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年来,曾国思收藏了800多双古鞋
N海都记者 花蕾 黄谨 文/图
海都讯 41岁的曾国思是晋江池店一名鞋企老板,卖鞋是他的主业,但买鞋是他的一大兴趣。他的办公室藏了1000多件和中国各朝代古鞋相关藏品,仅鞋就800多双,是9年收藏路的宝贝。
6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更像一间微型鞋博物馆,因为藏品太多,有些只能放进仓库。他的同事说:“若是来人在办公室找不到曾国思,只需往仓库喊一嗓子,他准能面带笑容西装革履地出来。”
收藏之路:
连夜飞往沈阳找小脚老人
早年,曾国思常混迹在泉州后城、锦绣庄这些玩家汇聚的地方,曾10分钟入手几双三寸金莲鞋。2006年,他和朋友在惠安朋友家做客,看见人家的老太太正清理旧的绣花鞋,他觉得扔掉可惜,便要来收藏。但有时被人拒绝,卖家反悔也是常有的事。
一位前辈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钟漫天安慰他:“买东西有时不一定用钱,关键看对方缺什么。”钟老给曾国思举了个自己的例子。早些年,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他曾想用一个闹钟和老乡做交换,可他们不要闹钟,却要很便宜的火柴。钟老就从一盒火柴中数出10根或20根和他们交换。到现在钟老还清楚地记得一盒火柴有60根火柴棍。
曾国思心领神会。他经人介绍,加入一个有共同喜好的QQ群。有次,朋友在群里说沈阳有个村,那儿有挺多老物件。他当晚飞往沈阳,和朋友在村里瞎逛,正好看见一位小脚老人,追上去攀谈后,他们发现老人并不缺钱,只是有些孤独。他运用心理战术和老人拉家常,建立信任感后,才开口说明来意,老人便低价将东西卖给他。
现在,他仍然保持每月至少外出一次淘物件的习惯。渐渐地,曾国思开始不满足于搜集鞋子,他把视线转向了和鞋子相关的物件。民国时期鞋子的广告单、鞋盒、与制鞋有关的营业执照、制鞋工具,新中国成立前关于“不放足”的罚款单等。在他眼中,这些有着“别的古董呈现不出的历史感和生活感”。
收藏之物:从晋朝到民国的各形制古鞋
曾国思收藏的古鞋,800多双,从晋朝到民国,陶制虎头靴、翘尖陶靴、三寸金莲、满族的花盆底鞋……有木质、铜质、瓷质、银质等各种材质分门别类。理科出身的他,以前连朝代顺序也弄混,现在的他说起历史知识,头头是道。除了圈里的前辈教授,更多是通过阅读,尤其是研究鞋文化较多的台湾学者的书籍。
常有朋友拿着藏品找他鉴赏,他能通过鞋的高度、长度、针法、面料判断鞋子的年代和主要用途。福建清时的女性喜欢红色系鞋子,鞋面多是桃红、水红、大红等,图案主要是鱼、鹿、喜鹊、莲花。鞋子图案是花蕊,表示早上穿的;小人图案的,表示求子鞋;绣着鹿的,跟“禄”谐音,表示福运,喜鹊和梅花,象征吉祥如意。“里面学问大着呢!”他说,除了绣花图案差异外,古代大户人家女人还有雨鞋、套鞋、订婚鞋、寿鞋等各具形态和功能的鞋。金莲鞋也像现代鞋一样有春夏秋冬鞋之分。
在这个收藏圈,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别人的藏品可借可看,唯独不能主动问价钱,除非收藏者主动标价说卖。平时,有不少制鞋老板前来借鞋回去研究鞋样,曾国思总是欣然应允,“古为今用,才能发挥鞋子最大价值,要不然就是死物”。不过,他总会再三叮嘱朋友要轻拿轻放,避免碾压。他说,其实最初决定收藏鞋子时,很多人觉得鞋的档次比较低,不如收藏玉器、钱币、瓷器等价值高的物品。但在他眼里,“鞋的价值不在于观赏,更在于研究并继承一种文化内涵。特别看到大陆很少有人研究鞋文化,他更产生一种紧迫感。”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