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集邮探究:三国“三顾茅庐”邮票诸葛亮躬耕原地之争

[复制链接]

4353

主题

6719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网站副站长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8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6 16:0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设计者张旺展示的诸葛亮图
邮票首日封
    今年8月28日发行《诸葛亮》邮票,其中一枚是“三顾茅庐”。“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
     “三顾茅庐”大致情节是这样: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的战略,也称《草庐对》,由于发生在当时的隆中,后人改为《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分析的天下形势,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和发明家。本是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砖埠镇诸葛村)人,幼年失去了双亲,后随叔父至荆州,17岁时叔父亡,就来到襄阳的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被称为“卧龙”。诸葛亮跟随刘备后,成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即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这与同时代的关公一样,全国各地到处有“关公庙”。
    “三顾茅庐”, 这个“茅庐”到底在那里?究竟在襄阳隆中, 还是在南阳卧龙岗,则自元代以来便长期争论, 相持不一。经过这几十年讨论,实际上答案其实很明确,但随着邮票的发行,最近在报刊上又引起争议。我这里整理了一些资料,只是把这个争论的来龙去脉提供给读者。
    襄阳南阳之争在历史上经历了这么四个过程:
    一、明、清时期的襄阳南阳之争,以顾嘉衡的名联作结。
    元代以后,南阳地方政府官修的《南阳府志》、《南阳县志》,称南阳卧龙岗为诸葛亮躬耕地。但到明万历乙丑年间(公元1625年)四月刻立的《重修卧龙冈草庐碑》(现在南阳市区武侯祠大殿左侧碑廊内),却反驳了“南阳说”。碑文上写着:“(诸葛)草庐在襄阳者为真,在南阳者赝(假)哉!玄德屯军新野三顾孔明者,实在隆中,非今所称在南阳西七里(卧龙冈)者,故曰赝也。”到达清代,襄阳人顾嘉衡, 恰任官南阳知府,他清楚知道明朝纂修的《襄阳府志》、《襄阳县志》载明诸葛亮寓居躬耕于南阳邓县的隆中。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说的“躬耕于南阳”,是因为襄阳隆中当时属南阳郡(注:秦设南阳郡是今邓州,不是现在南阳行政区域)管辖,为了不“得罪”自己所管辖地区百姓,写了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算是对这次争论作了一个调和的结论。
    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阳襄阳之争曾经达到过共识。
    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南阳市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上曾与襄阳达到过共识,这在南阳市出版的一些著作中有过明确地记载。例如,1976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一书就认定南阳卧龙岗是纪念地,襄阳隆中是躬耕地。该书第二章《躬耕南阳》指出:“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1987年3月,南阳市委宣传部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一书,也认定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诸葛亮纪念地”,是纪念性建筑,而不是故居。还说,南阳武侯祠内的“诸葛庐”“虽系赝品”,但由于诸葛亮名气大,“故而南阳武侯祠便颇有名气了”。该书在《名人一览》一章中,介绍了26位南阳籍和客居南阳的古今名人,诸葛亮未列入其中。在《名篇佳句》一章中,将《隆中对》收入。
    1987年南阳市卧龙岗武侯祠门前出售的导游性小册子《武侯祠简介》也说:“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还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特别是1986年12月8日,国发(1986)104号《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中,也明确襄阳隆中是“诸葛亮故居”,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一个纪念性名胜。
隆中对
    三、1988年《三国演义》第二组邮票在何地举行首发式,重新引起了襄阳南阳之争。
    原国家邮电部准备在1988年11月发行《三国演义》第二组邮票,当时发行信息包括一枚“三顾茅庐”和一枚小型张《隆中对》。由于原地集邮的兴起,按照惯例,举行反映历史事件邮票的首发式就在历史事件发生地举行。因此,在襄樊还是在南阳举行首发式,成为两地关注的焦点。上世纪80年代末达到的“共识”又发生了180度的大变化。

    1987年8月8日《河南日报》刊登了南阳市水仲贤《诸葛亮隐居地碑文之我见》一文。认定今南阳城西卧龙冈是诸葛亮17至27岁时躬耕隐居的所在地,并说卧龙冈“亦隆中也”。1988年1至7月,水仲贤(或署名“水镜”)在南阳市工人文化宫《活动月报》上,连续刊登文章,认为诸葛亮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就是指当时的宛县,即今天的南阳市。1988年8月,南阳李兆钧、黄婉峰在河南《中州今古》杂志上发表《诸葛亮躬耕地质疑》一文。认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并不是隐居隆中。诸葛亮躬耕地应在当时南阳郡内。至于确切地址在今南阳何处,则另当别论。’”由于南阳争抢,造成了小型张《隆中对》流产。

