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昌府木版年画鉴藏

[复制链接]

4352

主题

6718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网站副站长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8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4 15:3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788藏友之家有待您的加入,全心全意打造收藏品之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东昌府木版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古代东昌府与潍坊杨家埠并称山东两大民间画市,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系统,很早就在国内享有盛誉。东昌木版年画的生产已有近300年历史。
  简介
  中国民间木版画,唐以前未发现有文献记载,宋代开始流行独幅版画,当时叫“纸画”,明朝改称“画贴”,清初有的地方叫做“卫画”,还有的地方称做“画张”。“年画”一词出现于清道光29年,顾名思义是指过年张贴的画,后来这一名称被文化人沿用。很多研究者认为,这种归入并不够准确,因而提出把它修正为“传统民间木版画”、以区别于机器胶版印刷的新年画。 这样意思明确、独立,且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和历史意义,这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汉族民间木版画,是历史上社会生活现象的积淀。作品中有着深远丰厚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本民族的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美学、考古学等部行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民族传统造型艺术方面,它是彩陶、青铜器、画像石、石刻线画、宗教壁画等汉族民间艺术的发展和延续。
  在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享誉古今中外,而另外一支东昌府木版年画却渐渐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东昌府木版年画,属于阳谷县张秋年画支流。山西、陕西商客首先在阳谷县张秋镇开设了3家年画店。后来,其中之一的“刘振升画店”迁到东昌府东关清孝街,而后各地商贾蜂拥而至,竞开画店,其盛况甚至超过了张秋。清末,聊城的“五福祥”、堂邑的“同泰”、莘县的“通顺”等20多家大堂号画店相继出现。每年春节前,各种年画纷纷上市,引人注目。从鲁西平原到山东各地,从晋、陕、冀、豫到东北3省,都有东昌年画的销售市场。
  传承
  现山东聊城明称东昌府,清朝乾隆年间漕运鼎盛,东昌府声望剧增,被誉为“挽漕之咽喉,天府之肺腑”。由漕运带来的兴隆盛世延至公元1854年,前后长达四百余年。“东昌府传统民间木版画”就是在这块沃土上应运而生。从东昌府遗留下来的“童子花篮子”门画看,这种版画是从宋代独幅版画美女娃娃发展而来的。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一些雕版工匠被掳往平阳(今山西临汾),使这地区成为雕版印刷的一个中心。据说,山西经营民艺的商人,在离东昌府50公里正南张称镇开设了民间版画作坊,从而使张秋镇版画成为东昌府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在此之前,东昌府的刻书业甚为发达,刻书业的插图雕刻艺人专门负责为各个作坊雕刻画版,是他们开创了独树—帜的东昌府民间版画。据考查,东昌府民间版画作坊分布于聊城、堂邑、阳谷、寿张、东阿、莘县、朝城、范县、古城等二十多个城镇和乡村,目前知道的有:五福祥、义和祥、福盛和、同泰、同顺和、裕兴和、相源成、德聚成、魁元隆、广和、同顺兴、义和成、源茂永、鲁兴聚等作坊名称。有的是农历六月,有的是九月、十月着手开始印画。着手最晚的作坊甚至是农历腊月初挂作坊牌子。每个作坊每年平均需用纸600斤,产品销往鲁西、鲁南、鲁北各县,有的还远销到山西、河南、河北、东北等地。可见它已形成了自己的“领地”和发行网络,是中国民间传统版画“文化圈”的中心之一。
  作品题材特色

