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8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州戏衣史考

[复制链接]

4352

主题

6718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网站副站长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8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8 21:0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788藏友之家有待您的加入,全心全意打造收藏品之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清代同治以前,苏州戏衣业集中在阊门内西中市,吴趋坊一带。其中有戏衣、戏帽、戏靴、刀枪、口面、绒球、点翠等各种戏剧用品。各地戏班均到苏州采购戏衣和道具。同治以后,徽剧和京剧相继兴起,苏州戏衣不仅要供应昆腔,而且还要供应徽剧和京剧,销路遍及苏、浙、皖等省。这就促进了苏州戏衣铺坊的发展。
  戏衣,又称剧装,吴语称“行头”。苏州戏衣始于何时?过去,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起于魏晋南北朝,另一说是始于唐代。但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均依据不足。而且所谓的“戏衣”在那时并未成型。事实上,我们现在所说的戏衣,是一种以明代服饰为主,糅合了上自唐代,下至清代等各个朝代服饰样式的一种特殊的服饰系列。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戏衣是在明代成型的。而且,与昆腔的兴起密切相关。
  昆腔,又名昆山腔,始于元末,发展到明代成为南戏中的一大声腔。南戏是南曲戏义的简称,与北曲杂剧相对。元末明初是南戏的成型期。据明代“昆腔之祖”魏良辅的《南词引正》载:明代中叶之前,南戏已形成四大声腔: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戈阳腔。又据明代文人徐渭的《南词叙录》言:“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为荡人。”明代嘉靖时,魏良辅和剧作家梁辰鱼等人对昆山腔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改革后的昆腔既集中表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持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声腔,因而广受欢迎。这次成功的改革给“昆腔”带来了二百多年的兴盛。苏州的戏衣业因此而兴起,也因此而繁荣。苏州不仅成为全国的戏剧中心,而且也成为全国戏衣业的中心。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苏州史志笔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l2月版)中写道:“……戏剧本以苏州为盛,故戏农业萃于是,农村藉是以为其副业。自昆曲消沉后,戏剧中心不复在苏,然戏衣业中心则仍未移。”
  昆山腔经改革后,广泛流行。到清代乾隆时更是盛极一时。据朱家溍的《故宫退食录》(北京出版社1999年2月版)记述:清代宫中承应所演传统戏和新编戏多不胜数,但不外乎是昆腔和弋阳腔两个剧种,其中弋阳腔占十分之三,昆腔占十分之七。据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宫南府档案反映:乾隆年间,南府的民籍教习,学生全是南方籍人,而遣送民籍外学回籍省亲或养病等之类的事,则全由“苏州织造”护送办理。当时,宫中演出的三百多出戏,都是南方的优秀演员带进宫的。这样,戏中人物所用的戏衣和道具也就自然地被带进了宫中。故宫博物院至今收藏了明代至清代各朝的戏衣,但大量的是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从该院藏的绢本工笔设色《戏曲人物画》中,可见到乾嘉以降年代的戏衣特色。如画册所画蟒、靠、箭衣等,和光绪年代的制作式样大体差不多,唯有靠旗小些,盔头上也没有绒球装饰;民间戏班的戏衣,一些角色的戏衣应是素地的,但在宫廷演出时,却加绣了花纹。如《红梅山》中的孙悟空戏衣,在民间戏班里是黄色素衣,大红彩裤,都是素地的。但是,这个时期的“苏州织造”却不惜工本,要求“匠户”在黄色素衣上绣上花纹,而且很精致。有的戏衣还绣制了瓷器上的图案。由此可见,当时“苏州织造”和苏州戏衣工匠的创新精神。这些戏衣在织绣工艺技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无疑是工艺美术品中的宝贵遗产。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苏州织造”在苏州戏衣史上的重要地位。
