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武生 于 2014-2-16 12:21 编辑
说不尽的认购证故事——回顾22年前的上海新股认购
本周,暂停一年多的新股发行终于重新开锣了,新股成为今年1月份市场热点。本月发行的新股,在发行认购方式上,又有很大变化,20多年来,新股发行是改革次数最多的制度。 说到新股发行,追根溯源,20多年前的股票认购证是至今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事件,因为这不仅开创了一个新的发行方式,更重要是造就了中国第一代股票投资者。认购证是1992年1月19日推出的,值此新股发行启动之际,我们回顾一下22年前的股票认购证。 1 认购证如何诞生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但是,当时股票很少,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股票只有8只,被称为“老八股”,由于股票严重供不应求,这8只股票基本上是无量空涨,大家都买不到。为缓解供求关系,上海有关方面决定发行一些新股,如兴业房产、浦东大众等,每次都引起排长队,如兴业房产发行股票原来在市中心的万国证券公司广东路营业部,但由于排队人太多临时决定改到远一点的江湾体育场,但还是人山人海。 1991年12月8日准备发行浦东大众股票。浦东大众由大众出租而来,1988年,为整顿上海出租车市场,新组建了上海市大众出租汽车公司,挂起了一股“红色旋风”,当时出租车行业仍然供不应求,但是,如果要增加车辆,受到资金限制。为此,大众公司准备探索一条股份制道路,搞一个浦东大众,发行股票募资资金。 在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1991年12月,由大众出租汽车公司牵头,联合上海煤气公司、浦东交通银行、申华实业四家单位发起,组建成立了上海市浦东大众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发行浦东新区的第一只股票。发行总量1400万股,其中发起人800万股,社会个人股600万股。当时采用“保证金全额存入法”发售方式,投资人按中签号码换取“换股凭证”,每人凭身份证限购500股,中签比例为20%。 浦东大众股票发行公告确定1991年12月8日(星期天)上午8点开始发放购股券(凭购股券按认购方法申购股票),但是,星期六晚上就有人开始在虹口体育场、江湾体育场、七宝体育场等几处地方排队了,而且人越来越多,由于马路比较窄,当晚,上海市分管副市长庄晓天带队巡视后决定,必须在天亮前发完,不然就要出大问题。当时江湾体育场的铁门被挤倒了,有些人还受了伤。 浦东大众股票受追捧程度,说明百姓热情很高,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再发股票,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排队。怎么办?当时负责股票发行工作的是时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的副行长周芝石,时任金管处处长的王华庆,副处长张宁、沈炳等人,他们经过研究后,提出过渡的解决方案,即发行股票认购证(先以30元买一张认购证,然后摇号,再凭中签的认购证来购买股票),认购证有效期为一年,自1992年1月19日起至1993年2月1日止,这一年发行的股票全部用认购证购买,认购证由此诞生。 2 认购证遭遇冷落 1992年度的股票认购证是值得载入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册的。认购证印制得极为精美,像邮票中的小本票,封面烫金,封底印着“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字样,内有一式四联可复写的凭证。在说明栏里,写明这30元一份的股票认购证,不是股票,而是可以买股票的凭证。并注明,1992年度全年的股票发行就靠这本东西摇号,认购证发行的资金将全部捐给上海福利会。 30元1份的股票认购证价格并不低,人们开始精打细算,这30元1份的认购证,如果不中签那等于将钱捐给了福利会,如果中签了,也只能新股30股(面值10元1股,后来统一拆细为1元1股,即300股)。这认购证成本就摊到了这些中签的股票上了。如买10份只中一份,那每股就要增加1元。根据当初的判断,买几份其功能相当于买彩票,碰碰运气,而要保证中签,最好买联号的100份或1000份,这可是一笔在当时不算小的数字。 习惯于算小账并没赚过大钱的上海人,当时全被这高价的认购证吓退了。更多的人搞不懂,这30元1份的认购证怎么比股票的价格还要高,1元1股的股票发行价才6-8元,可认购证却要30元。 最早失去信心的是银行的推销员。当时发行认购证,上海各大银行储蓄所全动员起来了,成了代销点。银行工作人员除了柜台零售外,信贷员还到自己管辖的工矿企业去推销,当时规定每推销1份认购证,可以1%的佣金提成,即提成0.30元的小钱,使出浑身解数,但还是战绩不佳,大多数人认为,上门推销的不是好东西,多少有点骗钱。而银行工作人员见推销难度也如此之大,也认定这不是个好东西,所以,很少有人想到自己也买一点,而且当时法律也没有禁止工作人员购买认购证和股票。 也许正是这种冷落的销售局面,才导致了以后才得以证明这世纪性发财机遇的来临是如此地神速,过了若干年以后,股市的冷与热才为大多数人所领悟。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李姓教师在认购证购买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经过反复测算,也经过反复思想斗争,终于鼓起勇气带着6000元钱迈进银行储蓄所,准备买200份,刚站到认购柜台前,只听里面一位小姐对旁边一位男青年说:“又来了一个‘冲头’!”(上海话傻瓜蛋的意思)自尊心极强的李老师听后火冒三丈,拔腿就走,这一走,李老师留下了世纪性的遗憾,将近100万元的财富与李老师失之交臂,这一痛楚使李老师刻骨铭心而终身难忘。 3 最终销售207万张 当然,也有一些精明的投资者一直在计算可能的新股中签率,预测怎样买认购证才是最合算的。 刚开始人们从各种渠道了解到1992年度上海大约要发10个左右股票。于是,那些买家根据报上登载的认购证发行地点去观察认购情况,了解认购证发行的编号数,并且观察每笔认购的平均数额,了解一个营业员做每笔业务的时间是几分几秒,然后算出最多一个营业部卖出的平均数量。 为了这个认购证能否购买,购买多少,怎样的购买策略、购买方案为最佳方案,当时上海的《新闻报》在中国第一家开设的“证券市场专栏”上还开展专题讨论,最后有人专门撰文,认为买100份联号的认购证为最佳组合方案。 为了捕捉这个大机会,上海一批早期的市场参与者,还自发地成立研究小组,然后大家专业分工,分地区去观察认购证认购情况,每天晚上汇总,研究对策。 到发行结束前一天,民间的统计结果为200万份左右。而且当时认购证编码还没到200万这个数字,于是买家仍在最后一刻做出判断,买了绝对赚钱。 最后公布的结果与民间的统计几乎吻合,207万份,这207万份认购证的持有者,成了沪上第一批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快速度的致富者。 对于市民来说,认购证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碰到。207万份上海1992年股票认购证,给上海人原有的生活模式中来了一次巨大冲击,人们做梦也没想到,财富会如此失之交臂,也许正是由于大多数人做梦没想到,才使得这207万份认购证的拥有者成了沪上的宠儿。(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