  题材
  现在收集到的作品中有“单摇钱灶’、“大金灶”、“大粉灶”、“南天门灶”、“牛黄灶”等三十多个品种。民间传说“灶君”神码有72种。东昌府的“灶君”艺术作品、内容形式不尽一致,风格是统一的。这个共同的艺术特点是,构图饱满、装饰协调,主神形象最大,其它神像均小。线的组织有疏有密,造型直线概括。比如“南天门灶”这张作品,在高3l厘米、宽22厘米的画面上,有26个人物形象,“灶君”造型比例最大,次是两位神奶奶,其余人物渐小。由于在“灶君府”的上方图案象征“南天门”,民间称它为“南天门灶”。上方左右各一位“天马行空”的信差,正奔上“南天门”向玉皇大帝禀报民间的情况,两位信差的造型动态和飞马的直线变形均衡对称。而每个细节都有艺术的变化不再重复。正面“灶君”形象,面部是直线、弧线连接,特别是鼻翼、鼻骨的结构造型,两条竖线垂直水平线,然后45度斜线相切成三角形,侧面的鼻形结构也用直角三角形来概括。眼睛是直线与弧线、口形隙是一条直线,下边连接半圆来表示嘴唇。回面两边的“八仙”人物特征抽象突山、最下方门神两侧马的结构造型奇特,鸡、狗结构比例虽小,但是非常生动有趣。可以说整个画面是意象观念的符号艺术。东昌府的刻版艺人创造的直线、弧线造型艺术特点,是精神的自然流露,艺术成熟的升华。它可以称做民间传统版画艺术的样板,也可以作为这项艺术研究的标准。“南大门灶”是优秀民间艺术的代表作,它符合我们现代艺术创作的审美观念,是难得的艺术佳品。
  明、清时期至解放前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的运河两岸民间也盛行使用折扇,是一项重要的民俗工艺品。扇面(纸)版画有的是东昌府的艺人刻制的,扇骨是竹子加工的,来自南方。当地的纸扎艺人担挑着扇面、扇骨和各种工具,走街串巷。每到一处把各种各样的扇而画铺摆出来,任人挑选,有买者,当场进行裱糊制作。后面版画的尺寸一般长是30厘米,高12厘米,版画人物大约10厘米套色有大红、水红、丹红、黄绿、绛绿、蓝、紫、黑八种版。东昌府是印刷民间纸扇中心之—,商贩通过运河大量销售发往全国各地,计有安徽的蚌埠、徽州,河北的武强、大名、广平、石家庄。河南的安阳、濮阳、清丰、南乐,山东的潍坊、泰安、济宁、菏泽、嘉样等。
  主要以传统戏曲舞台的人物为题材,这种艺术形式,在宋元时期民间美术家已经广泛使用。把瞬息万变的戏曲演出情节,呈现在壁画、画像砖、木雕、纸绢等上面。由此可以说折扇版画是民间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比如,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故事,编成戏曲后,又成了折扇版画。
  作品中塑造的六位人物神态、动态各异。画面中虽然没有马,但是从赵云怀中的阿斗,就能让观者联想到历史故事。通过舞台道具圈椅、舞台人物的高底靴,便知舞台的演出情节。画中赵云怀抱阿斗,双手下垂,显示出身突重围,已经精疲力尽、无力再战和气势汹汹的三位曹营兵将正欲活捉赵云形成鲜明的强弱对比,绘画语言表达明确。对抗、平衡矛盾,就是靠双眼圆睁的张飞,他站立在圈椅之上,双手横刀,挡住对方,而使曹兵不敢冒进。再看赵云由于援兵的到来,好似也松了一口气,赶快躲避,救出幼主。民间艺人根据画面构图的需要把张飞的长矛换成了大刀,这把刀构造型与曹将手中的刀形成对比,从兵器上同时压倒了曹营将兵。整个画面人物、道具构图动势变化统一,使人不能不为民间艺匠的巧妙艺术手法而叫绝。
  工艺
  民间工艺都有一套固定的工艺流程。民间艺人非常重视恪守它的程式化,有些近乎于对仪式的崇拜与遵从,都是师傅传下来的规矩,是保证手艺不走样并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古东昌年画中,刻板工序和印刷工序就伐、支、桃、跟四个刀序,接下来是下空、出渣、净底;印刷的工序有夹纸、爽纸、定纸、套色、晾、分类、批发等等,工艺流程实际反映着一种文化认识。   同一民间工艺中,不同的工艺要求和操作方式反映着不同的文化取舍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仍然以古东昌木版年画为例,古东昌年画印刷是“双拉”,这一点是在全国其他年画产地所没有的技术,这种印刷工艺的差异,恰恰正是它的特色。
  每一种成功的民间工艺,在制作方法上都有自己的诀窍,从这种意义上说这属于民间艺人的知识产权,因为他们在传承技术时也对之倍加珍惜,有些还对外人秘而不宣,像古东昌年画制作中的“熟版”工艺,印刷中的“双拉”,构对颜色等。这些都是艺人们实践的经验结晶,可贵的文化创造,是应当认真加以总结的。
  民间工艺几乎都有一部分要靠心、手的感觉才能把握的操作技能,这必须依赖长期的制作实践,否则是难以掌握的。像东昌木版年画中的印刷过程的心手感应等等就是如此。这也是一种文化,其巧妙之处,恰恰在于其难以言传,必须亲自经历,亲自实践。这也正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而且背后也确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选材,凡属自然之物都是民间工艺首选的材料,也是人们对大自然索取的最早认识和相对合理的利用,其中就反映民间文化的智慧。东昌木版年画选用梨木雕制木版;用松烟、茶水制黑色,槐米制黄色,葵花籽制紫色,生铜末锈制绿色,石青粉制青色就是很好的例子。
