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颐和园》“后湖”邮票中的幽邃

[复制链接]

4353

主题

6719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网站副站长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8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0:3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788藏友之家有待您的加入,全心全意打造收藏品之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颐和园万寿山北坡之下为后湖,东有谐趣园,中有苏州街,“后湖”这枚邮票取景就在二者之间。这里虽无繁华,但夏季时林木蓊郁,山道弯曲,河道蜿蜒,水面有宽有窄,时收时放,泛舟后湖给人以山复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是避暑的好去处。但这里过于偏僻,游人稀少,甚至连摄影师都不愿意光顾。难怪表现这里景色的早期摄影明信片是少之又少,而大多数邮人对此景入选《颐和园》邮票不理解。从2008-10《颐和园》“后湖”邮票发行至今,由于片源的匮乏,邮人多以和谐度不高的明信片充数,以凑齐整套票极限片,作为自娱自乐尚可,但作为“极限片”则不够严谨了。
    “后湖”这枚邮票的设计大体遵循了选取实景的原则。票图上桥的左侧(南端)有几级万寿山后山的登山石砌台阶。仅寥寥几笔,就能让邮人断定邮票的实地取景拍摄角度为自东向西。我们再来看看画面中心的这座桥,该桥最初是仿江南水乡而建,按其风格,应该只有中间的四根木质桥墩。但是因为修缮,上世纪80年代中期,桥的主体就被改换成现在的模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颐和园管理处为了加固桥身,桥墩由木质的换成了铸铁,并在两端各添加了两根铸铁桥墩,形成现在的八根桥墩,破坏了原有的风格,违反了文物修复中“修旧如旧”的原则。而集邮公司制作发行的“后湖”极限片(图1),在选取明信片图时,仅注意了取景方向上和邮票尽量保持一致,以为只有近观此桥,才能与票图的风景达成和谐。遗憾的是,实地近景的拍摄,突出了该桥经过不当修复而产生的不协调感。这套邮票的设计者处理此处就很聪明,虽选取了桥作为中景,但将其残破的现状稍加淡化,视觉效果改善了。但也有可惜的地方,那就是作者以树木掩住了桥右侧的两根后来修建的桥墩。这样构图的本意虽好,但因为没有对另一端后修建的两根桥墩进行删除,使得邮票上有六根桥墩,而非最初的四根,没能再现该桥的原始风貌。
    图2是1965年文物出版社发行的颐和园后湖明信片,照片是站在桥东侧的南岸向西北方向拍摄而成的。从图片上的桥仅有四根桥墩,以及桥身和桥栏的状态不难看出,它与邮票上的这座桥有很大的不同。而桥右侧的亭子及桥头廊,虽然今天依然可见,但邮票设计者却以岸边的树木将其遮掩,以求更充分地表现这段水景的幽邃,从而使得全套邮票在动与静方面取得平衡。这枚明信片的发行年代虽早,但后湖深邃的意境并未得到充分的展示。
    而197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后湖明信片(图3)更加淡化了桥的影子,呈现了此处水面的幽深,和邮票的取景角度是一致的。有人会说:这枚明信片上的桥处于远景,模糊难辨,与票图的和谐程度不如图2。其实不然,大家细看图3就可以发现,一左一右两处河岸突出的部分就是邮票上左前与右中相应的两处,只是经过艺术处理的邮票,让观者感觉和实景似是而非。但是当我远离此桥,站在湖的北岸,即图3这枚明信片图案右下角的位置,就会发现,这里与邮票图案的取景角度是那么相似(图4)。我不得不赞叹,这枚明信片图案的摄影者拍下了后湖那种幽邃的意境,在多年之后为“后湖”极限片留下了最好的片源。


图1

图2                             图3                             图4

来源:《集邮杂志》2010年第3期 作者:王 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QQ:1012647660龙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9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永久免费藏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560
QQ
1楼
发表于 2014-5-16 06:52:5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学习了 辛苦
姓名:王 正 (认证店主  网店试用期:2014年03月19日至2015年03月19日)
地址:宁夏固原市彭阳路40-1号   邮编:756000
手机:15825392321
农行:6228481208087725071 王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