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7788藏友之家
|
切换到宽版
登录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用其他账号登陆
切换风格
用QQ号登录
7788尽在藏友之家
BBS
聚宝贝图录在线
查询藏品图录方便快捷齐全
聚宝贝图录在线
»
7788尽在藏友之家
›
票证专区
›
票证档案馆
›
青海粮票36年历史记忆
返回列表
查看:
3567
|
回复:
1
青海粮票36年历史记忆
[复制链接]
龙武生
龙武生
当前在线
积分
20821
4353
主题
6719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网站副站长
积分
20821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4-9-24 10:30:21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图/朱新尚
粮票——这个伴随了我们三十八年的东西,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它已经成为一种收藏品,被放进纪念册里。现在的人们可以很自由地持币购买米面油等物品,但是很多年龄大一些的人们仍然还记得,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80、90年代,粮票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票证,如果需要买米面油,必须出示粮票才成,甚至有人后来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小小的粮票,蕴藏着许多故事,本期《青海视野》带您走进这一特殊历史时期。
方寸间记载的历史
经多方辗转,9月14日,记者在办公室见到了中国收藏家协会票证专业委员会委员朱新尚先生,说起粮票,朱先生娓娓道来。粮票的出现,要从1953年谈起。那年农产品需求迅速增长而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加剧,农产品成为稀缺资源,甚至一度引发粮食危机。当时的政务院副总理陈云1953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目前全国粮食情况非常严重。一些主要产粮区未能完成粮食收购任务,而粮食销售量却在不断上升,京、津两地的面粉已不够供应,到了必须实行配售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就是对粮食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并有相关政策出台。1955年,全国第一套粮票正式流通,拉开了中国长达38年之久的“票证经济”的帷幕。
粮票与户口簿、结婚证同等重要
几十年从事票证研究收藏的朱新尚先生在回忆粮票往事时感慨颇多,那时粮票被人们称为“中国第一票”,在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尤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粮食严重匮乏,身无粮票简直是寸步难行。当国家进入“三年困难时期”,这时需要凭票购买的不仅仅是粮食,还有日用百货。于是,从粮票又发展出布票、棉花票、肥皂票、手表票等。那个年代,城镇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不高,有的人家里甚至吃了上顿就惦记下顿。一般人家未到月底,家里的粮食就吃空了,“粮票刚好够花,根本攒不下来”。这种情况下,被俗称为“粮本”的粮食供应证,和户口、结婚证变得同等重要,往往被珍藏家中。居民迁徙必须考虑它,在当年城镇居民迁徙户口时,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叫做“粮食关系”。对于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来说,“粮食关系”与城镇户口同等重要。倘若居民想到另外一个城市工作,除须办理户口转移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食关系”的转移。没有粮食关系,等同于没法吃饭。
提起粮票,家住城南已到古稀之年的王立中先生立即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说,那时,粮票就是人们的“命根子”,没有粮票注定挨饿。60年代初,一个饼子2两粮票、7分钱;一碗大米饭4两粮票、8分钱;一碗素汤面4两粮票、1角4分钱;一个面包4两粮票、1角7分钱。到商店买点心、饼干,统统要粮票。可以这样说,在粮食极度缺乏的日子里,最可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你可以用粮票换到钱,但却很难用钱买到粮票。
因做假粮票而被判刑
年轻时曾经参与过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80岁老人王庆阳回忆起一段让人心酸的往事: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一名工人和妻子靠出大力维持生计,由于妻子的户口在农村,城里没有她的粮,两口子只好吃一个人的口粮。情急之中,他耍小聪明打了一个歪主意:做假粮票。谁料想,当年人们对粮票的敏感程度,不亚于如今人们对于假钞的敏感度,更何况收款员整天摆弄粮票,只要粮票一上手,便知真假。结果,这名工人不但饭没有吃上,还被当场扭送到派出所。不久,他被宣判为“伪造粮票罪”,被判刑5年。据说在其他省市,犯下“伪造粮票罪”的人还不止一个。因为一张粮票而犯罪,这在今天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那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发生这样的事情很正常。