    有关《隆中对》小型张流产在《中国邮票史·第9卷P179》中是这样结论:原图稿在这组邮票中发行一枚“隆中对“小型张。不料由此引起湖北和河南两省对“三顾茅庐”发生地的一场激烈的争论。设计室以邮电部批准的“三国演义”邮票选题的总体计划第二组没有小型张为由,没有同意增加小型张。(注:对《中国邮票史》上的结论,至今许多集邮者不卖帐,也有其他说法,这里也就不展开。)

    按理,邮票已经发行了,“隆中对“小型张也没有发行,争论应该平息。但恰巧相反,争论更加激烈。

    1989年4月《集邮》杂志发表了丁宝斋《“三顾茅庐”发生在襄阳隆中》的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三顾茅庐”史事发生在襄阳隆中。接着,1989年10月《集邮》杂志发表了南阳张晓刚、王玉君《“三顾茅庐”不发生在襄阳隆中》的文章,针对丁文提出了相反的论点。两种论点,针锋相对。至此,诸葛亮躬耕地的襄阳南阳之争又重新在全国范围公开化了。

    为寻求学术界的支持,襄樊方面分别在武汉(1989年12月6日)、北京(1989年12月13日)、上海(1990年3月15日)、成都(1990年4月14日)邀请全国的一些著名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举行了四次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讨论会。为一个问题,参加讨论专家人数之多,规模至大,历史上罕见。特别是《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文汇报》、《中国日报》英文版、《经济日报》等全国著名20余家报刊先后作了报道或刊登发言详细摘要。最后,从历代史籍记载、南阳襄阳行政区划及不同时期政治军事形势、诸葛亮的社交关系、考证历史应有的态度和方法等诸多方面论证分析,一致肯定诸葛亮躬耕地在今天的襄阳隆中。

    但这样的结论,南阳方面也努力争辩,1991年4月南阳方面邀请了90多位专家学者在郑州举行了诸葛亮学术讨论会。会上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看法:即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邓县隆中说;躬耕于南阳宛县卧龙岗说;躬耕于汉水以北邓州之南说;诸葛亮游学寓居襄阳,躬耕于南阳宛县说。

    由于这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市场经济大潮中下发生了一场不该发生的争论,它源于地方利益驱动,因此无法用学术方法得出共同正确结论。
    四、本世纪初争论“重泛”,出现了新一轮“白热化”的南阳襄阳之争。
    2001年10月,经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专家组评审,确定《隆中对》与《出师表》一起,重新编入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课本。
    2003年7月18日《襄樊晚报》刊登了《“隆中对”复出的背后》一文,介绍了《隆中对》复出的较详细过程。
    南阳方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初中第六册《出师表》一文中对“南阳”一词的注释错误为口实,表示出强烈不满,并大做文章。市政府有关部门紧急商议决定“予以还击”。有的市民还组织了万人签名活动,进行“声讨”。认为人教社这样做是给长期学术争论的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下结论。是“损害南阳历史文化名城形象、伤害1000万南阳人民感情”。
    南阳学术界还要求将教材中的《隆中对》更名为《草庐对》。南阳市市长何东成于2003年8月28日就教材问题接受《南阳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张衡《南都赋》对汉代南阳的描述,可以使我们看到当时南阳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程度,所以诸葛亮才会选择南阳这个地方来躬耕求志。志存高远的诸葛亮不可能到一个当时比较偏僻,像襄阳隆中这个比较落后,信息不灵的地方去躬耕求志”。又说:“大家可以到襄阳隆中去看一看,明代以前的文物基本没有,而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碑刻等文物则大量是明代以前的,所以谁长谁短,谁深谁浅,谁厚谁薄,大家可以比较”。他认为教科书的解释“是歪曲了事实”,“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应该受到谴责”。《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发表了大量关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文章。河南《大河报》于2003年8月13日发表一篇题为《千年未决悬案,忽然又生波澜》的文章,介绍南阳方面活动的情况。
    襄樊学术界得悉这些情况后也组织了座谈。2003年8月29日《襄樊晚报》以《又把定论当悬案》为题介绍了襄樊学者们的看法,对南阳方面的一些违背历史事实的说法进行了批驳。并且一致认为教材原来对“南阳”一词的注释的确是错误的,应予以纠正。但南阳说两地的争论有千年之久是不对的,实际上宋以前并没有争论。至于用《隆中对》还是用《草庐对》作篇名的问题,也一致认为两个篇名都可以用,但用《隆中对》比用《草庐对》更为科学和准确,而且,从康熙初年李光地编写《榕村雨露》文集开始就用《隆中对》篇名,而用《草庐对》篇名仅只有清嘉庆年间张澍一人在编辑《诸葛忠武侯文集》中采用。
    对于这次争论,已由南阳襄阳两地扩大到全国,各地报刊和互联网纷纷进行报道和参预。随后南阳方面又举办了“诸葛亮与南阳”学术讨论会,欲掀起躬耕地争论的新高潮。
    但全国学术界对之反映似乎较冷淡。因为一场“南阳襄阳学术之争”,已发展为“行政行为”,采取了一些“非学术行为”。 在这种氛围下,怎么能够用学术争鸣的办法解决这个争论呢?
    实际上近10年来,南阳襄阳之争在学术界已经平息,只有我们集邮界围绕“隆中对”小型张流产偶然有抄些“冷饭”文章出现。这些文章主要向邮票发行部门呼吁,“‘隆中对’是《三国演义》乃至整个三国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事件。从诸葛亮出山到魏、蜀、吴鼎立形势的形成,正是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思想发展的。如果三国系列邮票未能反映这一重要内容,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这套邮票的价值,甚至造成永久性的历史遗憾。他们恳切地希望有关领导进一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来。”……与此同时,《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均对这一问题有过相似的报道,均向邮票部门发出过同样的呼吁,引起了海内外集邮界十分强烈的反响。归根结底,报道归报道,呼吁归呼吁,邮票发行决策部门还是未能发行这枚《隆中对》小型张,终于造成历史遗憾。
    想不到“隆中对”小型张流产25年后因今年《诸葛亮》邮票发行,使集邮界将此问题重提。

