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香迷人 字里行间隐风流
文房四宝中,墨锭位居第二,可见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它的重视程度。而随着墨汁的普遍使用,墨锭在书画创作中的角色正在渐渐淡去。
是工具更是艺术品
在市民宋庆隆先生的书架上,陈列着许多他珍藏了几十年的墨锭。这些墨锭形状相仿,长约一指,宽不过一寸。但每一方墨锭上都描绘着独特的图案:青松傲风、金鱼戏水、龙凤呈祥……其中还有一方制作成宝剑形状。包装盒上写着墨锭购买的时间、地点和价格。“年纪”最大的一方墨锭1974年购于上海。
“1982年购于阜阳,3块钱,那时我的工资才30多块钱。”宋庆隆向颍州晚报记者展示了一块绘有梅花图案的墨锭。对于宋庆隆来说,墨锭兼具实用和观赏意义。“没事就放在手里把玩一番,看着上面的图案,感受把玩时的手感,这是一种享受。”
除了怡情自乐,墨锭也能带来有别于墨汁的书写效果。宋先生告诉颍州晚报记者,墨汁在制作时会添加一些化学原料。这些化学成分使书画作品前后相叠的墨色层次不够理想,不能达到最佳的水走墨留效果。另外,墨汁里的化学防腐剂偏酸性,会影响纸张韧性,使之变脆,不利于纸张的长期保存。同时,时间一长,化学物质会使墨色发灰。
而墨锭磨出的墨汁比较细,含胶量低,写字不滞笔,能达到理想的晕染效果。“随着年代推移,不同墨的效果就会显现。讲究用墨的古画,即使历经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哪怕纸张已经开裂,但墨依旧不褪色。如果墨品不佳,很可能会影响作品的质量。”
慢工出好墨
李商隐的诗作中提到“书被催成墨未浓”,但用惯了水笔的颍州晚报记者,对其中的含义不甚了解。
宋庆隆拿出砚台,加入少量的水,演示起磨墨。“磨墨要重按轻磨。重重地把墨压下去,但是磨的时候要轻推,手劲均匀,大圈小圈交替磨。”宋庆隆还特意补充道,磨墨时要平心静气,体会凝聚气息的感觉和琢磨墨砚相亲的趣味。
随着墨汁在砚台中流淌,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优质的墨锭在制作时加入了麝香和冰片,所谓的墨香,就是从中而来。”但磨墨是一件辛苦的事,书画家刚磨好墨,手腕就已酸疼不适,无心再创作。这也是墨锭在书画创作中逐渐淡去的原因。
收藏不为功利
相对于其他藏品,墨锭是很小众的领域,很少有人刻意收藏它。对于这个现象,阜城一家文房四宝店的老板张海彦也有所体会。“买墨锭的人很少,只有个别爱好者买来观赏收藏。市场价格也不高,几块钱都能买一方墨锭,也没太大的升值空间。”一边是认可度低,一边又面临制作的困境。种种因素都让墨锭的身影渐行渐远。
“制墨环境恶劣,一般年轻人是不愿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加上原料稀缺(熊胆、麝香、沉香等),制约了墨业发展。”宋庆隆介绍,古墨质量上佳,有艺术价值、文物价值。随着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的上涨,符合传统工艺的墨锭产量有限。再加上墨汁的质量不断改进,许多人都偏向墨汁而疏远墨锭。
宋庆隆告诉记者,就市场价格来说,也许墨锭的价值远不如其他藏品,但是却包含着独一无二的文化深意。把传统文化保留下来,这种价值无法用市场价格衡量。
颍州晚报记者 魏笑君
来源:阜阳新闻网 2014-11-21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