粮票种类繁多
有上万个版本
朱新尚先生说,粮票作为时代的重要票证,大致可分为全国粮票、军用粮票、地方粮票和划拨粮票四种。粮票获取的主要途径,由城镇居民凭粮食户口,居民粮食供应本等等到指定国有粮店兑换。粮食关系与户口紧密挂钩,公安部在人口统计中把由政府计划供粮城镇居民划为“非农业户口”。记者走访了很多七十多岁的老人,他们都清楚地记得,那时许多票证都以编号表示。普通分为几十个“号”,“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多达上百个“号”。每月发下来一大叠票证,还要分上、中、下旬。有些还规定着商品等级,如“烟票”,一般按季度发给;城镇居民平时只能得到低档次的“乙级”、“丙级”香烟若干包,节日才供应“甲级”香烟。烟票上印制“几等烟几包”,等等。当年还有一些特殊的“粮票”——购买短缺工业品(如手表、自行车)的“工业券”和购买布料、衣服的“布票”。当年,人们想买一些短缺商品,不管是衣食住行哪一方面的东西,不仅需要攒钱,而且还需要凑够这些必须的票证。
朱新尚先生给记者出示了一份青海省地方粮票资料:西宁市自1957年4月起发行,时票面额分为4市两(10市两制秤)、半市斤、1市斤、3市斤、5市斤、10市斤6种。1975年,青海省粮食厅印行地方粮票6种版面,票面额为1市两、3市两、半市斤、1市斤、3市斤、5市斤,到1985年西宁市流通使用的1957年版面的粮票已陆续收回,停止使用。
据朱新尚先生介绍,粮票的票面设计均采取线条装饰图案,粮食发行机关印章均为方形,每套票的票幅规格一样,粮票的上边一般有齿孔。短短38年内,新中国所发行的各类粮票共约76590万种,上万个版本。
青海省是我国粮票发行最少的省份之一,从1957年第一套粮票(开门票)到1975年发行青海粮票的“关门票”,前后不到二十年。全部发行的省级粮票不过十个年版,总枚数不过百枚。
粮票享有的地位堪比钞票
曾经在粮店工作的杨兴华老人感慨地回忆,那时粮店是仅次于电影院的热闹场所,每月的固定几天,粮店的上级单位就会把粮票发放到粮店内,粮店再发给居民。每逢周末或月底,粮店门前总要排起长长的队伍,居民家中有小孩的,往往打发孩子前来排队。快排到时,大人再拎着面袋赶来。他们总要小心翼翼地观察秤杆的准星,生怕遇到缺斤短两。买到粮后,再小心翼翼地扎紧口袋离去。而粮店职工的繁忙和辛苦劲儿也丝毫不亚于现在银行里的工作人员。他们在居民买粮时,首先要求对方出示粮食供应证来“验明正身”,粮票回收后,工作人员会把粮票贴在报纸上,攒满一张报纸后,再刷上一种特殊的紫色涂料,防止被人重复使用。在南方一些地区,粮票被人们视为生命票,当时下发各区县的粮票都有专门的运票车运送,还有武警押运,回收的粮票也有专人清点,每半年送到造纸厂销毁一次,负责监督销毁的人要看着所有粮票打成纸浆才能离去。粮票享有的地位简直和钞票一样了。
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使国家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其表现之一就是,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因此这时家家户户粮票基本上都有所盈余。当时,富余的粮票是可以用来兑换鸡蛋或是其他生活用品的。市民张建华说他家中厨房里用的一个多层塑料三角架,就是用200斤粮票换的。
90年代初,大多数人食品的构成中,依然是主食多于副食,粗粮多于细粮,蔬菜类多于肉禽鱼蛋。一顿饭往往需要半斤到1斤主食方可填饱肚子。居民每人每月油的消耗量是半斤,肉的消耗量是一斤,吃上一顿的饺子、包子,就算是“改善生活”了。但那时候,老百姓的餐桌已经越来越丰富了,老百姓手中的钱也越来越多了。在1993年,一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终于在这一年“光荣退休”了。据罗平提供的《西宁城东文史资料》显示,1993年初,西宁市全面停止使用粮油供应证和粮票、面票,全面放开了粮食市场。粮票的正式废止,意味着统购统销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并没有被尘埃淹没,而是转而进入了收藏业,成为收藏者的新宠。失去了使用价值的粮票,被一些人用于收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集粮票市场。由于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
原创作者:尚继宁 来源:西宁晚报 2014-09-24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收藏
0
QQ:1012647660龙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丞子
丞子
当前离线
积分
23560
1269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永久免费藏友
积分
23560
发消息
1楼
发表于 2014-9-24 12:11:40
|
只看该作者
青海粮票36年历史记忆 学习
姓名:王 正 (认证店主 网店试用期:2014年03月19日至2015年03月19日)
地址:宁夏固原市彭阳路40-1号 邮编:756000
手机:15825392321
农行:6228481208087725071 王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