  刻版艺人,这个群体是源于东昌府古老的刻书业,他们是从为书籍雕刻插图开始,扩展到门神、纸码等品类的创作。现在80岁以上的老人回忆:他们的父辈、祖辈都是刻版画的。考察知道的这些人名是:徐清会、徐清河、徐广成、徐广忠、徐洪新、徐以发等,还有很多不知姓名的。清末民初,就有十几个人同时去张秋镇刻画版,他们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民艺刻版专业群体,这个专业群体一年四季从事雕刻技艺劳动来谋生。有的被资本充足的作坊常年雇用,有的在自己家里刻,因为,当时各地登门求刻版的也很多。清末刻制一套印版所需费用是三至五块银元,印版分为大号、中号、小号三种,大号版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中9版长约40厘米,宽约30米;小号版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还有十几厘米的神码。作坊主严格刷印质量,线版一旦磨损,马上新刻,根据艺人讲:“当时一套新刻版只能用一年,线版的线条变粗,就要换新版”。刻版艺人专业群体,就是这样代代相传,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刷印工人来源于东昌府刻书业,从木版印刷书转业到刷印民间版画,像做刻版艺人一样,代代相传,是一个专业刷印群体。刷印版画的老人讲:“东昌府印画是‘双拉’,外地人干不了。”“双拉”是一次同时印两个画版,左手一边用棕刷向画版上刷色,然后放下棕刷、马上再均左手将纸放在色板上,这是左手的分工;右手拿“趟子”在纸的背面前后左右赶印,然后放下“趟子”,再用右手把印好的画从色版上揭下来,这是右手的分工。“双拉”同时印两种画,再加上双手的特殊合理分工,自然是印得快。“双拉”的刷印方法比较难,难点是印色不容易套准确。但是刻书业的印刷“绝活”,借转到刷印民间版画,“双拉”的这一诀窍,既是经验,又是功夫。清朝末,东昌府有上百人到北京刷印民间版画。
  特色
  “东昌府”由于黄河改道、运河堵塞等原因渐渐衰落,她的民间版画也渐渐埋没于民间,却也因此保持了其原汁原味。这种大俗大雅的作品,极具艺术吸引力。比如一对门神秦琼和敬德,被称为“中国民间传统版画之最”。所谓“之最”是从作品的艺术风格及表现形式而言。门神头大身小,但是视觉上非常舒服。精湛高超的运刀技巧,产生了自然流露的刀迹,线条刚劲,在一根线条中常出现停顿和转折的直角,具有力度感、节奏感和韵律感,和现在重新翻刻的作品有本质的区别。另外,东昌府年画的“灶君”神码有72种之多,虽然内容形式不尽一致,但风格是统一的。
  东昌木版年画具有年画、门神画合为一体的特点。构图简洁,整体感强;人物造型眼形窄长,鼻梁鼻翼瘦窄,形象丰满质朴;线条刚劲、流畅、圆润,弧中有直,柔中有刚;色彩柔和、鲜明、古朴。取材有两大类:一是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和历史人物,如“天仙配”、“武松打虎”、“钟馗”等;二是选用呈祥、喜庆、欢快的吉庆内容,如“双喜临门”、“麒麟送子”等。聊城木版年画在塑造人物时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全部用木版分色套印,有丹红、粉红、黄绿、青、黑等,最多的为七色八版,整个画面五彩缤纷,装饰性强。
  从东昌府遗留下来的“童子花篮子”(民间称“韩洲了的花篮子”)门画,是独幅版画,造型古朴,风格特殊。虽不能确定就是宋朝民间作品,但据专家分析研究认为,它是从宋代独幅版画美女娃娃发展而来的。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一些雕版工匠被掳往平阳(今山西临汾),使这地区成为雕版印刷的另一中心,现在发现的当时平阳雕印的《四美入团》等民间版画的水平已进入相当成熟的阶段。据说,山西经营民艺的商人,在离东昌府50公里正南张称镇开设了民间版画作坊。因此,有人认为张秋镇版画是东昌府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东昌府所独有的艺术特点是:整体造型统一生动、传神,运动感强,艺术的装饰技法协调,构图饱满,造型圆中见方,对物象结构进行概括、夸张、强化。比如:头大身小,但是视觉上非常舒服。精湛高超的运刀技巧,产生了自然流露的刀迹——线条刚劲,弧线、直线并用,在一根线条中常出现停顿和转折的直角,具有力度感、节奏感和韵律感。线条为表达意象而概括,如作品上边一只手的表现,没有画出具体的手指,下边一只手的造型却是采取意象的具体表现,和上边的手形成对比。两人物双手中的鞭、锏构图位置动势得体,恰似两臂正在舞动。面部五官表情生动,嘴缝一条直线与双眼形成反透视关系,这样更具有艺术趣味。色彩分布均衡、对比强烈,具有装饰美。由于木版的时间久远、印刷的磨损,刷印呈现的画面线条反而更有一种自然协调的古朴之感。民间的就是民间的,俗中必有大雅。东昌府这对门画是难得的大雅艺术作品,它和现在重新翻刻的作品有本质的区别。东昌府的民间雕刻家把代代祖传的实践经验,都自然成熟地蕴藏在版画创造之中,天真与稚嫩、粗犷和神秘反映出农业社会的艺术气象,是用精神内视的意想和心象去创造的、又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来源:中国山东网    2014-09-04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QQ:1012647660龙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9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永久免费藏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560
QQ
1楼
发表于 2014-9-4 18:00:47 | 只看该作者
东昌府木版年画鉴藏  学习
姓名:王 正 (认证店主  网店试用期:2014年03月19日至2015年03月19日)
地址:宁夏固原市彭阳路40-1号   邮编:756000
手机:15825392321
农行:6228481208087725071 王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