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6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书抵万金:从一封信札说起

[复制链接]

4352

主题

6718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网站副站长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8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2:0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书抵万金 从一封信札说起
  陈鹏
  前些天收拾老宅子,整理藏书和信札,翻出21年前的一封信。寥寥百字,讲相识、谈合作、论情谊、望未来,有事有景、有情有义,读来让往事历历在目,不胜感慨。
  (陈鹏:近祺!津门秋近,故都天远,纸笺如羽,海天一心。缘结于蝉嘶之中,谊游于尘嚣之外。上不负天良,中不负阡陌,下不负人心。若有相携时,铁臂挽,肝胆照,一马平川任驱驰。心语无字。此致  秋安。张先国)
  1993年暑假,尚在大学就读的我没有回家,发起了学校第一例勤工俭学的活动:在天津组织了十几人的学生队伍,代销北京万圣书园的工具书,推销给天津的企事业单位。我们骑着自行车驮着30公斤的工具书样书跑遍了天津的大街小巷,包括塘沽开发区的康师傅和统一工厂(印象深刻,那时候一箱康师傅方便面对学生来讲堪比现在的iPhone手机让人兴奋)。一个暑假下来,我们获得了第一桶金,在那个年代是很可观的经济收入,后面几年全部学费再也没有向家里要钱。另外最大的收获就是友情,这封信的作者张先国,人民大学在读的才子诗人,负责在北京的书籍采购,在还没有寻呼机的年代,书信是我们京津两地联络的主要方式。开学后我们收山,结算了所有账目,这封信就是他写给我的最后一封,听说他毕业参加援疆工作,以后便杳无音信。
  这几年拍卖场上的名人信札屡创新高,比如陈独秀等致胡适的13通信札拍出554.4万元,钱镜塘所藏明贤尺牍就曾拍过990万元的高价,对此我只是惊叹而已,让我动情的偏偏是这封不是名家的手笔,我无意间收藏的是世间无价的情谊。
  名人信札的收藏,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因为那是书者真情的流露,或者洋洋洒洒千百言,或者匆匆忙忙三两句。更有文人墨客凭着手中生花之笔,为我们留下诸多名篇佳作。其间还有写得精彩绝伦的书法,秦篆汉隶、颜柳苏黄,于小小纸笺中表露无遗,令人心醉神往。王羲之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用现在的话说不过是一纸“便条”。但是写得非常讲究,无论是线条的力度,还是结构的疏密,让人看了总是那样的爱不释手。
  在信札中,一个人的书法水平、气质、性情都得到了最真实的反映,因为书写者并没有想过要公开,所以写得很放松、很随意。朋友之间的往来信札往往都是直抒胸臆,没有过多的修饰,反映的是真性情,在用笔上也比较自由。而且很多信札文字优美如散文,或者直接就保留了一些诗稿,很值得反复吟诵品味。
  信札,在古时有多种名称,如尺牍、尺书、尺素、笔札、书札……现在我们最常见的叫法就是书信。鲁迅曾说过:“日记或书信,是向来有些读者的。”这句话在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过时,对于信札收藏者来说更是如此。有识之人,可以通过书信对某人某事做些研究举证。仿佛聆听先贤名人的教诲;凡夫俗子,可以从中发现某段隐私、趣闻,这样就有了饭后的谈资。所以,收藏信札也是一件雅俗共赏的事情,更不用说其后所藏的史料价值和经济价值了。
  在国外,欧洲人对名人书信一直是情有独钟的,尤其是这几年,行情一直在不断上涨,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原稿,共57页,在2003年5月的苏富比拍卖会上被一位私人藏家以213万英镑的高价竞得。还有《教父》作者马里奥·普佐给马龙·白兰度的一封亲笔信——不过是一张便条,在2005年佳士得拍卖行也以13.2万美元成交。
  在中国,名人信札的收藏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升温的。2006年11月底,一封徐志摩的早年3页毛笔信件,在中国嘉德拍场拍出了10万元。它以后的升值潜力仍是无法估量。2011年,郭沫若的《致文求堂书简二百三十函》亮相西泠秋拍,200多封信最终以2415万元成交;2013年,鲁迅手书《古小说钩沉》一页手稿在嘉德春拍中以690万元成交,他的《致陶亢德信札》又在同年嘉德秋拍中拍出655.5万元,平均每个字约值3万元,堪称“一字万金”。
  匡时拍卖董事长、总经理董国强认为,信札拍卖出现一些高价,是社会整体文化品位提升的表现,但信札收藏压根就没火过,也没有出现让他觉得很意外的价格。因为它并没有被资本所青睐,收藏者都是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我们的文化不值钱已经很多年了,很多人都习惯于这种不值钱,所以出现个别高价他们就大呼小叫。”
  目前收藏信札的群体大部分不是投资商,而是有文化情怀的藏家。所以,我心里在祈祷信札涨得慢一点,让真正有底蕴的人能够买得起、藏得住,这并非坏事。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电话、电脑、传真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脚步加快了,生活紧凑了,诸多事情一个电子邮件、一个电话、一条短信或微信就可以解决。就连辛勤笔耕的文人也在忙着“换笔”,换来的是工工整整、索然无味的打印体。这就愈显手写书札的珍贵,不要说毛笔书信,就连一些硬笔信件,人们也敢花大代价请回去。
  也许有一天,手写书信真的会从我们眼前消失。我们一目十行、快捷地看着千篇一律的字体,之后给对方一个电话算是回复了。只有到夜深人静时,青灯一盏,拿出我们曾经所熟悉的、或行或草的手写信笺展玩一番,便觉精神满足,万虑俱消……——摘自微信公众号“收藏那点事儿”
  (作者系北京市工商联收藏品行业商会秘书长)
来源:北京商报    2014-10-1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QQ:1012647660龙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9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永久免费藏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560
QQ
1楼
发表于 2014-10-20 16:45:14 | 只看该作者
家书抵万金:从一封信札说起  学习
姓名:王 正 (认证店主  网店试用期:2014年03月19日至2015年03月19日)
地址:宁夏固原市彭阳路40-1号   邮编:756000
手机:15825392321
农行:6228481208087725071 王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