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88藏友之家有待您的加入,全心全意打造收藏品之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龙武生 于 2016-7-17 09:14 编辑
作者:尚继宁 来源:西宁晚报
一枚枚形态各异、绿锈红斑的古钱币,被“西北钱王”崔艺民老人珍若拱璧,浏览这些在青海曾经流通过的老钱币,仿佛在读一部青海解放前的金融史。本期《青海视野》透过古币沧桑的背后,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近十名安保人员 搬3200枚古钱币 7月5日的早晨,凉风习习,刚下车,崔艺民老先生就迎面而来,与其交谈,老人爽朗的笑声洒了一路。老人住在老年公寓,室内陈设简单,靠近窗户的墙上,京胡、二胡和板胡错落有致。 被誉为“西北钱王”、“西宁钱王”的崔艺民喜欢收藏古钱币,2009年,他不顾家人反对,向国家捐献了耗费30年心血所珍藏的3200枚古钱币,近五十箱。崔老回忆,当时为确保钱币安全,由近十名安保人员搬走并一刻不离古钱币左右。崔老所珍藏的古钱币共有28套,涵盖了商、周、春秋、战国、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北宋、南宋、西夏、金、元、明、清等朝代,堪称中国古钱币之大全。 崔老说,受父亲喜欢收藏古籍善本和古钱币的影响,他从1978年开始,就踏上了寻找、收藏古钱币之旅。近40年来,他在精心珍藏父亲所留古钱币的基础上,为集全所缺古钱币种类,足迹几乎踏遍了全国各地。 清末青海大部分 用的是“麻钱” “清咸丰年间,西宁属甘肃管辖,称西宁府,青海老百姓手中使用的钱,大部分都是由甘肃省官方‘宝巩铸钱局’铸型的各种不同面额的铜质方孔圆钱,有当圆、当五、当十、当五十,大面额的还有当百、当五百、当千。这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麻钱’,供应地区有宁夏和青海,当时每个省的铸钱局名称都不一样,但开头都有‘宝’字样。另外由于青海地处西陲,交通闭塞,生产落后,经济萧条,货币流通方面,人们长期以来多习惯于使用硬通货(白银、银元、铜元)。那时候的青海还没有银号,也没有钱庄,一般的金融活动全赖商业信贷、商业汇兑(俗称拨兑)。” 崔老聊起钱币时,总是情不自禁地讲述它们的历史,他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头沉思,他思维的跳跃与逻辑的严谨常常引起听者的感叹。 据《西宁城中文史资料》记载,清代末年,西宁市场上流通使用的是光绪大龙银币、光绪铜圆及麻钱。麻钱是清代用每个皇帝年号铸造大小不等的铜制圆形中间有方孔的钱币,中间方孔可用细绳将很多麻钱串起来,便于携带。有的年号的麻钱版别多,说明该皇帝执政时间长,如“康熙通宝”,有些年号的麻钱版别少只有一、二种,如“同治通宝”、“宣统通宝”。市场上流通的麻钱中还有一些其他朝代的麻钱,夹在中间流通,其中“汉五铢”和“唐开元”等极为珍贵。 小币值银元流通很少 民国初年,甘肃官银钱号在西宁设立分号,发行银票。原先甘肃官银钱号发行一两、二两、五两、十两的银票继续使用,西宁分号发行一两、二两的两种银票也流通。此时青海境内的西宁及农牧区使用现银(银元宝及碎银)、银元、铜圆、银票,直到(1919年)甘肃官银钱号西宁分号裁撤,所发行流通市场的银票才兑换收回。民国年间,西宁市场普遍流通有袁世凯头像的壹元银元,人们称“袁大头”的白洋,还有孙中山头像的壹圆银元,人们称“孙尕头”白洋。辅币有民国二年袁世凯头像的贰角小银元,每五枚当一圆以及民国三十年有孙中山头像的十分小银元等。这些小银元适于制作银器饰品挂件,小银币上链上银制挖耳子、牙钳、镊子挂在身上。此种银器挂件,在民间大家庭里多见,但贰角、十分的小银元在市场上很少流通。 “西宁藏洋”与“四川藏洋” 在崔老诸多的古钱币中,其中有几块“西宁藏洋”,锈迹斑斑的古币更透出一种沧桑,说起“西宁藏洋”,崔老娓娓道来。 “以前是收藏古钱币,现在是研究。” 崔老关于钱币的书很多,“我现在已补遗四十余种古钱币。”在他收藏古钱币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古钱币在史书中并没有文字记载。“没有记载并不一定不存在”,于是,他经常跑到博物馆、图书馆去查资料,也读了大量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从而验证所收藏的古钱币,“每个朝代的钱币我都有收藏。”