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圜钱是先秦时期仿形铸币中的一种。如同布币、刀币和鬼脸钱分别由铲形农具、削刀及海贝演变而来一样,呈圆形的圜钱很可能是由纺轮或玉璧演变而来的。与刀、布币相比,圜钱有便于铸造、携带和清点的优点,在中国通行两千多年的方孔圆钱即由此发展而来。先秦时期圜钱的种类较多,从形制上分,有圆孔亦有方孔,有大型亦有小型,或有郭或无郭。钱文有一字如“共”、“垣”、“蔺”等,有两字如“东周”、“西周”、“明化”、“一化”等,也有多字如“长垣一釿”、“重一两十二铢”、“重一两十四铢”等。在出土发现的圜钱中,“垣”、“明化”、“一化”等字圜钱比较多见,而“西周”和“东周”圜钱便是十分罕见的两种。
关于“西周”、“东周”圜钱的来历,还要从周王朝的历史说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长达800余年的姬姓周王朝。周朝前期定都镐京(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都城东迁洛邑(今洛阳)后,史称东周。但圜钱上的“西周”,并不是历史上周武王始建之西周,圜钱上的“东周”亦非历史上的东周,而是战国时期由周王室分出来的两个侯国的名称。西周国是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分封其弟揭于河南域(今洛阳西)所建。《史记·周本纪》记载:“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东周国是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今洛阳巩义市)所建。“西周”和“东周”圜钱即是由西周君及东周君所铸。
战国末年,西周国与东周国先后在公元前256年和公元前249年为秦国所灭。由于这两个姬姓侯国国小势弱,铸钱不多,因此“西周”圜钱与“东周”圜钱出土及传世甚少,均被钱币收藏家视为珍品。“东周”钱币,是在河南汝州市临汝镇东南5千米的古城村1座古城遗址附近出土的,这里西距故都洛阳不足百里。1992年这座古城村城址发掘时曾出土过1枚“东周”圜钱、2枚“西周”圜钱(其中1枚“西周”圜钱现藏于中国钱币博物馆)。“西周”圜钱,径27毫米左右,重3.8-5克不等。“东周”圜钱,径26毫米,重4-4.5克。据旧谱载东西周圜钱似都铸有直径40毫米以上的大型圜钱,惜未流传下来,诚泉界一大憾事。
圜钱存世较少,市场价格偏高,故伪品充斥于市,往往鱼目混珠。但只要掌握一定的鉴定技巧,还是能够识别真假的。圜钱的铸造方法比较原始,铸成后并不锉磨加工,仅将铜钱与流道凿开,故至今在钱身上犹能找到浇口痕迹。在浇铸时两范合拢处常有铜汁渗出,称为范线,因背范呈平面状,故范线都集中在靠背一侧,中间的圆孔也呈正面大、背面小的形状。部分圜钱的背面有线状凹痕,这是石质背范留下的痕迹。从工艺上讲,圜钱制作采用一钱一范,文字走笔流畅,因此没有文字、制作完全一样的两枚圜钱。近百枚同一窖藏的“垣”字圜钱,就单单一个“垣”字,就有文字粗细、长短、宽窄、斜直、缺笔等区别,还有钱身厚薄、轻重、大小不同,单浇口、双浇口及上浇口、下浇口等浇口位置不同的区别。伪造者往往忽略了这些制作上的问题而被识破,如市场上所见的共、西周、东周、长垣一釿等文字的圜钱伪品,往往文字软弱、走笔不畅,或锈色轻浮、制作粗糙,与先秦时代风格迥然不同。只有将真假钱币把玩多了,才能提高甄别真假的水平,减少走眼受骗。
目前市场上的交易价格10000元一枚,2007年北京嘉德拍卖公司估价35000元,结果流拍。2013年7月12日杭州西冷拍卖公司一枚“长垣一釿”字圜钱拍卖价格为11500元成交。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