  苏州织造局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其主要任务就是为朝廷织造缎匹、制作百官服饰及日用绣品、缂丝品等。元代以后,织造局虽然时停时办,断断续续,但却一直为明清各代朝廷沿袭使用。清康熙时,先是曹寅任“苏州织造”,后又由曹寅的内兄李煦任“苏州织造”。李煦自康熙三十二年至雍正元年(1693-1723)任苏州织造31年。李煦不但为朝廷置办服饰、绣品,而且还承办选送演员、教习戏班及制作宫中戏班所需剧装戏具等事务,并将训练好的戏班献给皇上,以博得皇上的欢心。(《清宫档案揭秘》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5月版)苏州织造官员通常将制作戏衣任务,委派给各绣庄和戏衣铺坊加工制作。各戏衣铺坊都设有画工和裁剪师傅,而戏衣的刺绣则发到农村去加工。
  清代同治以前,苏州戏衣业集中在阊门内西中市,吴趋坊一带。其中有戏衣、戏帽、戏靴、刀枪、口面、绒球、点翠等各种戏剧用品。各地戏班均到苏州采购戏衣和道具。同治以后,徽剧和京剧相继兴起,苏州戏衣不仅要供应昆腔,而且还要供应徽剧和京剧,销路遍及苏、浙、皖等省。这就促进了苏州戏衣铺坊的发展。其中著名的铺坊有:江恒隆、万顺泰、尚太昌、郑恒隆、杨恒隆、唐云昌、锦昌、万泰等。杨恒隆在北京还设有分店,专门供应北京的戏班。(段本洛、张圻福著《苏州手工业史》)光绪时,苏州戏衣业建立了霓裳公所,地址在官厍巷财神弄,戏衣店有二十多家。杨恒隆还为李莲英办的戏班定做行头。(《苏州市志·第七卷·工艺美术》)至辛亥革命时,苏州剧装戏具铺坊竟达三十多家。至解放初部尚有25家。解放后,苏州戏衣业经过合作化后,成立了苏州剧装戏具厂,向全国七十多个剧种供应戏衣。戏衣品种达三百余种。在全国同行中居首位,苏州作为戏衣业中心的地位仍未转移。
  苏州戏衣在制作工艺上有其独特的风格,尤以绣工卓著闻名。苏州在乾隆年间被誉为“绣市”,民间的刺绣加工队伍十分庞大,分别分布在城内和城外西南各乡,如木渎、香山、枫桥、白马涧、蠡墅、光福、东渚、横塘等。苏州戏衣的刺绣加工,均由这些地方的绣工承担。戏衣图案通常为龙凤、花鸟、走兽、八宝、八仙、博古、青铜器等,且造型生动,上下协调,左右对称。其中,有一部分图案继承了清咸丰、同治时期的风格。刺绣设色则由专业人员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年龄及个性特点配置,或“显五彩”(即对比强烈的色彩,如洋红、玫瑰红、火黄、洋绿、湖绿等);或“野五彩”(即传统色彩以外的各种用色,如朱红、橘红、橙黄、叶绿、玫瑰紫等);或“素五彩”(即冷色系列、中性色彩,如淡红、淡黄、淡绿、淡青、淡紫等);还有“全三色”(即一种色彩的深、中、浅)等。为加强戏衣的舞台艺术效果,在某些人物的戏衣图案上还加绣金线、银线,以增强戏衣在舞台上的艺术效果和观众视觉效果。
  据《苏州剧装戏具厂志》述:苏州传统戏衣主要品种为蟒袍,男大靠、箭衣、褶子、女披、袄裙等。其中,尤以蟒袍、男大靠闻名全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金龙牌”大龙蟒在全国戏衣行业评比中名列第一。至今,大缎大龙蟒仍为苏州戏衣的代表名作。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我国的影视业蓬勃发展。苏州剧装戏具厂及时顺应这一潮流,又成为全国影视服饰的主要生产基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及大型歌剧《图兰朵》等戏衣均出自该厂。其剧装戏具的产销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2006年,“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原创作者:冷坚    来源:东方早报    2014-06-28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QQ:1012647660龙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9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永久免费藏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560
QQ
1楼
发表于 2014-6-28 22:00:44 | 只看该作者
苏州戏衣史考  学习
姓名:王 正 (认证店主  网店试用期:2014年03月19日至2015年03月19日)
地址:宁夏固原市彭阳路40-1号   邮编:756000
手机:15825392321
农行:6228481208087725071 王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