崔老说,他收藏的钱币就是一部“历史书”。 关于“西宁藏洋”,崔老说,据《青海通史》记载:公元1930年,马麟在甘肃省任国民军暂编第一师师长掌握军权期间,通过与宁夏人邓伦(甘肃造币厂总监)的特殊关系,借来“四川藏洋”的模板也铸造了一批雷同的“四川藏洋”,史称“西宁藏洋”,供青海、康定等地使用。“西宁藏洋”除钱币正面皇帝图像无领圈的差别外,与“四川藏洋”再无大的区别,所以一般的百姓并不能将二者区分开来。因此,“西宁藏洋”又被称为“马麟藏洋”。 “马麟藏洋”是银包铜的质地,尽管含银量很低,制作粗劣,但它对抵御英国的经济掠夺还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崔老介绍,“马麟藏洋”在青海的货币史上存在了大约10余年,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崔老说,1929年青海建省后,甘肃铸造的方孔圆钱逐渐被南京国民政府印制的“法币”所代替。 青海货币的主打 1929年初青海建省后,在1931年,青海省政府成立了“省金库”,同时发行“金库维持券”。“金库维持券”有一角、一元、五元、十元四种面值,以大板铜元为辅币,后来兰州大板铜元因比西宁低值而被商人乘机贩入西宁。当时担任青海省政府代主席的马麟令财政厅予以鉴别,财政厅在大板铜元上加轧“TS”英文字母,作为省内流通的记号,从而控制了青海省的货币。 崔老说,这种做法其实是当权者为了缓解财政赤字,强化自己统治而采取的经济手段。最开始实行兑换的时候,是一元“金库维持券”兑换一元银元,后来发展到十元“金库维持券”兑换一元银元……滥发的“金库维持券”充斥着市场,致使“金库维持券”急剧贬值,诱发物价波动,西宁的许多行业纷纷拒用。一时间,市面上的粮油及食盐都被抢购一空。 看着“金库维持券”已无法再维持,政府为缓和局面,急令省金库以每元“金库维持券”按现银二角的比值进行收兑,但每天的兑换比例有限。于是,省金库的门前人山人海,民众手持“金库维持券”蜂拥而至,局面一度无法控制。政府便出动大批军警到现场镇压,愤怒的民众不甘示弱,奋力反击。在冲突中,群众当场被打死一人,打伤上百人。此事发生于1935年10月7日,史称“107流血事件”, “金库维持券”又兑换了四天之后,便停止兑换,破产的百姓不得不流落西宁街头,“金库维持券”变成废纸退出历史舞台。 “青海实业银行”本票 1946年青海成立“青海实业银行”,发行本票以吸收市场流通的银元。解放前夕,货币贬值,市场混乱。据统计,抗战前,在青海一百元可以买一头牛,到解放前夕,物价增长一十三亿七千万倍。这时,一百元只能买半根火柴。百姓又一次挤到“青海实业银行”门前手持别票要求兑换银元,可是实业银行大门紧闭,门前人山人海,有人敲打门窗,有人高喊,有人哭着,人们都要求兑换,银行无人搭理,百姓怨声载道。《西宁城中文史资料》这样记述了这一事件。 崔老说,自从青海实业银行设立以后,政府开设的所有工厂的资金统一由该行管理,同时,西宁、湟中、湟源等地的所有商号、企业的资金也统一交由该行管理。两年间,青海实业银行就获利在8万元白银以上。期间,该行还两次发放以银元为计算单位的银行本票(纸券),面值有五分、一角、两角、五角四种。“这其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国库券,只是那个时候,政府用这种方式大量吸收市面上流通的白银,他们的目的不纯。”崔老说。1949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若干种钞票在市场流通,国民党的“法币”、“金圆券”等各种纸币停止使用,“实业银行本票”才被废止。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白银、银元一直没有禁绝,特别是响当当的“袁大头”,那更是百姓和商家的最爱。银元在以后也停止了使用,只能到中国人民银行兑换人民币。 “除了收藏古钱币,我还拉拉二胡,写写东西。”崔老说,“每一枚古钱币,都是一段历史,是一段青海的金融史。”在崔老的眼里,文化修养、音乐修养是融为一体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文化、才艺一个都不能少,学习是快乐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