    相关链接:
    实际上上文已对“隆中对”即“三顾茅庐”发生地说的很清楚。但为了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摘录“三顾茅庐”发生在襄阳隆中一些主要依据:
   (1)宋以前的历史文献明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隆中”,无“南阳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经注》、《晋书》、《蜀纪》、张汉晋春秋》等史籍都有隆中位居襄阳以西的记载,其中以《水经注》最具有权威性。《水经注》的两水部分不仅明确表明孔明宅位居隆中, 而且还记录了晋人刘弘、李安又名李兴及习凿齿两次凭吊孔明宅, 并作铭文的史实。近年来,又有学者们从刘弘、李兴、习凿齿的政治抱负、仕途遭遇等方面周密论证了他们拜渴孔明宅的合理性。
   (2)当时隆中属南阳郡邓县
    南阳郡、南郡皆置于战国末年。《史记。秦本纪》、《晋书地理志》、《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等史籍都有两郡分列汉水北、南的确凿记载。南阳郡的得名即源自古代山南水北为阳之意。“南阳说”主要依据是诸葛亮“出师表”中有一句“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以历史的态度,此“南阳”只能理解为当时的“南阳郡”,不可能后来出现的“南阳”,即今“南阳市”。
    (3)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城西卧龙冈”之说的出现,始于元代至大年间。
    “南阳说”是怎么出来的呢?它最早出现于元代。是由于南阳武侯祠和诸葛书院的修建后才出现的。南阳卧龙冈武侯祠最早建于元代,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春动工建诸葛书院,至仁宗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秋建成,费时3年多。诸葛书院建成后,元代人程钜夫代皇帝撰写《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明英宗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一个名叫康孔高的人首修《南阳府志》,将元代程钜夫撰写的这块碑收在《南阳府志》卷11。这块程氏碑文说:“臣谨按南阳城西七里,有冈阜隆然,隐起,曰‘卧龙冈’,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者,相传汉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这里指明南阳卧龙冈是“汉相忠武侯故居”是“相传”。所谓“相传”,实际上是“传说”,所谓“传说”,也就是没有肯定,更不能作为“确实”的证据。
    (4)从当时形势分析,诸葛亮只能住在荆州(襄阳),而决不可能住在宛县。
    《三国志》作者陈寿即明确记载,东汉末年,南阳宛县(今南阳市区)一带战乱频仍,中原士人皆避难荆州(襄阳)。诸葛亮兄弟“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躬耕于野”,而诸葛玄依附故交荆州刺史刘表,而刘表驻节襄阳,作为刘表的谋士,居地不可能在二百余里外的宛城(今南阳)去躬耕。而居住相距襄阳城西二十余里,号曰隆中,比较符合。特别从建安二年始, 宛城已成为曹操控制下的南进战略据点, 而刘备“三顾之举”发生在建安六年南奔荆州之后。刘备绝无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从容出入曹军严密控制下的宛城去访求贤才。另外,根据记载,诸葛亮出山前广泛交往的人际关系, 如石广元、孟公威、徐庶、黄承彦等, 都是家居襄阳, 或活动于襄阳的名士, 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条件下, 诸葛亮既与他们时常聚会, 绝不可能躬耕于远离襄阳二百四十里的宛县。目前还没有资料证明诸葛亮亲戚有人居住在宛县(南阳)。

    (作者:陆  呈)(本文原标题:“三顾茅庐”的原地的争论)   2014-07-16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QQ:1012647660龙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9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永久免费藏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560
QQ
1楼
发表于 2014-7-16 20:14:12 | 只看该作者
集邮探究:三国“三顾茅庐”邮票诸葛亮躬耕原地之争  学习
姓名:王 正 (认证店主  网店试用期:2014年03月19日至2015年03月19日)
地址:宁夏固原市彭阳路40-1号   邮编:756000
手机:15825392321
农行:6228481208087725071 王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