造收藏品之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重庆造水下考古船,就是发掘水下宝物的。那么,重庆水下有哪些文物宝藏?前日,重庆晚报记者专访了重庆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重庆文博研究员林必忠。
林必忠介绍,重庆水下至少有三大类宝藏等待考古发掘,等待解密。
水下宝藏
从古至今,长江、嘉陵江是重要的内河枢纽。一箱箱钱币、古玩等装上船只远航,难免遭遇意外,要么触礁沉没,要么因恶劣天气神秘消失。
“磁器口九石岗、珊瑚坝、化龙桥、合川虬门滩等地,曾经有码头、浅滩、回水沱的地方,都有沉船的痕迹。”林必忠说,直到现在,还有市民去这些浅滩淘宝。
合川金子镇
5吨钱币沉睡江底
合川区有个金子镇,为何取名金子?当地村民猜想,或许是前辈发现这里有宝藏吧。重庆最著名的沉船,莫过于金子镇沉船。
2003年4月,百姓偶然在金子镇西游村段嘉陵江中发现古钱币。后来,国家文物考古部门介入,连续打捞9天,在深2米至3米的水中打捞出约5吨钱币,大约100万枚。
钱币以北宋元丰、皇宋币居多,同还有西汉时期的货泉、布泉、半两、五铢钱币,以及与北宋同一时期的辽、金、西夏钱币。如果这些钱币以时代、年号、名称分类,可达50多种。
什么船什么时候载着这些巨量古币经过?林必忠猜想,或许是当时征税的官船,在运输钱币的过程中触礁沉没。
巫山境内
张献忠沉江宝藏
1646年清军攻打四川,张献忠被迫撤出成都。
曾经有童谣这样唱:“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讲的便是张献忠的宝藏。
《彭山县志》记载:顺治三年,张献忠撤离成都时,因为旱路已被清军封阻,只好改道水路出川。船队从成都启程,沿锦江行至彭山县江口境内时,遭到杨展部队伏击,几乎全军覆灭,许多载满金银的木船沉没在彭山县江口境内水域中。
不过,《蜀难纪实》中记载,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银两多得木船载不下,于是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夹槽,里面放入银锭,让它顺江漂流,派人前往巫山附近狭窄江段打捞上岸。
“虽然清政府曾组织过打捞,但只捞起部分,其余银子究竟去了哪里,是否进入巫山,有待于进一步水下考证。”林必忠说。
合川虬门
水下捞出各代古钱
2007年,市文物考古所在合川发掘出土了数百枚古代钱币,近万平方米清理面积中,出土有汉代五铢,唐代开元通宝,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古钱币数百枚。
“可能是沉没商船上的。”林必忠介绍,这些古钱币是在对草街航电枢纽建设工程施工区合川虬龙滩沉船遗址和罗盘土遗址抢救性发掘时出土的,船体和遇难者尸骨早就没了踪迹。
磁器口九石岗
枯水期市民来挖宝
磁器口曾是嘉陵江下游重要的大商埠,各州府县年年都有大量库银、饷银、税银在这里装运进京。
磁器口九石岗大坝上,直到现在,枯水期市民还能从河沙和石缝中挖到各个年代的钱币。在林必忠看来,除了沉船,还有个说法是,由于磁器口码头是浅滩,许多朝代的过路船只到这里祭拜,为表诚心,就将铜钱扔进水里,日积月累,钱币就多了。
水下题刻
在川江沿岸或者江中岩石上,古人们常常用凿刻文字的方式来记录水情变化。随着三峡库区蓄水,即便是枯水期,有些题刻也很难显露出来。重庆的水下,有哪些水文题刻呢?
合川照镜石
唐代大历三年题记
位于合川区盐井镇照镜村龙洞沱的嘉陵江中。史料记载,照镜石上镌刻有唐代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王铤“涪内水石镜题名,大历三年,此石出,兵甲息,黎庶归,六气调,五谷熟,刺史兼侍御史王铤记”等题记。
2007年,照镜石石体出水较高,市文物考古所前往进行查勘。
江津莲花石
38段题刻记录800年水文
莲花石也叫挑灯石,位于江津区几江镇东门外长江航道北侧江中,由36块礁石交错组成,形状像莲花。全露时,面积可达800余平方米。整朵莲花上题刻38段,记录了南宋乾道中期至民国二十六年之间近800年的长江枯水位情况,在水文考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莲花石上还题有一首古诗:买舟重到几江滨,烟水空蒙夜月新,回首琵琶歌舞处,翠钿冷落不成春。诗作者是明代崇祯年间泸州名妓谢秋芳,说的是谢秋芳与在泸州做官的江津人杨生相识相爱的故事。
朝天门灵石
记录东汉到清代水文
朝天门灵石属枯水石刻,位于朝天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石梁中部水下石盘上,长约200米,上面凿刻着12块从东汉建武年间到清康熙年间,共17个年份的枯水记录。
2003年,朝天门水位跌落零水位线下,文物专家们认为是寻找灵石的最佳时机,组织人员寻找,但一直未发现灵石的蛛丝马迹。
江北耗儿石
水下保存1064年的题刻
位于长江江北鱼嘴下游5公里蒋祠沱江段航道上,长2.4米、宽0.8米、高0.65米,重4吨,因为形似耗子得名。面向江中心一端的岩壁上,刻有约30个文字,记载了后蜀明德三年的丰年盛况,该题刻在水下保存了1064年,面貌完整。
涪陵白鹤梁
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是涪陵区域长江中的一道石梁,冬末春初枯水季节露出水面,长约1600米,主体部分220米,宽约15米,随水位高低而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云阳龙脊石
世上历时最长的枯水位记录
长200多米、宽10多米、最高处海拔85.61米的龙脊石,位居长江云阳老县城段江心,与涪陵白鹤梁、朝天门灵石枯水题刻齐名。它形状宛如一条白龙潜江,故名龙脊石,又称龙潜石。
龙脊石上古诗文题刻极为丰富,有自北宋元三年(公元1088年)以来各代石刻题记达170余处。其中,宋、清以来53个枯水年份的68段水文石刻已成为长江重要的水文史料,这是世上历时最长的实测枯水位记录。
丰都龙床石
40段南宋和元代题刻
位于丰都县城南水门子外的长江河心,又称龙床堆、龙船石、笔架山,是一条长形的水下磐石,长约28米、宽约13米。
龙床石约有40段题刻,目前测知最早的题刻是南宋绍兴年间的,另外还有南宋端平年间和元代大德年间的题刻,保存较好的有龙床春观、龙床堆、石槎等大字题刻。
水下庄园
除了古沉船、水文题刻,重庆水下还有因为地质灾害而神秘淹没的庄园。
黔江小南海如今是我市第一大天然湖泊,它是地震形成堰塞湖演变而来。相传,湖中淹没着当年黔江巨富罗炳然的罗家祠堂以及大量农舍。
当地流传,地震发生时,罗家祠堂刚刚完工。还有当地渔民称,冬季水枯时,他们曾隐约看见水中有吊脚楼。
林必忠坦言,从史志上看,没有详细介绍罗家祠堂富裕程度、建筑规模等。“但地震造成堰塞湖及淹没民舍等还是有史可查。”林必忠翻出了史料,书中记载:“清咸丰六年五月壬子(公元1856年6月10日)后坝乡山崩……压死居民数十余家……”
林必忠介绍,考古部门曾计划与当地旅游局开展小南海水下考古工作,“神秘庄园的神秘面纱,需要水下考古来揭开。”
来源:重庆晚报 2014-05-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